APP下载

受众视角下重大敏感题材报道样式创新

2016-05-30穆亮龙

中国广播 2016年1期
关键词:广播创新

穆亮龙

【摘 要】广播作品《巡航钓鱼岛亲历》以新颖的报道样式和良好的传播效果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一等奖。作品主创人员在录音节目采制流程的策划、采访、播报、编辑等各个环节中,均从受众视角出发,在重大敏感题材报道样式上做出了有益探索和创新,颇具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广播 受众视角 重大敏感题材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正在发生重大改变,广播媒体从业者也为适应受众变化不断做出调整甚至变革。但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重大敏感题材报道,应如何打破宏大叙事的传统刻板样式,仍是需要用心研究和探索的问题。2015年11月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一等奖的广播作品《巡航钓鱼岛亲历》,在策划、采访、播报、编辑等节目创作的各个环节均从受众视角出发,在报道样式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颇具现实借鉴意义。

一、策划:记者亲历,视角独特

2014年,在《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发表两周年到来之际,记者跟随中国海警编队赴钓鱼岛海域巡航执法,深入维权斗争一线采访报道。钓鱼岛问题尖锐复杂,涉及领土主权,政策性和政治性都极强,属于重大敏感题材。以往对我海警编队巡航钓鱼岛的报道,多是简单的一两句话。受众对钓鱼岛的印象,多是电视上反复出现的那幅简单画面。钓鱼岛究竟是什么样?我海警编队在钓鱼岛海域常态化的执法巡航又是怎样进行的?这些都是受众迫切需要了解的。正是从受众的需求出发,记者精心策划,确立了“记者亲历”的报道视角,带着听众一起去听、去看、去感受我海警编队巡航钓鱼岛的每一个细节。

《巡航钓鱼岛亲历》的策划注重以受众的视角谋篇布局,听众想听什么就报道什么。作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风雨巡航钓鱼岛”,讲述巡航路上风大浪急,巡航人员忠于职守;第二部分“维权执法护领海”,讲述巡航人员如何从容、有底气地喊话,宣示我国主权;第三部分“钓鱼岛四季赏不尽”,讲述执法队员眼里钓鱼岛旖旎的四季自然风光;第四部分“钓鱼岛之花映海天”,讲述执法队员悉心养护被称为“钓鱼岛之花”的四季海棠及日常巡航中如何重视海洋环境保护,折射巡航人员在艰苦环境中的豁达情怀;第五部分“两岸搜救血浓于水”,讲述在钓鱼岛以北海域两岸共同搜救大陆落水渔民的经历,反映巡航执法人员对两岸共同维护钓鱼岛领海主权的期盼。节目通过“记者亲历”的独特视角反映了中国海警编队人员热爱祖国、为维护领海主权恪尽职守的生动事迹和精神风貌,揭示了我国基本实现对钓鱼岛海域巡航常态化的艰难历程和突破性成果。

二、采访:善于捕捉,细节生动

对广播录音报道而言,细节蕴含着无穷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生动而传神的细节描写,往往能使一篇广播录音作品鲜活起来,增强广播录音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提升广播录音作品的活力。在《巡航钓鱼岛亲历》的采访中,记者捕捉了大量生动的音响、画面和故事细节。

(一)音响细节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迈克尔·曼切尔(Michael Manchel)说:“美妙的声音能触及人的灵魂,让人记忆久远。” ①广播,是声音的载体;声音,是广播的灵魂;音响,是录音报道的血液。在广播录音报道中,音响的运用能够给听众带来更加真实、身临其境的感受。

记者跟随中国海警编队赴钓鱼岛海域巡航执法20天,采录了丰富的现场音响。作品一开始就用中国海警船备航铃声、汽笛声、海浪声等音响营造了浓厚的现场氛围。中国海警编队进入钓鱼岛毗连区,在我管辖海域执行巡航任务时,记者采录了中国海警编队船向指挥船报告的音响:“我船0931时进入毗连区,经纬度是北纬26度,12.427……”这样标志性的典型音响一下子把听众带入了新闻现场,凸显了中国海警编队巡航钓鱼岛的神圣感。随后,我执法队员向尾随我编队的日本巡视船喊话:“日本海保厅巡视船PL71,中国海警编队正在我国管辖海域巡航,你船已经进入我国管辖海域,请你们遵守我国法律法规。”铿锵有力的喊话音响让听众感受到了中国执法队员的使命感,也认识到了中日钓鱼岛问题的复杂性。

所有这些生动又具有标志性的现场音响都是瞬间消逝且不可能重现的,记者之所以能够成功捕捉,一是得益于与相关人员的充分沟通,提前掌握了新闻事件进程,能够在新闻现场对可能出现的典型音响及时做出预判;二是在长期的日常采访实践中练就了敏锐的音响捕捉能力。

(二)画面细节

众所周知,“细节是能够凸显新闻本质的片断。细节的具体形态是无限多样的,可能是一个习惯性的动作、一个不易觉察的表情、一个司空见惯的场景、一件不起眼的实物。对广播录音报道而言,细节是钻石,寥寥几颗就能照亮整篇报道。细节是天籁,轻轻数声就能唤醒听众的耳朵。”②《巡航钓鱼岛亲历》的采访记者独具慧眼,在随中国海警编队巡航采访途中,发现了不少举重若轻的画面细节。

在中国海警编队从钓鱼岛海域返航的前一天下午,记者忽然注意到,一株插在纸杯里的四季海棠花,在海警船的舷窗边衬着前甲板,映着夕阳晚霞,天边一道完美的雨后彩虹仿佛一座“凯旋门”,几只海鸥在海天之间飞翔。记者马上用相机记录下这难得的动人画面,并拿给船长看。船长说,“这是上一次巡航时从花盆中剪下种在这个纸杯里的,到这一个航次一个月的时间里,长起来了,还开出了粉红的海棠花,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一旁的报务主任沈华秀说:“这是钓鱼岛之花!”

记者联想到,“钓鱼岛之花”顽强的生命力正可以象征中国海警编队执法人员的品格。在两年的巡航执法中,他们平均每年有200天以上在海上,有时刚上岸坐上班车还没到家,一纸命令下来,他们又返回船上继续奔赴维权一线。他们不仅要战胜风浪、噪声和每天24小时不间断值班的辛劳,时刻准备应对突发事件,还要忍受与亲人完全不通信息的寂寞,甘当无私奉献的无名英雄。

记者马上录下了船长每天用喷壶给“钓鱼岛之花”浇水的声音,录下了他巡航途中忙里偷闲养花的心得。一个画面细节让“钓鱼岛之花”在茫茫海天中独具魅力。同时,记者还观察到了船上用不同颜色的桶分装垃圾,感受到船员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和对海洋环境的精心爱护。从不易察觉的画面细节入手,挖掘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使看似枯燥单调的海上生活焕发出不一般的意境和更深的意义。

(三)故事细节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已经成为当前新闻界的共识。对广播录音报道而言,讲出“好故事”的关键环节在于深入细致的采访。新闻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其情节不可能像写小说、电视剧那样编造,这就需要在采访中问出故事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讲故事”的核心在于“问故事”。

《巡航钓鱼岛亲历》中,面对海上大风浪,记者与船长荆春隆在海警船的指挥室里有这样一段采访对话录音:

“记者:你在钓鱼岛海域巡航中遇到的最大的风浪是什么样的?

船长:我碰到最大的风浪就是,浪打上来我们驾驶室前面7个玻璃窗全部是海水,看不到海面。指挥舱的玻璃高度肯定是超过了6米,桌子上东西没法放了,这个凳子都会倒。大多数人都晕船了。在大风浪里面坚持了20几个小时。

记者:不能离开岗位的?

船长:那只有向前!向前!再向前了!!”

记者两个看似简单的提问都问到了“点”上。“驾驶室前面7个玻璃窗全部是海水,看不到海面”显示了中国海警编队所处的恶劣环境。“只有向前!向前!再向前了!!”又生动反映出执法队员们维权执法的坚定决心。

这种挖掘故事细节的能力只能从大量扎扎实实的新闻工作实践中获取,需要记者充满好奇心,在采访中深入、再深入,真正做到腿勤、嘴勤、脑勤,多跑、多看、多想、多问。只有这样,故事细节才会逐渐展露出它钻石般的光泽。

三、播报:由感而发,平实优美

好的录音报道能够以声带情,以情感人,这份“情”很多时候需要通过记者的播报体现出来。在广播录音报道中,记者出色的播报能够带给听众立体的画面、丰富的联想和无尽的回味。

作品《巡航钓鱼岛亲历》中,一声舱门打开的音响之后,有这样一段记者播报:

“听众朋友,经过大风大浪,现在雨过天晴,又是一个清晨。在中国海警船指挥室东侧甲板,能够清楚地看到钓鱼岛本岛。它在海天交界处只是露出了一个三角形的山头,青黑色的,下面有一层薄薄的云雾。现在海面上风平浪静,太阳从云缝里放出光芒,在海面上洒出一道闪闪金光,几只海鸥在自由飞翔。船长告诉我,不远处是一只台湾渔船在捕鱼作业。哎!真是太美了,梦想中的画面竟然就在眼前!我希望离得近一点,再近一点,让我们把钓鱼岛看得清楚一点儿,再清楚一点儿!”

记者随船逐渐靠近钓鱼岛的这段播报,并没有生硬地介绍钓鱼岛的长宽高,而是像吟诵一首信手拈来的散文诗。若非有感而发,绝不会有如此“神来之笔”。这段白描式的记者播报,生动地刻画了钓鱼岛的神秘和美丽,烘托出中国海警编队维权执法的神圣,以及执法队员经历大风大浪后见到钓鱼岛的喜悦和自豪。这样有感而发的记者播报,揭示了新闻事件的真谛,深化了新闻报道的主题,增强了新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平实生动,活泼优美。

能将像巡航钓鱼岛这样重大敏感题材的新闻报道平实、生动地呈现出来,不仅需要记者具备高超的现场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记者平时注重学习研究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只有对重大政策了然于胸,才能“出彩”而不“出格”。

四、编辑:把握节奏,张弛有度

在新闻报道中,节奏是指时间秩序与意义秩序所引起的,在新闻的外部表现与受众的感觉上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③在广播录音报道的编辑过程中营造节奏感,可以让受众感受到波澜起伏、张弛相间,在愉悦的收听气氛中接受并理解新闻内容,增强录音报道的可听性。

《巡航钓鱼岛亲历》主创团队在后期编辑制作时,从受众接受信息的心理规律出发,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做出了巧妙的编辑安排,把握新闻节奏。在形式上,作品五部分内容中间穿插使用了“风雨巡航钓鱼岛”“维权执法护领海”等小标题式的片花隔断。在内容上,每部分内容都确定了“生动现场刺激+深度意涵思考”的编辑思路,不断循环刺激,吸引受众不间断收听,并引发受众思考。

以第一部分“风雨巡航钓鱼岛”为例,开头使用了中国海警编队在大风大浪中进入钓鱼岛毗连区并向日本海保厅巡视船喊话的一系列现场音响和细节描述,以快节奏场面切换展现出激动紧张、动人心魄的新闻现场。之后,引入记者对编队指挥员的现场采访,回顾2008年执行钓鱼岛巡航首航以来标志性事件中的难忘记忆,点明我海警编队巡航钓鱼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体现国家意志和管控钓鱼岛海域决心”的重大意义,引导受众冷静思考。

在整体节奏上,作品力求动静结合、疏密相间、自然流畅,营造了张弛有度的节奏感。这样,受众在17分钟的节目时长内就不会产生听觉上的疲劳和思维上的停滞,达到了最佳传播效果。

总之,在重大敏感题材报道中,以往惯用的“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宏大叙事,并不等同于权威和专业。广播从业者在节目制作流程的各个环节中,都应当从受众视角出发,以传播效果为目的,不断探索创新,寻求突破。

注释

① 王宛平 《挖掘音响潜力 突出广播特色》, 《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22期。

② 江旭波 《浅谈广播消息中细节的挖掘和运用》, 《中国广播》2005年第3期。

③ 黄有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节奏》,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8期。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

(本文编辑:莫玉玲)

猜你喜欢

广播创新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浅谈广播五要、五不要
网上广播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