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新闻的故事化表现技巧

2016-05-30孟祥秋

中国广播 2016年1期
关键词:故事化广播新闻

孟祥秋

【摘 要】借鉴故事的表现手法,将新闻事实以广播的特有手段展现给听众,能够使广播新闻作品具有一定的美学效应。注重人本因素、细节描写、情节安排等,把新闻事实当作一个故事讲述出来,是广播新闻的故事化表现技巧所在。

【关键词】广播新闻 故事化 表现技巧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者乔恩·富兰克林(Jon Franklin)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①在当今中国,“新闻故事化”的理念已被媒体人广泛接受并大量运用。

借鉴故事的表现手法,将新闻事实以广播的特有手段展现给听众,使广播新闻作品具有一定的美学效应,这种表现手法注重人本的因素、细节的描写、情节的安排等,把新闻事实当作一个故事讲述出来,这就是广播新闻的故事化表现技巧所在。

一、讲个故事给你听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受广播的表达和传播方式所限,提高收听率和关注度的难度与压力正在节节攀升。而故事化表述,无疑是提高广播新闻可听性的一条捷径。

从概念上来讲,“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注重的是告知事件的信息、说明事件的结果。《现代汉语词典》对“故事”一词的解释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②可见,故事更注重的是描述和展现事件的完整过程,从而更具有可读(听)性和传播性。来自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网络无处不在的当下,年轻人的阅读口味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受众更希望通过精彩的报道,把他们带到故事中去。东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的一个课题组曾对长春市两百名不同职业、年龄的市民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喜欢以故事化手段包装新闻的人占到了70%,不喜欢的仅占30%。③可见,新闻的故事化,已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传播手法之一,是媒体适应受众接受心理和新闻报道者能动性选择的一种体现。

故事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口耳相传更是人类最习惯的一种传播方式。在这样的前提下,新闻故事化更是广播的一大优势所在,因为它与新闻同源,但更加平民化、大众化、通俗化。广播新闻的故事化,最初一般被大量用于新闻特写、调查性报道、体验式报道、深度报道等。但传媒的飞速发展,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早已使得固有的很多概念不攻自破。如今广播新闻的故事化是全方位、立体化、无所不在的,任何一种新闻事件都可以通过故事化的方式来表达。

近年来,备受社会各界好评、传播效果良好或获得广播新闻大奖的作品,绝大多数具备这样的特点:新闻事实“接地气”,叙述文字简练,音响运用鲜活,新闻播音表现力强等。而与其说这是广播新闻的创作所致,不如说是用广播手段讲好故事的效果。以广播消息《“数字敦煌”工程让敦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留存》为例(文中所提作品均获得第25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3分04秒的长消息,讲述了敦煌研究院历时十多年打造“数字敦煌”工程,使得敦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留存的完整故事。作者突破格式化的报道方式,及时捕捉有用信息、选取典型场景和精彩语言,采访深入、细节生动、立意深刻、脉络清晰,④院长樊锦诗这一人物更是给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挖出来的新闻故事

新闻的故事化,奠定在两个最重要的基础上:一是内容的新闻性,二是形式的故事化。以故事的形式将新闻报道出来而又不失客观真实,是一种高明的报道手法,绝非简简单单地形式照搬和文体套用。

讲新闻故事,要让听众听得有趣,记者只有弄清故事所包含的意义、背景,才能有效地安排故事结构,做出引人入胜的叙述和文学色彩深厚的描写。而发掘故事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方法和作风问题。在广播新闻领域,一些年轻的记者养成了这样的习惯:确定选题之后,把稿子的资料和大纲准备完毕,有的甚至将稿件的文字部分基本写完,再找到相关人物,采录自己需要的音响,回来把音响往文字里面一“塞”。这种方法看似快捷,简单明了,然而,认真细究下来,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还是新闻吗?

众所周知,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的两个基本特征,而真实性更是新闻的生命,是最本质的属性。而上述的做法,记者可能也会写出一些看似颇有故事性的作品,但究其实质,只是套上了一个故事的外壳,缺乏新闻的灵魂与生命力,难怪要致人反感甚至饱受诟病,一些广播界的专家把它归类为新闻写作的“新八股”,非常贴切。

归根究底,新闻故事化的功夫仍然要从最基本的新闻工序开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采访。在这方面,有一个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中央电视台的“街采”。近年来,央视推出的每一个“街采”选题几乎都会轰动一时,笑料与佳句频出,某些受采访人物一夜之间火遍全国,无数小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业内人士都清楚这一报道形式背后所花的功夫。另外一个例子是几年前开展的“走转改”活动,期间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在内的国内媒体,都推出了大量颇有影响力的作品。在作品的创作中,无一例外,都是记者们用腿去跑、用口去问、用心去挖出来好的新闻,并讲成了好故事。这就对记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同样是记者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体现。

三、好故事 用心讲

“讲不好故事”曾经被认为是中国记者的通病,这也与中国新闻界多少年来形成的刻板套路有关。今天,这种情形似乎早已改变,打开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你会发现故事无处不在。在新近发生的事件中,那些故事性强的新闻标题吸引力明显更强,越来越多的记者也习惯了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创作新闻。然而,这里面真正同时具有新闻性与故事性的作品有多少?又有多少作品能承受得住时间与真相的考验呢?

一篇好的新闻故事,必然同时具有这样一些特点: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易懂、细节描写入胜。具体的操作层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一)人本因素是关键

新闻的故事化是较好地反映人本精神的一种叙事方式,以其趣味性和人情味得到受众的认同感和喜爱。众所周知,讲新闻故事,全世界新闻界首推《华尔街日报》。这份美国最大的财经报非常善于“将普通人引入新闻中,通过讲述这个人生活发生的变化”,使读者“不知不觉地被带入新闻主题,从而增加了新闻的人情味和贴近性。”⑤其纯熟的表现手法,已堪称标本。这一点,完全可以被广播新闻的记者编辑们实行“拿来主义”,将人的因素贯穿讲故事的始终,鲜明的人物形象与生动鲜活的人物语言是广播新闻特有的表现手段,也是优势所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专题《巡航钓鱼岛亲历》,通篇以记者亲历的第一现场贯穿,通过丰富的现场音响、当事人的现场口述和记者的口播,生动呈现了中国海警编队在钓鱼岛海域维权执法的真情实景和难忘经历,故事自然流畅,充分体现了作品的人本因素,更使听众犹如身临其境。很难想象,一篇好的广播新闻作品,没有出现一个典型的新闻人物,没有一处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叙述。假若如此那就不是新闻,而是事件说明书了,那样的作品又何谈美感与故事化,当然吸引力就要大打折扣。

(二)细节描写论成败

在新闻的故事化中这是很关键的一条,也是非常考验记者“笔力”的一点。描写离不开细节,因为细节撞击听众的心灵,能使听众与记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它要求语言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可感。对于广播新闻而言,记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采访对象的活动领域,深入现场,细致观察;提高对事物强烈的洞察力和理解力,练就极高的眼力和对细节的捕获能力,抢抓到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本质的细节;最后,还需要在文字描写、音响运用等方面具备极高的表现力,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到的一切,通过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传递出来,才能把一篇新闻故事真正讲好。

海峡之声的系列报道《长空奇缘——两岸退役飞行员首次同飞蓝天》,通过两岸两位“小人物”近半个世纪的经历,反映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大历史”。作品中讲述了两人40多年前如何空中角力、生死相向,40多年后又如何再次相见,再到两人不顾年事已高共同驾驶一架飞机、同飞一片蓝天的感人故事。整个故事跨越近半个世纪,跌宕起伏,既有惊险场景,又有温情感人片段,其中的细节描写占据了大量篇幅,人物刻画得极其生动感人,描写手法的运用堪称绝妙。

(三)多种因素巧运用

《华尔街日报》的资深头版撰稿人威廉·E.布隆代尔(William E. Blundell)说过:“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⑥要把新闻做好,就要调动一切手段,把故事讲得吸引人。可以采用故事化的语言,就像老百姓讲故事那样娓娓道来,声情并茂地抓住听众。也可以在新闻情节的铺排中,故意设置悬念,如同钓鱼的诱饵,引诱听众情不自禁地“上钩”,并采用情节的曲折、变化、发展、矛盾、铺垫等艺术手法,激发起听众的兴趣,给听众以一种美的享受。只要在创作中坚守真实客观,避免流于浅薄、低俗,此外的一切广播手段,都可以大胆、灵活地去运用。

我们看到,有些因素运用得非常巧妙,令人惊叹。如山东广播电视台的作品《连片杂交稻种上历史最高纬度》,1分30秒的短消息,语言高度精练,音响典型,突出重大主题,几乎没有一个字和一秒钟声音多余,但通篇作品听起来却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原因何在?这篇作品的新闻播音员功底非常深厚,用略带艺术化的播音方式,将故事化的因素融入到每一个字的播音当中,实现了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效果堪称精妙。所以,不要认为短新闻就不需要讲好故事,新闻创作是艺术创作的一个分支,它需要每个环节的精雕细刻、极尽巧思。

“讲一个故事很简单,但要讲出一个好故事并非易事。它不仅需要记者拥有高超的采写技能与思想深度,还需要拥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境界和人文情怀。”⑦简而言之,好故事,要用心讲。

注释

① 曹东 《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 《记者摇篮》2009年第6期。

②《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 ,2012年版,第470页。

③ 赵丹丹 《关于广播专题类节目故事化形态的研究》,东北师范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2007年5月。

④第25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中国记协网,

2015.8.27 。

⑤⑦李昌文 《写新闻要讲好故事》, 《青年记者》2014年第6期。

⑥【美】威廉·E.布隆代尔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第1页(引言)。

参考文献

1.姜圣瑜 《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 《新闻战线》2004年第6期。

2.厉敏 《新闻写作的故事化技巧》, 《青年记者》2009年第26期。

3.朱莹莹 《论广播新闻专题细节的作用和采编》, 《视听》2009

年第6期。

4.360个人图书馆“一鸣栌月” 《新闻写作的故事化》,http://

www.360doc.com/userhome.aspx?userid=5216021&cid=2.

5.周媛媛 《论近年来新闻传播的故事化倾向》,广西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豆丁网,http://www.docin.com/p-346847156.html.

(作者单位: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

(本文编辑:吕晓虹)

猜你喜欢

故事化广播新闻
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模式研究
广播新闻语言表达形式探讨
声音的价值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广播新闻策划与创新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如何化“微”为机
论新闻故事探析和艺术化风格
广播新闻现场连线报道探析
有深度 才有力量
基层电视台做好农业科技节目的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