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国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实现优化资源协调发展

2016-05-30徐日明

吉林蔬菜 2016年1期
关键词:农用地整理耕地

徐日明

耕地作为基础生产资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下,保护耕地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更为突出。新形势下,土地整理工作对我国的耕地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有限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耕地保护正面临着多重压力。如何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已成为当前土地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我国耕地保护的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1.1 耕地保护现状

为保护好耕地,我国制定了一系列耕地保护相关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规定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制度等。其中,最核心的政策为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与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在我国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贯彻落实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在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细化了各类土地用途区,并针对各用途区制定了差别化的管制制度,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实现对耕地的保护。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的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先后提出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全面实行“先补后占”,以及“以补定占”,形成耕地占补平衡倒逼机制,进一步强化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对耕地的保护。

通过各顶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耕地快速减少的势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从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效果看,各项政策对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高力度明显不足,并且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耕地总体质量仍呈下降趋势。

1.2 耕地保护面临的形势

耕地数量锐减,后备资源日渐匮乏。按照当前的发展速度,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5亿,城镇化率将达到58%。这就意味着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加,对耕地的需求量也将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还将有大量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用于保障城镇建设的用地需求。随着近年来不断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剩余可用于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日渐匮乏,且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且呈下降趋势。目前,我国中低产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有效灌溉面积只有48.6%,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例很低。未来一个阶段,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还将有大量的分布于城镇周边的优质耕地将被占用,而新开发的耕地往往质量相对较低,若不加大对耕地质量提高的力度,耕地总体质量还将继续呈下降趋势。

耕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环境隐患加重。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一直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每年都有大量的土地退化、沙化、碱化,水土流失情况也愈发严重。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每年都有大量的耕地需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这也是近年耕地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土地整理发展情况

2.1 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区域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整理包括农用地整理和非农用地整理。我国现阶段的土地整理主要为农用地整理,整理的主要目标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2.2 国外土地整理发展情况

土地整理起源于16世纪中叶的德国。从国外土地整理的发展历史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土地整理主要为有组织、有规划地进行地块归并、权属调整以及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以改变由于土地私有和继承的分割导致的农用地细碎、零散的现状,推动农业向规模经营发展,提高管理效率;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土地整理主要围绕城市建设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其目的主要是实行新的城市规划、解决城市发展用地,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用地保障,同时消除因工程建设而给土地带来的不利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后至今,土地整理主要为综合土地整理,其主要目的为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增加收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居住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土地整理。

2.3 我国土地整理发展情况

我国土地整理概念的正式提出以1998年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标志。明确了“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土地整理逐步得到重视,自1998年以来,通过土地整理补充耕地的数量逐年增加,土地整理对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具有重大意义。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以及提高耕地质量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国外土地整理不同,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土地整理是基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和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出的,因此,我国的土地整理更加注重对农地的整理,突出其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面的作用。由于我国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相对较晚,土地整理权属调整、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公众参与、信息技术采用等诸多方面还需要不断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来不断完善和发展。

3 国土资源的保护利用

3.1 稳定耕地数量

在耕地数量锐减,后备资源日渐匮乏的形势下,通过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难度将越来越大,而通过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已成为未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个更为有效的措施。

3.2 改善耕地生态环境

通过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加强农田水利工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营造防风林、生态林,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耕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自然灾害损毁耕地的数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最大化。未来的耕地保护将不再是单一的数量保护,而将是对数量、质量、生态的全面管护。

4 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协调发展

为了实现对我国国土资源的保护,必须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而且这也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为我国发展经济提供有利的条件。

4.1 资源

资源是在某些特定的条件具备之后,可以被人类所利用的各类物质的合称,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随着人类的消耗,资源的价值也会不断增加。通常情况下,资源包括很多种,不同种类的资源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而且资源的数量、储存方式、分布地点等因素会影响到资源的实际价值。

4.2 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形势

土地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对我国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土地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在利用过程中要做好保护工作。我国在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并没有对土地资源进行良好的保护,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存在很大的问题。

4.3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有效协调,使人类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通过相互协调,不仅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且对保护我国土地资源也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农用地整理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耕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归纳中渐次坚实
住建部:城市大数据已覆盖400个城市
龙海市县域农用地整理规划
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与耕地地力评级结果的对比衔接
农用地级别划分的常用方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