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家思想在当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6-05-30陈平顺
陈平顺
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以孔子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了儒家教育理念的重要性,论述了一线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心得,阐述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师生平等、启发教学等教学思想在当下小学语文基础性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儒家思想教学理念小学语文一、引言
语文是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课堂讲授科目,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科学和联系现实生活的纽带,也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交流思想的工具。“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因此,学好小学语文这一基础性学科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大家、一线教师在研究儒家思想在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上付出了大量心血。叶圣陶[1]以学生素质发展为目标提出小学语文基础性教学的富有内涵的生本思想体系;李廉方[2]主张国语与常识结合,倡导在情景中识字,由“义”到“形”再到“音”等。围绕孔子儒家思想中的核心理念,阐述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师生平等、启发式教学等教学理念在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旨在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强有力的教学实战经验。
二、儒家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上的应用
儒家思想以其博大精深的精旨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可谓中华文明之精髓。孔子之教育倡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上仍有应用,主要表现如下:
1.因材施教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同学习场合、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孩子的表现能力也是极不相同的,因而出现成绩优劣之分。这就需要教师凭借人生智慧,灵活设计教学方式,关注学生性格差异和不同学习要求,鼓励学生择善而从之,使其具备良好的语文学习素养。众所周知,在中国教育史上长期秉承的是一种“齐步走”的方式,不仅是家长,教师也是恨铁不成钢,生怕孩子学不会、学不懂或者少学了知识,往往不顾孩子自身特点而硬性灌输,结果却事与愿违,不但抹杀了孩子的体化差异,还形成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这绝不是我们一线教育者所希望的。如果我们只顾眼前的单一目标,就没有时间去展望,塑造整个的生命[3]。“一视同仁”是我们生活中常用到的词汇,在小学语文基础性教学中,我们也要用关怀生命、塑造全人的教学理念来区别对待所谓优生和后进生,切不可抹煞了孩子的自尊心。“墉基不可仓卒而成,威名不可一朝而立。”但只为追求成绩、追求所谓教学质量而在充满阳光、青春活力的生命中一谓的堆砌理智与知识,进行“填鸭式”教学并以卷面成绩评判孩子的优劣,无异于欲速而达、急功近利、伐根以求木茂、赛源而欲流长也。摧枯拉朽,其成事乎?
2.有教无类
孔子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口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格局。打破了氏族宗法制的限制,扩大了教育对象,而顺应了宗法制崩溃的必然趋势。虽然世人对“有教无类”的见解不同,但并不能遏制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的地位,穿越了25个世纪的历史长河,在峥嵘岁月里见证了教育史的浪涛几簸,闪烁着耀眼的人文光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教无类,平等为先。”虽然我们一直呐喊着倡导教育资源公平,孩子们受教育机会平等,但透视当下中国的教育,并没有很好地继承和发展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取而代之的是“有教有类”。教育在城乡间、地区间有扩大的趋势,有些小学教师甚至因“分”施教,因“财”施教。为此,应统筹区域资源,促进不同地域间教育的均衡发展,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步消解城乡教育的二元结构,大力提高基层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当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孩子,提高其文化素质水准,切不可违背教学原则只青睐优生而摒弃劣生,让每个孩子都动态学习、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扎根在“有教无类”中间,一名小学教师也能获得精神上的营养和心灵、情感上的震撼,这种与儒家思想骨肉相连的理念同样是对学生的最好滋养。
3.师生平等
孔子重“礼”,孔子也重“仁”,长期以来以礼为基础的师道尊严与以仁为基础的师生平等理念就打的不可开交。师生平等,不仅指教师与学生人格地位相等,还包括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之间始终处于和谐氛围。教与学的过程并非教师居高临下的“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被动接受,其实质是师生在精神上的交融、思维上的碰撞。
打开孩子心结,改变教学方式,走出讲台这一狭小领地,积极引导孩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勤于学习,给予孩子以积极的情感支撑。这样,孩子就有感于“我”才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上帝。孩子在心理上有了随和感、安全感,精神上得到了鼓舞,积极性便可得到调动,思维便更加活跃,敢于挑战困难的信心更加充足。扎根在“师生平等”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之中,与孩子打成一片,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认同孩子的主体地位,这种民主、平等、宽松、友爱、自然、和谐和合作的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中长期以来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机械式教学所带来的缺憾!
4.启发教学
启发教学是孔子教学思想中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原则,同时也是相生相长、无休止的学习过程。启发教学即教师启迪式和激发式教学,指导孩子勤于学,主动学并参与到课堂教学进程。教为不教,自求而得是启发教学的最高境界,靠自己的力,端自己的碗,在学习过程中自力更生、自能、自问、自解、自会、自知、自乐。古往今来,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大家都长期致力于启发诱导式教学的探究中。蔡元培倡导启发教学,阐释了启发教学理论,践履启发教学实践;叶圣陶提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教师是语文基础性教学的灵魂,传播的是科学真谛,弘扬的是真善美,引领的是师德道德,若能始终不渝地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启发教学思想,能令孩子思维处于巅峰状态,与孩子思维共振、情感共鸣、智慧交相辉映,以启发性教学模式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素养。无论从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身上,都能清楚地看到此教学精旨之所在。
三、结束语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特别是其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师生平等、启发教学等教学思想得到了教育界同仁的共识。研究其精神实质,可以深化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并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也能很好地解决一直困扰着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如何教好孩子,促进其为社会主义蓝图发展进程贡献力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茂才.论叶圣陶语文教育的生本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0(02):54-56.
[2]陈来.考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J].北京大学学报,2005,(05):198-204.
[3]马群仁.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2,(01):30-33.
[4]李启谦.孔子的政治思想和在教育上的成就.
[5]王本全.小学教师现代人格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教学科学研究,2004,(02):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