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财政政策之反思
2016-05-30张学博
张学博
素材压缩 人们习惯以为清朝亡于腐败无能,其实清朝亡于财政危机。一个国家好比一个公司,财政没钱,国库空虚,公司也好,国家也好,就离死不远了。清朝的财政危机一方面是由于其财政政策错误,但另一方面也是其投资项目收益太低,又缺乏有效的低利息融资渠道,迫使其采取消极的财政政策,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阅古知今 对于解决一个国家的财政危机,实际上就主要是加税还有借债。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加税是最差决策,因为资金留在民间的收益更大,借债要优于加税。本素材适用于金融危机、财税政策等话题。
清朝末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甲午赔款,二是庚子赔款。两次大的战争赔款使得清政府陷入巨大的财政危机。为了解决巨大的战争赔款问题,英、德、法、俄银行以5%左右的利息提供给清政府贷款。
对于解决一个国家的财政危机,实际上就主要是加税还有借债。加税的本质就是不断存钱,如同老百姓喜欢储蓄一样,而借债意味着通过融资来解决目前的困境,通过融资的未来的利润来支付利息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清政府的财政政策实际上就是前者,不断采取存钱的策略充实国库。据史载,到鸦片战争后的1847年,财政结余为380万两。甲午战争前的1893年,国家财政结余高达760万两。
依照詹姆斯·麦克唐纳德《一个自由的国家债台高筑:金融基层民主》一书中提供的资料,如果我们按1600年时能借到大量公债与没借公债的国家分成两组,那么你会发现,400年前国库里金银万贯的国家今天基本贫穷落后,而当年靠发国债发展的国家今天基本都经济发达。像那时的明朝国库藏银约1300万两,朝廷甚至储存了足够吃9年的谷粮!不久明朝被改朝换代。1697年英国政府一年的短期债务支付是它财政收入的3倍,1710年时是财政收入的近4倍,但那并没迫使英国灭亡,实际上英国从那以后反而日益强盛。
那么借债策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够解决财政危机并且促进经济发展呢?我们可以把国家看成一个公司,从公司财务的角度来看待国家理财问题。由于中国历史上民间借贷利率都在20%、30%以上,同时投资项目因抑商而很少,回报率也低,所以各朝代的理性国策是多往国库存钱,少花钱,也少征税。相反,如果国债利息只有5%,而国家投资项目超过7%甚至更高,那么无疑应该通过国债来进行政府投资。这样,不仅能缓解财政危机,甚至会长期促进经济增长。清朝的财政危机一方面是由于其财政政策错误,但另一方面也是其投资项目收益太低,又缺乏有效的低利息融资渠道,迫使其采取消极的财政政策,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加税是最差决策,因为资金留在民间的收益更大,借债要优于加税。但借债需要一个前提,就是确保政府投资应用到收益高于国债利息的项目上去,不能不顾成本和收益地胡乱投资,而这依赖于财政民主和财政公开。应将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投资都纳入到预算中去,由纳税人实行有效监督,实行绩效考核,确保政府投资的高收益率。在此前提下通过发行国债来发展经济,应该是更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