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药挥发油的血清药物化学及对兔在体肠运动的影响

2016-05-30李丽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2期

李丽

【摘要】探讨乌药挥发油的血清药物化学及对兔在体肠运动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取5只兔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分析患者乌药挥发油在兔子血中移行成分。按在体肠实验进行操作,对兔子采用乌药挥发油进行灌胃,观察其肠肌收缩频率和幅度。结果:给药后与空白血浆相比测出新成分,给药前后平均振幅和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结论:乌药挥发油对胃肠道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兔肠道的收缩振幅以及收缩频率。

【关键词】乌药挥发油 血清药物化学 肠运动

乌药从我国传统中医上来讲属于性辛、溫,主要入患者的肺、脾、肺以及膀胱经,在临床应用上具有温肾散寒以及行气止痛等功效,主要应用于呃逆、胃寒气滞以及胸闷腕痛等患者[1]。临床上缺少乌药对胃肠道应用效果的研究。因此,本文本次按在体肠实验进行操作,对兔子采用乌药挥发油进行灌胃,观察其肠肌收缩频率和幅度,探讨乌药挥发油的血清药物化学及对兔在体肠运动的影响。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5只兔子,雌3例,雄2例;体重1.4-2.6kg,平均体重(1.85±0.23)岁。药物包括:乌药、甲醇、乙醇、乙腈、乌拉坦以及超纯水自制。各类试验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化学工作站、离心机、电子及电子分析天平、移液枪、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微型漩涡混合仪、肌张力传感器、真空干燥箱、微型漩涡混合仪。

1.2 一般方法

在对兔肠运动状况进行实验前制备体外乌药样品、乌药挥发油溶液、给药血清样品,并建立色谱条件,将检测波长设置为235nm左右,流速控制在1.0mL/min,柱温设置为30℃,进样量设置为10μL。

在实验前将兔禁食18h,并采用剂量为1g/kg的乌拉坦进行麻醉,然后固定兔子的背位,沿着兔子的腹壁正中线切开。拉出兔子的一段回肠,在其回肠的同一平面上以间隔5cm处各穿短线并打结固定,在打结固定时要注意留线头以备用。在两短线的中间采用蛙心夹夹住兔子的肠肌,然后将长线经过兔子的回肠固定管的上口拉出并连接描记装置。采用备用的两根短线固定肠肌,使其固定在管下口两侧的小孔上,然后采用铁夹垂直固定肠固定管,并对描记装置进行适当地调节,一般来说在此过程中给1g左右的预应力[2]。在此过程中,若兔子肠段处于适度的牵张状况,那么可能会出现收缩波,采用止血钳夹住兔子的腹部切口后,只需要留引线通过兔子的腹壁,然后采用开口经兔子的胃中插入导尿管。待兔子的收缩平稳后,记录下兔子在未用药物前的肠肌收缩曲线,再对兔子进行灌胃给药2.5g的乌药,记录并观察兔子给药后的60min在体肠肌运动状况。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 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差( )表示;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乌药挥发油化学检测结果

本次研究在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条件下测出空白血浆图谱,如图1所示;剂量为5g/mL生药体外乌药挥发油图谱,如图2所示。给药后的0.5h、1h、1.5h、2h、4h、6h与空白血浆相比测出新成分,这说明对兔子给乌药挥发油后其中的成分已经被吸收入血液。

2.2 对兔肠运动影响

给药后,兔子的平均振幅为(3.28±0.51)g以及频率为(24.36±2.10)次/min;给药前,兔子的平均振幅为(3.79±0.33)g以及频率为(27.70±4.01)次/min;给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

3 讨论

临床上大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不能或很少直接被吸收入血液中,从而导致其生物利用度较低,但有一部分中药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不在于吸收而是肠代谢。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给药方式是口服给药,小肠作为其吸收的主要部位,因此为了掌握药物的吸收和起效情况可以根据胃肠道运动进行推测,特别是临床上对于胃肠道作用较为明显的药物[3]。无论乌药挥发油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是经吸收入血,还是由胃直接进入患者的肠道,在给药前后均能检测到其肠道的运动状况。本次研究中,给药后与空白血浆相比测出新成分,这说明对兔子给乌药挥发油后其中的成分已经被吸收入血液。给药前后平均振幅和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说明,乌药挥发油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兔胃肠道功能,降低兔肠道的收缩振幅和收缩频率。

综上所述,乌药挥发油对胃肠道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兔肠道的收缩振幅以及收缩频率。

【参考文献】

[1]聂子文,郭建生,王小娟等.乌药挥发油的血清药物化学及对兔在体肠运动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4(2):240-243.

[2]晏润纬,花金红.乌药根挥发油对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4,23(5):483-487.

[3]刘泽坤,陈海霞.三桠乌药叶片中挥发油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2):16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