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战略管理的起源、本质与特点
2016-05-30张岩
进入20世纪中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国家与国家、部门与部门、企业与企业等各种组织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与日俱增。在这种形势下,战略管理应运而生,并且在实践运用中日趋凸显出其自身优势。然而,随着运用领域的增多和范围的加大,战略管理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到了20世纪90年代,已经出现了所谓的“理论丛林”现象,明茨伯格等就曾在其著作《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中将战略管理分为10大学派,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各个学派对战略管理的理解认识不同,但更为关键的是,在不同领域、不同方向运用战略管理会有不同需求,多样化的运用造就了多样化的理解。战略管理的多样化发展给理解和运用战略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战略管理进行“追根溯源”,挖掘出战略管理的实质、分析出战略管理的特点,对于各领域有效吸收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
一、战略管理的起源
“战略管理”概念最早起源于商业管理領域,由“战略管理之父”安索夫教授于1972年在其出版的《战略管理思想》中提出。但仔细梳理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就不难发现,战略管理实际上是将“战略”从军事领域引入商业领域并经过不断丰富和发展后的结果。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商业领域开始将二战中战争计划的经验应用到公司中,日渐重视长期规划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哈佛大学商学院一批专家教授开始对企业长期规划问题进行研究。进入60年代,长期规划发展成为战略规划,先后出现了包括钱德勒的《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1962年)、安索夫的《公司战略》(1965年),以及安德鲁斯的《商业政策:原理与案例》(1965年)三部开创性著作 ,该阶段的企业战略理论普遍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以未来可以预测为前提或假设,主要强调对企业发展方向的谋划,致命弱点在于其规划是一个单向过程,无法很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很快,由于环境变化日渐频繁,战略规划执行绩效不彰,战略规划理论开始衰落,与此同时,战略管理理论开始崛起。1972年,安索夫在其发表的《战略管理思想》一文中正式提出“战略管理”的概念,1976年,他进一步在其出版的《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的观点,指出“企业战略管理是指将企业的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 从此,战略管理的概念迅速在企业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认同和推广,并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
二、战略管理的本质
从“战略管理”的起源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与战略密切相关,是战略理论在商业管理领域的运用和发展,是对战略的深化和拓展,它延续了战略的优势并进一步弥补了其规划与执行脱节等方面的劣势;它注重规划,更注重落实,重视按照既定方略执行,更重视在执行中灵活应变。因此,战略管理的本质,是指着眼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确定使命、愿景和目标,以及为了达成目标而进行的包括谋划、实施、控制、评估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往复循环过程。对战略管理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1、从动机上看,战略管理是以维护组织生存和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目标性管理;2、从时间上看,战略管理是一种既注重当下更兼顾长远的前瞻性管理;3、从范围上看,战略管理是兼顾组织内外的宏观性管理;4、从功能上看,战略管理是协调组织各种资源、能力及决策,使之适应外部环境并向着同一目标发力的协调性管理;5、从流程上看,战略管理是一个涵盖战略制定、战略实施与战略评估全过程的闭合性动态性管理;6、从重点上看,战略管理是一个既注重战略制定、又注重战略实施的兼顾性管理;7、从属性上看,战略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体,战略制定侧重于科学性,而战略实施则侧重于艺术性。
三、战略管理的特点
战略管理的本质内涵丰富,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战略管理的特点,但仍有以下几个特征必须认识到,否则在理解运用战略管理过程中就可能走偏。
一是竞争性。战略最早起源于战争,是指在与敌人进行实际作战之前,通过一系列行动部署将力量调整到最具优势位置的谋划,正如孙子所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善于打仗,首先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正是战略出现的首要目的,可见,竞争性是战略的首要特征。而战略管理则继承了战略的这个特征,运用战略管理目的就在于使组织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拥有竞争力,以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是方向性。战略管理是为组织指引方向的“大管理”,而不是制定和实施“长期计划”的简单过程,当前很多人对此都存有认识误区,这种认识产生的根源在于对“战略”认识有误区,把战略与长期计划混为一谈。事实上,战略是“罗盘”而不是“地图”,即使是最好的战略也不会给组织一个完全确定的既定路线。 因此,战略管理绝不是“画好地图”并且“按图行进”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把控方向的管理。由刘继贤主编的《军事管理学》中就明确指出:“战略管理具有纲领性的特点,它是事务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事务管理必须与战略管理的方向保持一致。”
三是变革性。一般认为,“战略”是管长远的,应当比较强调稳定性,事实上,战略是最具灵活性的,它必须时刻紧随环境变化而改变,否则战略就与环境不相匹配,随之而来的将是巨大的损失。战略管理同样如此,当环境发生变化后,组织随之改变战略,与此同时,组织的结构、文化都要做出相应变革,否则就会因无法适应环境而造成组织成长迟缓、内部不良问题产生。早在1962年,美国学者钱德勒在其出版的《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中就明确提出了“结构追随战略”的观点。 当前,随着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变化愈加频繁,战略管理的变革性将会越来越凸显。
参考文献:
[1]邹统钎、周三多著:《战略管理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2]转引自赵健:《永续经营的保证:战略的力量》,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3]孙武撰、曹操注:《孙子兵法》,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年版,第72页。
[4]李玉刚主编:《战略管理(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5]刘继贤主编:《军事管理学》,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1-272页。
[6]徐飞编著:《战略管理(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3页。
作者简介:张岩(1985-),男,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人,工作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职务:学生,研究方向: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