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文化下对网络流行语现象的浅析

2016-05-30马铃玉

西江文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大众文化反思

马铃玉

【摘要】:大众文化从19世纪开始就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研究。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众文化逐渐被中国人民所认识并喜爱,它也成为了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文化。网络流行语是当今Web2.0时代的一个热门现象,其本质也是一种大众文化。本文就大众文化背景下的网络流行语的兴起原因,类型以及利弊等方面做出浅析,并结合利弊进行反思。

【关键词】:大众文化;网络流行语;反思

一、大众文化的起源及特征

(一)大众文化的兴起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它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而觉醒,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而成长,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

(二)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

1.属性商品化

在我国,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文化与工业联姻的结果。作为消费文化,它实际上市由文化产业机构生产出来提供给大众的一种消费。大众文化的出现便是以一种商品的形式出现,以各种外在表型形式极力地开拓市场,争取利益的最大化。因此, 大众文化的生产、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遵照生产经营规则, 把握文化市场脉搏, 顺应社会大众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口味, 以适应市场的风云变幻, 最终达到把文化产品销售出去的目的。

2.传播媒介化

大众媒介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拓展了大众文化的生产范围和接受对象,使得大众文化能够得到更有效、更广泛的传播。而大众媒介自己本身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门槛低、传播范围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优势,是大众文化利用其进行大量生产和复制,吸引受众的最有效途径。像是美剧之所以能够被中国大众所追捧、所喜爱,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它是利用网络进行传播,这就打破了中国与美国之间距离的界限,使得美剧也能够迅速成为一种大众文化。

3.内容、形式趣味化

大众文化既然作为一种为大众所接受的消费文化,其趣味性是明显特征。大众文化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取商业利润,因此,它必须有自身的魅力来吸引社会上一大部分公众。从我们今天的电视节目从之前的“综艺大观”到今天的“挑战一百秒”、“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等等一大批的娱乐节目(甚至形成了我们今天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的转变,电视节目的制作更加以“娱乐”为中心,注重大众的参与,即使这种参与是你想象的参与。比如说在“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中,它就充分抓住了很多“爸爸”和“孩子”之間的亲情来实施营销策略,从而为大众提供一种消遣和休闲,是大众获得情感满足的同时,身心也是放松愉悦的。

二、网络流行语的兴起及特征

(一)网络流行语的兴起

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着互联网Web2.0时代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语言形式,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这些组合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诞生出,网民们为了提高上网聊天的效率或增加聊天的诙谐成分而开创的许多词汇,如“恐龙”“东东”“美眉”等,这些词汇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特定的语言。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它在的出现和兴起为我们解读新的大众文化在网络方面的影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典型

(二)网络流行语的类型

1.字母、数字型

作为网络流行语中最简单的形式而存在。网络用户只需要通过键盘敲打字符输送到对方显示屏上,既节省打字时间,又能够表达丰富的语言内涵,如:GG(哥哥)、JMM(姐妹们)、TB(淘宝网)、TMD(他妈的)等。这类语言通常是提取中文词组的首个字母,容易识记和上手,因而被广泛使用。阿拉伯数字成为网络流行语和字符一样,在网络流行语世界同样普遍存在。如:886(拜拜啦)、9494(就是就是)等。

2.词意变异型

有的网络流行语以文字、词组或英语单词等原生词演变而来使其谐音化,变异后的网络流行语表达的含义可能与原本含义相差很大。如:果酱(过奖)、稀饭(喜欢)、恐龙(长相不漂亮的女性)、青蛙(长相不好看的男性)。

3.词汇演变型

创新是现代网络流行语的一个必备要素,这也是使得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兴盛的一个主要原因。社会发展导致新的词汇也是层出不穷,甚至还有大量的流行语最终被学术界所接受,如:屌丝(原是“苦B 青年”本着自嘲精神而创造的一个名词,本意是对具有穷、丑、老、呆、矮、胖等特征的一类男人的嘲讽用语,随着网络群体的追捧,它从最初产生时的不文明的含义已经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归根结底是中国文化现象与社会突出问题的某种折射)。

4.缩略扩张型

网络流行语追求简约、生动,如:喜大普奔(由“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成语所构成的连贯的意思)、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艰难,就不要拆穿了吧)等等。还有一种由文字拆分构成的新词,如:亲斤白勺(新的)。

5.语句型

除了网络流行的词语以外,还有一些短小的但是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语句,如: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出自于网络上的一首诗词)、元芳,你怎么看?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我也是醉了?······这些大量网络流行语走红,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和谈资。

三、网络流行语利弊分析

(一)网络流行语之利

1.丰富语言形态

网络流行语的盛行使得语言表达更加丰富,人民之间的沟通变得新奇、诙谐,符合现代社会多元化的特点。网络流行语不仅节省时间,更是彰显了一种个性

2.反映社会生活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大众文化的形态,更是为我们大众平凡无趣的生活掀起了涟漪。它不仅仅是为求简洁方便而创造出来的产物,同时它也是在某种程度上真实的反映了当下很多人的生活状态,或者说他们的强烈诉求。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人民思想开放的表现。

(二)网络流行语之弊

1.非理性因素占据主导

在网络流行语中,网民们随意表达个人的意见通常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特别是表现在一些侵犯公众利益的事件中,这种带有个人情绪的表达会更为突出。在网民集体的无意识的狂欢中,谁都有可能为成为下一次突发事件的点火人。网络流行语在某种成都市是公众舆论的体现,但这种体现缺乏理性,并不能完全公正、客观地去看待事件。

2.低级趣味泛滥

网络流行语追求个性,不断创新,但语言的粗俗化也是在不断泛滥。这不仅降低了网络流行语的质量,更会对很多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加上如果人们大量、长期地使用“变异”的网络流行语,会对自己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下降,导致最后无法使用规范语言。

文献参考:

[1]陈力丹、史文静.《网络流行语特征透析》[J]. 《人民论坛》,2013年第18期;

[2]安德鲁·基恩. 《网民的狂欢》[J]. 南海出版社,2010年;

[3]韩娟. 《幽默流行语“审美疲劳”》[J]. 语文建设,2005年03期;

[4]李铁锤. 《网络热词传播现象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葛涛. 《互联网上的“作家迷”虚拟社区研究》[D]. 北京大学,2005年。

猜你喜欢

网络流行语大众文化反思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