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欠发达地区精准扶贫现状及几点建议

2016-05-30何梅

科技风 2016年10期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精准扶贫

摘 要:基于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2015年6月在貴州考察时,提出“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和切实加强基层组织”的四个精准扶贫切实要求。本文将结合工程实践,对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完善欠发达地区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以供同行探讨。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精准扶贫;自主脱贫;致富

截至2015年底,贵州仍有623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穷落后”依然是贵州社会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障碍和主要矛盾,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是贵州广大落后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实现到2019年50个重点贫困县全部摘帽,到2020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92.3%的目标,精准扶贫作为打好“十三五”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核心方法,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精准扶贫,针对贫困的不同区域、不同对象,运用科学系统的扶贫策略和措施实施贫困特性精确识别、贫困状况精确帮扶、贫困资源精确配置等精确治贫方式,可以有效加快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进程,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 新时期欠发达地区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以来,经过2年多的发展,贵州省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精准扶贫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固定模式,且不同区域不同地区其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1 ],虽然在精准扶贫整体规划方案拟定及前期准备等方面做了较多工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因素,导致精准扶贫效果无法最大化,在精准扶贫工程实施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1.1 贫困识别的技术困境

目前,精准扶贫中农户贫困识别主要采取“程序识别法”,即①农户自己申报→②村民民主评议→③扶贫主管部门调查评估→④多部门会审→⑤公示,这五个流程进行。这种识别流程虽然一方面可以体现贫困农户识别过程中的“民主、公开”问题,能够识别出真实贫困农户,也能一定程度避免暗箱操作问题。但由于识别程序不尽规范完善、公开程度不全面透明,导致群众综合满意度普遍不高。“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暗箱操作”等社会不公引起部分村民较大意见。

1.2 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结对帮扶落实难度较大

多年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实践可知,贫困户帮扶实践中容易出现两种结果:

1)自动放弃结对帮扶,因为觉得贫困群体或定义为贫困户没有脸面,名声不好;

2)不愿意主动脱贫,希望不劳而获,通过各种方式来争取贫困名额,以获得更多帮扶资源,而偏离了帮扶的初衷。

上述两种现象主要是农户自身思想观念没有转变引起,这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形成较大阻力,难以实现扶贫对象识别精准、项目规划精准、项目扶持精准和项目实施精准。

1.3 扶贫资金整合压力大,综合扶贫效力有待创新改进

一方面以企业或合作社牵头的“四个一”结对帮扶整体效应不太理想,有待相关政策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要想扭转现在的单纯依靠扶贫资金进行的“输血式”简单扶贫模式,真正实现“造血式”的自主脱贫模式,不仅资金整合压力较大,同时扶贫措施制度的真实落地和创新机制改革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2 完善欠发达地区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

精准化理念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核心,分批分类是精准扶贫的基本策略,精神脱贫是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要想确保精准扶贫目标的有效实现,必须确保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以及科学合理的动态过程管理和监督。

2.1 创新贫困户识别模式,鼓励群众参与

充分发扬贫困地区基层民主,鼓励群众自主参与,“贫不贫困,群众来评;怎样扶贫,群众来定”,并建立欠发达地区考核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实现贫困识别的公开、公平、公正和全面,提高贫困识别的透明度,尤其是将主要评判权利交给群众,真正识别出亟待需要帮扶的贫困对象,提高群众综合满意度;另一方面,让贫困群众参与商讨如何扶贫,可以实现基层资源信息的有效整合,避免常规单一“输血式”扶贫模式下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导致扶贫资金效用不高问题出现,使扶贫资金真正用到“自主脱贫”的帮扶道路上。

2.2 完善教育医疗卫生等农村基础设施保障,建立长效自主脱贫效应机制体系

精准扶贫中要充分重视贫困人群个人能力、个人技能的培养,要注重教育、培训、医疗等的延展性和可持续性。应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综合投入,结合当地资源和生产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使贫困地区年轻的新生代劳动力每人最少有一技之长,真正实现留住本地人才并引得进外来人才,为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注射新鲜劳动活力。要完善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理增加重大疾病或地方疾病的报销补助标准,采取精准的医疗保障措施体系,逐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

2.3 完善扶贫资金整合和使用监管机制,确保精准扶贫资金长效效应发挥

为提高扶贫资金长效效益的稳定发挥,应加大扶贫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整合力度,可以通过集中部分资金重点推进一个示范村和示范合作社的建设,在扶贫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便于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实施。要加强精准扶贫资金的“阳光化”使用管理,并加大资金使用全程的监管,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具有透明性、精准性和针对性,让每一个贫困户均能充分享受扶贫资金带来的脱贫和长效致富效应。

3 结语

精准扶贫是目前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帮扶政策,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精准帮扶资金投入,改善贫困户艰苦的生活生产条件,同时通过宣传、技能培训、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岗位等为贫困户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就业环境,走上长期脱贫致富道路,有效推动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小妹.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62.

作者简介:何梅(1977-),女,贵州遵义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猜你喜欢

欠发达地区精准扶贫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欠发达地区创新型政府体制机制优化策略
“营改增”试点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影响分析
欠发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探索
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路探究
精准扶贫背景下山区贫困县脱贫路径选择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