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综述

2016-05-30党乐

亚太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效能因素

党乐

摘 要: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教师又是实施教育行为的主体。本文对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进行文献综述方面的研究,分别从概念、相关研究、影响因素、问题和不足方面展开梳理,以期为提高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提升小学教师自身素质有所启发。

关键词: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014-02

一、引言

在对小学教师的教学和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相关研究中,我们发现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对于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方面,不只注重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而是更加提倡小学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化。“专家型”的小学教师在其教学效能感方面显示出一些特异性,这点值得研究和借鉴。因此,本文着眼于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纵观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其发展的规律,希望可以由此为小学教师培训的工作提供一些相关有益的依据。

二、概念梳理

教师教学效能感概念源于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又是将教师效能感聚焦在小学教师这一特定的群体中。国外早在1974年就对教师教学效能感进行了研究。国内的相关研究则要推迟将近20年。目前对教师效能感的概念界定一般有三种观点。

最早的一种观点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看作是一种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诸如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重点强调这些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的信念。因此这种观点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归属于能力信念的范畴。也可以理解为教师对学校教育力量、学生学习成败的责任、学习的功用、一般的教育哲学及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程度等方面的信念。

与第一种观点作对比,我们发现第二种观点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归属为能力认知范畴。这种观点认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一种对于自身的教学情况的知觉,表现在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能否引起学生的积极改变和成长。这种知觉会带来一定的反馈,即当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工作给学生带来积极影响时,自己会更加认可自己的能力,并从中得到满足。

第三种观点本质上是将前两种观点进行整理和综合,因此,第三种观点认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先天素质、家庭环境、学校教育、自身努力程度等,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属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教师在学校这一特定情境中有能力对学生产生期望的积极影响。

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梳理,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不仅包括认知的成分,还包括随认知而带来的情感成分。因此,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不再是一个扁平的单一内容,而是深度发展的立体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有一个积极的认识,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好的改变。其次,在这一期望的驱动之下,会主动评估自己具有改变的能力,并从中获得荣辱感。就教学效能感的本质而言,它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信念。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使其深信自己能协助学习者排除各种学习上的障碍,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时,这是一种能力特性的表现;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表现为拥有一种能够克服各种阻力去提高学习者学习能力的信念时,它是一种信念特性的表现。此外,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在结构上可被划分为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其中,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看法与判断;而个人教学效能感则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认识与评价。

三、相关研究梳理

国外学者对教师教学效能感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研究范型丰富。由于对教学效能感的定义不同,而产生出不同的研究范型,主要有过程-结果的研究范型、教师思考的研究范型、教师生态学的研究范型、教师知识的研究范型和Tschannen-Moran的新模型。

(2)结构和测量的研究一致。国外学者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结构进行了很多测量,基本认为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3)影响因素与相关因素资料详实。国外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与相关因素被不断调查和细分,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学校相关因素等。

对比之下,国内对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最早始于对国外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研究的评价,随后也出现了关于教学效能感的实证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重视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结构和测量的研究。

(2)重视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的研究。

(3)注重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的研究。

(4)注重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的研究。

(5)注重对教师教学效能感培养和提高策略的研究。

四、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研究梳理

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种类繁多,大致可从三个层面分析。

从微观层面,包括个体的性别、学历、年龄、教龄、教学能力、人格特质等。比如,在对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特点进行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教龄与学历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具体表现为小学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显著高于其个人教学效能感。而随着教师教龄的增加,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呈下降趋势,个人教学效能感却表现出上升的倾向。也有研究发现,学历因素是独立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唯一教师特征变量,即那些学历较高的教师有更强的自我效能感。

从中观层面,包括学校规模、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管理与评价制度、学生因素等。学校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信念;任教于小学校的教师其教学效能感高于大型的学校;此外,班级大小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有关;研究发现班级学生数越少,教师效能信念越高。此外,学校气氛、教师士气或者校长的领导风格足以决定教师效能感的高低,学校设备的不足以及教师压力过大也可能影响教师效能感。

从宏观层面,也就是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结构、政府措施、大众传媒、薪资待遇、职业声望以及社会肯定都会对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影响。

五、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国内外对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已涉及研究方法与内容、影响因素、解决策略等方面,对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提到了教师个人、学校、社会等一些方面,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足。

通过对当前关于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文献综述发现,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差别较大,不同学者对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在性别、教龄、学历、职称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这引发我们对当下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统一界定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思考。而具体到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时,我们发现研究者习惯在量表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制定上借鉴国外已有的成熟研究,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在体制和环境的巨大差异下,仅仅简单的翻译和挪用,其信效度和推广度从何考量。最后,对于严谨的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因素的探索应该再做进一步的升华,将负面的消极因素予以规避,而大力提倡和创造正面的积极因素,这样才能有利于提升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从而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当然,如何对消极因素进行积极的转化的研究也是非常有益和具有创新性的。

参考文献:

[1]俞国良,辛涛,申继亮.教师教学效能感: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5,(2):159-165.

[2]李荟,李茵,申继亮.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特点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33-37.

[3]许应华,张东.国外小学教师科学教学效能感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当代教师教育,2012,(5):78-80.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效能因素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解石三大因素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什么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