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工作定位破解区县党校发展难题
2016-05-30张万生王素娟
张万生 王素娟
区县党校是天津市党校系统架构中的基础部分,是培训区县处级及以下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区县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大熔炉,是地方党的理论建设的引领者和思想智库,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5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向全党发出了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动员令,会议传递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加强和改进区县党校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定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新形势下,区县党校必须厘清自身工作定位,直面发展瓶颈,响应中央全面振兴党校的号召,开创区县党校工作新局面。
无论哪一级党校,其本质属性定位都是高度一致的。而这一本质属性定位就是“党校姓党”。作为区县党校必须精准把握,不能有半点含糊。
1.“党校姓党”是党校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底线。新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党校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发生学角度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不管哪一级党校,“姓党”都是与生俱来的基因,是贯穿党校产生、发展的一条红线。进一步讲,党委是党校的“母体”,党校是依据党的宗旨和意志、经由党的一级委员会决定创制的学校,所以党校本身就是党的肌体的一部分。归根结底一句话,党校因党而立、因党而办、因党而兴,“党校姓党”是党校最鲜明的特征、最突出的政治优势、最闪亮的精神气质、最本质的属性定位。
“党校姓党”是党校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底线,是各级党校存在的价值下限,是党委对党校的基本要求,是各级党校不可逾越的红线、警戒线。底线一旦被突破,将严重动摇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严重削弱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严重影响党的执政根基,对党校的生存发展产生根本危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如果党校不姓党了,那党校就没有必要存在了”。区县党校承担着为基层党员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的重要任务,只有紧紧扭住“党校姓党”这个本质属性定位,才能肩负起教育培养基层党员干部的重大使命担当,才能造就出一支对党忠诚、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自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才能真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党和国家政策在基层“播种”“生根”“开花”“结果”。
2.“党校姓党”要立场坚定,也要避免极左思潮。“党校姓党”就是要求各级党校在思想上坚持一切教学活动、一切科研活动、一切办学活动都遵循党的政治路线,恪守党的政治纪律,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在实践中,要把落实中央要求作为第一要务,努力以中央精神、中央要求指导党校工作。
“党校姓党”提出后,社会上出现了党校应该“姓党”还是“姓人”的质疑,面对把“党”和“人民”置于对立面的伪命题,党校必须旗帜鲜明、有理有力有节地作出直面回应。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校“为人民服务”和“为党服务”是统一的,并不矛盾,两者不可能成为非此即彼的选项。同时,面对来自基层的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和社会杂音,面对形形色色这样那样的社会矛盾以及理论和实践困惑,区县党校要注重对社会思潮的辨析,敢于直面基层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在重大历史节点上,在重大问题出现时,高举党的旗帜,敢于发声亮剑、善于解疑释惑,引导舆论,教育群众,真正把基层党校打造成培训轮训党员干部的红色阵地。
同时,我们也要正确处理各种关系,避免极左思潮。坚持“党校姓党”不是禁锢党校工作者的学术自由,要正确处理“课堂讲授有纪律”与“学术研究无禁区”的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继续推动思想解放;坚持党校姓党,不是照本宣科,搞本本主义,而是要继续鼓励创新,鼓励广大教科研人员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并与本地的改革发展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从而推动理论与实践全方位创新;坚持党校姓党,不是思维固化,是要倡导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鼓励教学科研人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研究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广开渠道,听谏纳言,研究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从突出主业主课、搞好思想引领、推进理论创新、加强智库建设等方面进一步阐释了党校工作的职责定位,为区县党校做好本职工作提供了行动依据。
1.聚力主业主课意识有待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领导干部到党校学习,主要任务是学习党的理论、接受党性教育。如果党校把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个主业主课放松了、甚至荒废了,转而搞其他方面知识、技能、兴趣的东西,那就会喧宾夺主,甚至会在政治方向上发生偏差。
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区县党校找不准发展方向,存在“偏行政、轻教学”的现象;有些区县党校教学与行政人员比例倒挂,使教学、科研资政工作成为点缀,甚至个别区县党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行政后勤服务保障上;有些区县党校培训课程设置过度迎合学员口味,根据学员个人好恶安排培训内容,美其名曰“按需培训”,培训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强;有些区县党校把自己混同为一般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甚至向社会培训机构学习市场化办学经验;有些区县党校自身职能被架空,组织部门依托大专院校、社会机构办班,区县党校只扮演班级管理者的角色,党校的阵地和熔炉作用被大大削弱;有些区县党校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程设置比例不仅被大大压缩,而且培训内容枯燥、乏味,实效性、针对性不强,这类课程不能与学员同频共振,产生共鸣,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是党校的看家本领,区县党校要强化问题意识,始终把提高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质量作为安身立命之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布局,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加强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培育教学基地,多措并举,突出主业主课,完善主业主课,做精主业主课。
2.教科研工作有待加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区县党校每年承接二三十个培训班次,教师培训任务相对繁重。特别是每次党代会、中央全会召开后以及中央重要文件颁布后,大部分区县党校都会及时分级分类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轮训,党校教师走社区、串街道、进机关、访企业,把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这方面的作用发挥得很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区县党校教师主持开展了有针对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研究课题,初步形成了“人人重科研,人人做科研”的良好氛围。成绩不能否定,问题也不能忽视,教科研工作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缺少制度性安排。目前各区县党校的教科研工作缺少宏观规划,微观设计也不够精细。教科研活动随机性强,被动完成任务多,主动有为的少。对教科研工作的成果认定和奖励办法没有做出制度性措施。虽然我市个别区县党校有科研奖励制度,但科研奖励也是流于形式,很难保证。由于缺乏相应的硬约束和激励机制,区县党校对教师的工作考评没有统一量化标准,更难以科学有效考核。
完善制度,对教科研工作进行科学化统筹,细化措施,量化目标,规范区县党校教科研活动,有利于区县党校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教科研力量薄弱。大多数区县党校教师与行政人员比例倒挂,教科研人员短缺。近几年,部分区县党校引进了部分高学历的教师,但是这部分年轻教师,阅历浅,工作经验少,年轻教师的培养历练不仅需要相关制度安排,也需要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
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兼职教师队伍,打开思路,广开渠道,广纳群贤,组建本校教师、专家学者、领导干部、杰出人才、社会贤达等社会各界优秀人才汇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增加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多措并举,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基层党校教师队伍。
三是科研资政工作是短板。区县党校虽然在深入群众、深入社区、深入一线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长期以来,区县党校由于教科研力量薄弱,财政支持短缺,获取一手资料、权威资料的途径不畅、组织推动乏力等综合原因,存在科研资政研究成果精品少,决策资政活动少,资政影响力不大等诸多问题,使得科研资政职责的发挥成为短板,也成为普遍现象。
区县党校要主动与上级党校沟通合作,同时拓宽本区域各部门之间横向的信息交流,探索建立上下级党校之间、兄弟党校之间、区县党校与区域政策研究部门、学员、相关单位之间多方参与的长效制度化科研资政平台。
党校后勤工作是党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校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1.党校后勤服务管理模式滞后。长期以来,区县党校后勤服务工作处在封闭、循环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环境之中,体制陈旧、机制呆板、政府财政拨款使用效率低下、管理方法粗放、单一、僵化等问题普遍存在。
一是后勤服务职责交叉。目前区县党校的后勤服务大多是依靠行政主要领导的思想理念来管理,科室设置存在着办公室和行政科室的工作职责划分不清、职能交叉、人员混淆、后勤服务的职责范围不明确等问题,使后勤服务难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
二是后勤服务高成本、低效率。党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本身不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缺乏追求成本最小化的内在动力,缺乏市场、效益和效率观念。部分区县党校“等、靠、要”的管理思想使后勤服务“慵懒”现象突出,人浮于事。校内后勤市场封闭,缺少竞争机制,阻碍了社会优质资源的进入,造成后勤服务管理高耗低效。虽然个别党校已引入准物业管理模式,但后勤实体与党校之间“剥而不离”,后勤运转和维护成本依然居高不下。
2.探索区县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可行性。党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将党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吸引社会机构和资本参与后勤服务,促使分散零碎的后勤资源向法人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一是党校后勤应当进市场,使市场而不是行政计划成为党校后勤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二是让政府引导起宏观调控和扶持作用,可以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让社会组织专注后勤服务,提升管理水平。三是社会化的党校后勤必须满足党校办学需要,必须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纳入它的本质职能之中,否则党校后勤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四是社会化、市场化党校后勤的组织形式是企业法人化。
部分省市兄弟党校对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改革经验。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和酒店管理公司为党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了实施的可能。当前各区县党校提升办学条件,基础设施配置进一步优化,也为党校吸引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和酒店管理公司前来合作提供了契机。探索后勤社会化改革要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要处理好“人”的问题。“‘人上哪里去”是改革难点和首要考虑的方面。区县党校后勤服务人员数量大,一时半会儿消化不完。而且后勤服务队伍文化程度偏低、技术水平不高、年龄结构老化,一旦脱离母体,走向社会,很容易造成党校局势不稳。保证这部分人群待遇不降,身份不变,循序渐进推行改革,稳妥安置,平稳过渡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要建立党校与后勤服务新型关系。承接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单位与党校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在合同、协议之外,党校的相关行政部门还应担负重要的监管责任,涉及管理监督、质量监管、成本监管和节能监管等各个方面。在委托和引进公司正常开展后勤服务工作时,党校可以帮他们做好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以求达成后勤服务与教学科研相协调、后勤管理与校园功能相适应、后勤运行机制与现代化校园设施相结合的和谐大后勤管理新格局,实现后勤服务水平的总体提升。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红桥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王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