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分析元四家山水画的特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016-05-30刘红星

艺术评鉴 2016年11期
关键词:山水影响

刘红星

摘要:元朝的绘画变革改变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总体风貌,山水画成熟的杰出代表元四家,以其辉煌的成就将元代山水画的创作推向了顶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元四家 山水 隐逸 影响

一、元代背景

(一)异族统治,归隐山林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非汉族统治的王朝,在不足百年的王朝统治时间里,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因素,以及艺术自身规律的发展,在绘画领域引起的绘画变革波及了元代画坛的各个角落,从而改变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总体风貌。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寿命较为短暂的王朝,蒙古统治者擅长领兵打仗却不擅长发展经济和文化。在统治上采取了严重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统治者对汉人、南人在政治上实行多方面的防范和控制,法律上种种不平等的待遇使汉人无不悲叹生不逢时。元朝统一中国后,罢废了科举制度,基本堵塞了汉族知识分子的入仕之途,文人儒士失去了晋身门阶,社会地位日渐低微。即使到统治后期科举恢复,但在考选人才上又制造了种种民族不平等政策,这导致了江南的大批文人高士遁迹山林遣诗作画,以逃避和超脱现实的方式抗争元朝的无道统治。他们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把思想情感寄托在文学艺术上,从而引发了中国文化史美术史上以文人为主体的文人画的发展,给中国山水画创作带来了新的气象和变革创新。

(二)文人画风崛起

元朝蒙古人侵入中原后,不懂得文学艺术的重要性并不积极提倡。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受尊敬的知识分子反而沦为社会阶级第九等,汉族知识分子内心无不感到屈辱和愤懑。统治者废除了宋朝盛行的画院制度,画家们失去了其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文人学士开始以笔绘画的方式表现其清高旷达的情怀。文人雅士广泛参与绘画创作,寄情于山水笔墨中,以书入画以表达其高尚的品格。当时的绘画追求表达鲜明的个性及丰富的情感,山水画开始追求人格化和野逸化用以表达高尚的情操,绘画也不再追求工整浓丽,逐渐演变为元代以水墨山水为主的空灵深邃的画风。

二、元四家

失意难平的文人雅士为了追求精神旷达思想不受羁绊,效仿魏晋时期的士大夫,选择归隐山林,隐迹于自然风光中,作画多为了畅神来抒发情怀。元代由于文人士大夫直接介入绘画创作,将文人的诗文修养和审美情趣也带入到了绘画创作中,将自己的情感诗文书法与山水画结合,借助山水画抒情达意,并通过诗文题画来丰富作品的形式语言。元代水墨山水画极为兴盛,是中国水墨山水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元朝绘画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摆脱了宋人院体画的风格,形成了“以气韵为主,以写意为法”的新画风。山水画技法不断提升,以书入画的表现方式对后世影响巨大。元朝后期最负盛名的元四家都具有简单高逸、苍茫深秀、骨肉勾停、笔墨混溶的时代风貌,他们的成就标志着元代绘画已经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一)浑厚空灵黄子久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早年从宦为吏受牵连入狱,出狱后深感统治之黑暗,决意远离仕途,后加入全真教,以卜卦维持生计。大痴位列元四家之冠,绘画风格丰富,无论水墨技法还是构图形象都不局限于单一模式。艺术成就是在山水画创作上融各家之长,终年不弃最终晚年变法自成一家。黄公望五十始作画,创作早期多临摹古人名作,画技多学北方派山水,变古人刚劲浓重的风格为潇洒柔和。晚年借重董源、巨然遗规而臻于化境,雄秀苍茫,潇洒简易,娟妍中有宏伟之至。师承古人的同时融入自己的笔意,变早期的温润繁复为明润秀拔,成为后世所推崇的绘画典范。

大痴久居淞上,武林一带,十分注重对自然的观察与研究,绘画多表现江南的风光,多长卷全景式布局,构图丰富,层次分明,用墨以写入笔多干皴横擦,看似简率实则注重笔墨变化,用笔至简而景物繁多,笔力深厚极为讲究。首创浅绛山水,将墨青墨绿混合皴染并用淡赭色稍加辅助,被清代吴修称之为“赭色微黄画里香,墨青墨绿染精神。”山头多矾石,笔势极为雄伟,浑厚中见虚灵,苍茫简率,潇洒俊逸。《天池石碧图》是黄公望的浅绛山水代表作之一,为大痴七十一岁时所绘天池山景色,层峦叠嶂,气势恢宏,左下角三颗巨松树毅然耸立,山间杂树林立于千岩万壑,石壁见飞瀑倾泻,一片烟雨茫茫的景色。构图虽然丰富但是勾画的线条和皴笔却较为简略,墨青墨绿色层层渲染出画面远近高低的层次感,高低起伏的赭色山峦浑厚,点缀在其间的绿木茂盛多姿,用笔多渴墨着色,展现出明润秀拔又浑厚多姿的绘画风格。藏匿山水间的茅屋折射出画家对归隐山林不问世事的向往,描绘的山石景色是画家寄托情怀的对象,表现出画家对现实生活的逃离,心系山水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这同时也是元代画家普遍的情怀。晚年绘画理论《山水绝》至今仍被画界公认为山水画的金科玉律,其中多次提及对董源画法的体会,并对石树画法等自然规律和艺术处理颇具辩证观念。对唐宋各家山水画画法分析清晰,并强调切记死画,要体察自然,寻找和捉住真实。同时绘画效仿董源、巨然意境高阔的做法,改变了南宋院体画沉沉相旧的恶习,将董源、巨然一派的山水画推向画坛主流地位,开创了一代风貌。

大痴的所绘的山水画师法自然,通过深入观察自然,摹写自然景物,最终能获其精髓,不再是宋代山水绘画追求的可居可卧的只水片山,融心境与山水描绘中。用笔松动灵活,容众家笔墨之长,破山水南北宗法之分明,变北方山水刚劲线条为柔和,容南方山水点线描绘之青岚。其亲近自然,描山水万千变化,将自然从形态中解放出来,同时讲究笔墨变化,充分发挥笔墨的审美价值。大痴借山水抒性情,对画坛影响深远。董其昌对大痴尤为崇尚,称其为“元四家之冠”,对其画收藏甚多,把《富春山居图》与文人画之祖王维相提并论,题日“吾师呼,吾师呼,一岳五岳都具矣”。明朝诸家更是为其马首是瞻,临摹其法,其后的蓝瑛、恽向及清初四王、恽寿平均以黄公望为师,追求大痴的山水意境。黄公望绘画风格被后世诸家归纳为“峰峦浑厚,草木华滋”,被正统派奉为师法典籍。

(二)极善墨者吴仲圭

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沙弥。仲圭博学多识,能诗文,工书法尤专草书,善作画被时人称之为“三绝”。性格清高孤傲,不与富贵达人来往,喜钻研佛学禅学,结交的多是和尚道士和隐逸江湖的文人雅士。绘画擅长水墨山水画,不同于子久,云林和叔明的干笔皴染,吴镇作画多用湿笔重墨,崇尚沉郁的画风,作品多墨气淋漓,刚健沉郁。成熟期的作品多为水墨山水和水墨松林,采董源巨然绘画之气象万千,兼马远夏圭构图之妙,干笔湿笔交相互用,善用长麻皴和斧劈皴,笔力劲爽,描绘的树木郁郁葱葱,山峰雄健挺拔,一变师承的淡墨青岚的风格。用墨分五彩——淡浓泼破积,五墨齐备,变幻万千,其带湿点苔最为精妙。墨色沉重但不僵硬,墨色厚重却不失空灵,湿笔重墨中营造出气势恢宏的气势。作画善用秃笔中锋,笔力苍劲,描绘出的树木人物线条刚劲坚硬。画面中多用草书长题,丰富画面语言,喜作渔父图,阔景山水中有渔夫或垂钓或摇橹滑行,使人豁然开朗,山林野趣自在其中。

吴镇的艺术创作不媚世俗,在其山水画创作中突破古人绘画界限,开创了闲云野鹤情调的清阔山水,湿笔山水,墨色渲染中兼备厚重笔力,创新意于法度之中,豪放中不乏清秀,所绘文人山水人景相容,逸趣横生。他的重山重岸的阔远山水,烟水浩淼之中借扁舟之上的渔父传达隐士遁隐山林后逍遥自在,内心得到极大的解脱和宽慰,画境因所传达的纵情山水隐逸情感而越发广阔,用湿墨点染出一片幽旷静穆之境。《渔父图卷》是吴镇仿荆浩笔意的作品,描绘的是情态各异的渔父错落在烟雨飘渺的江面上,重山重岸上苍木杂草点缀其中。近景中的古松盘根错杂,采用隐逸人格的古松展现画家铮铮铁骨,不畏强权的骨气。全图墨色苍润浑厚,或浓墨或清墨去描绘众多景致,层次分明,景深意阔。笔法多变,皴擦点染,笔墨变化丰富,浑然天成。一派闲情野趣的江湖风光,给人以远离尘世喧嚣,内心得到平静,体会到画家隐迹山川,追求精神旷达的心境。

吴镇的墨法为元人之冠,被无数画家所钦慕,被后世继承和发展,明代沈周推崇吴镇称“梅花庵主是吾师”。文征明的粗笔技法得其笔墨酣畅淋漓的特点,清润明秀。清初六家及四僧都对其推崇,不断临摹其作品,学习笔墨变化,王原祁日:“梅花道人花都仿巨然,此又自称师荆浩,盖画家酝酿故无所不能。与古人为敌乃成名家也”。吴镇笔墨变化精妙,后世学习往往难追其妙,正是画家的独创性引领后世师承古人并加以创新。

(三)第一逸品倪云林

倪瓒,字云镇,号云林,别名居多,诸如幻霞子,东海农等,现多被后人称为云林居士。云林家境殷实,富甲一方,父早亡被长兄教养成人,家富收藏,他的藏品多如吴道子、王维、李成、米芾等珍品古迹,强学好修,故倪瓒绘画多古人笔意。倪瓒兄长过世后依旧挥金蓄古和以诗文会友,常言“门前常自满,樽酒无时空”,但又不善于经营家财,后因为元朝后期的田亩赋税极高和连年战火,家境逐渐中落,最终散尽家财,过着漂泊于江湖的归隐生活。倪瓒家境优越又具有极高的文化涵养,喜交隐逸道士,养成了其清高孤傲,不媚世俗的秉性。

倪瓒以洁癖闻名,“一盥颓易水数十次,冠服数十次拂尘”,他的书画似乎也与此相关联,山水画构图十分清简,首创“一水两岸”阔远式山水章法。近景多为平坡疏木,中景湖水广阔浩淼,而远景多是低矮的浅滩沙石。将小景山水图式和枯木竹石图式叠合为一,而服务于太湖自然景色以及与之相映照的宁谧旷达心境的双重表达。倪瓒作画惯用干笔侧峰,坡石吸收了荆浩、李成笔意,通李成画树之精髓,常绘老树以淡墨干笔勾写枯枝残叶。树叶以“浑点”着墨,稀疏简淡。坡石以枯笔作折带皴,辅之披麻皴,多用浓墨横点点苔,皴擦多于渲染。丛竹以尖笔作为“介字点”,分扬披撇,十分独特。倪瓒作画多楷书长题,与稀疏冷寂的景致遥相呼应。他的诗书山水画平远疏淡,呈现出一种清净肃穆荒瑟的境界,删繁就减的绘画功力和“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心态为唐宋绘画品评的逸品提供了先例,被赞为“中国第一逸品”。

《六君子图》是倪瓒四十五岁所绘,典型的三段式的构图,博大宽阔的画面,清秀的景致,飘渺的湖光,近景描绘了六株表现不同文人品格象征的挺拔竹木。通过描绘松柏樟楠榆树木隐喻画家高洁孤傲的风骨和桀骜不驯的性格。勾勒皴擦出树下层层积土,以波带皴勾勒的树木简洁疏放,远景山峦干笔稍加皴擦,空灵淡逸的境界油然而出,画面墨色浓淡交相呼应,笔墨苍劲老辣。整幅绘画情致清冷荒寂,传达出画家无奈的哀愁和空冷落寞的思绪。倪瓒崇尚淡逸的生活,画风天真幽淡,描绘的景致惜墨如金,画境皆萧疏冷寂,在画面中追求虚静,在当时画坛已经受士族文人的追捧,借以表明高雅疏淡的心境。后世画家无不佩服其绘画展示的高逸,竞相模范,明代画家沈周云“云林墨戏,江东之家以有无为清俗。”足以见对他的崇敬。他独创的阔远山水被董其昌在《画旨》评日“荒率苍古,元人妙境,云林尤善胜场”。清朝四僧之一的弘仁的审美取向最近倪瓒,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刚正冷峻的山水画境界。

(四)繁线密点王叔明

王蒙,字书明,号黄鹤山礁,黄鹤上人。为赵孟爝外孙,秉承家学,诗文修养极为深厚。早年因元无道统治归隐山林,后明朝复出为官受到牵连惨死狱中。山水绘画师承古人融各派名家之笔法,轻车熟路的驾驭各种繁复的笔墨形式。师法巨然,尤善其秀润墨法,皴法多长线扭曲称为“解索皴”自成一家。不同于其他三家的简逸,他的绘画多重峦叠嶂,笔墨繁密,独创一种繁线密点,纵逸多姿的绘画技法,取五代及北宋时期全景式布局,山回水复,境界幽深,气势恢宏。他的山水代表作品都是全景式的高山峻岭,气势宏壮,山水绘画变法独创书斋山水,描绘文人雅士隐匿在山川湖色的书斋草堂,绘画充满野逸士气和浓厚的书卷气,为世人所称赞。

王蒙在山中隐逸将近三十年,对自然深入观察,繁景浓墨,喜用解牛皴和焦墨点苔。《青卞隐居图》是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品,描绘的是王蒙家乡吴兴的卞山景色。图中重山叠翠,林木茂密葱郁,山间瀑布流水孤悬,在千岩万壑中见草堂数间,屋堂内有一文人倚靠窗栏抱膝而坐,悠然自得的醉情于自然景色之中,表现出世人所追求的悠闲闲适的归隐生活。融名家技法之长,笔墨干湿互用,墨法或积或破,用解牛皴和卷云皴描绘山间景致,焦墨点苔,山间遍布圆点墨色,用墨着色之灵巧令人佩服至极。纵观全图,画面虽构图繁复,但画家实中求虚,在细密中见秀润明净,气势雄壮,成功的表现出江南山水浑厚苍润的特点。董其昌对其题为“天下第一王书明”。

王蒙作画布局充实,结构饱满却不阻塞,用笔多变皴法丰富,继承古人笔墨自创新意,是当时富有创造性的画家。叔明绘画影Ⅱ向对明清近代山水影响巨大,仅次于黄公望,性格孤傲的倪瓒称赞其为“临池学书王右军,澄怀观道宗少文,王候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将他与王羲之、宗炳这样登峰造极的人物相提并论。“王候笔力能扛鼎”典出于此,成为后世论述笔墨所竞相引喻的经典辞语。王原祁谓“元画至黄鹤山礁而一变。山礁少时,酷似赵吴兴,祖述辋川,即八董,巨之室,化出本宗,纵横离奇,莫可端倪,与子久,云林,吴中圭相伯仲,迹虽异,然趣则同也”。

三、结语

元代是中国文人山水画的高峰,作画将诗书文同山水画相结合,寓情于景,追求人格化的绘画深深影响明清绘画的发展。元四家师承古人不拘一格而独创新意为后世所称道,深入山水借所描绘的景致来表达清高脱俗的逸格思想,对中国山水画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

猜你喜欢

山水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大美山水
《山水》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山水怀抱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