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发展之昆明经验聚成探析
2016-05-30任秀芹赵林
任秀芹 赵林
摘 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昆明市绿色发展水平在大中城市中排名西部第一、内陆省会城市第一,所取得的成效尤其需要从经验事实思考、聚成来自绿色经济发展的问题,以更好指导自己的实践。通过梳理有关发展经验的研究动态,以五中全会描绘的蓝图为引领,以昆明市“十三五”规划为指向,进一步探讨昆明市“做强做实”绿色经济发展的文章,也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实践启示和理论价值的有效范本。
关键词:绿色经济;经验;聚成
中图分类号:F124.5;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100-03
近年来,一股绿色经济发展的劲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绿色的东西才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性。绿色经济强省建设目标的最初提出,使云南昆明在全国较早地触及到绿色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今天,云南省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昆明绿色经济发展聚成“昆明经验”,归纳出若干发展的规律准则。这也应该成为研究的方向。
经验一词解读。所谓经验,简单来说,就是从已发生的事件中获取的知识,具体讲,经验是人们根据某种体验、阅历等做出的规律性总结。不言而喻,从认识论角度看,第一,人的体验、阅历出自实践,实践是产生经验的唯一源泉。也就是说,经验是直接实践的结果,是具体的、直观的,没有丰富的实践就总结不出经验。第二,我们的一切认识以及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坦率地说,没有经验是不行的,只是因为经验是理性的基础,总结经验是提高认识水平。第三,经验是对实践的总结,理论是对经验的升华,人们总结实践经验是为了正确认识经验。显然,只有一般的绿色理论,不有的放矢,不用于云南昆明的实际,则解决不了昆明市绿色发展的实际问题。但如果把这一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绿色经济发展的理论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些新东西,就会有效得多、管用得多。可以说,我们掌握的实践材料越充分越可靠,总结的经验才越科学越管用。
据此,从发展方向看,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和重点各自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尽可能多的情况,善于从大量的个体情况中找到一般规律,从整体上把握客观事物,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今天,绿色经济理论和现实发展告诉我们,绿色经济发展尤其需要将理论本土化、地域化,在绿色发展中积累经验事实。因为,绿色是云南省最大的省情、最突出的优势,绿色也是未来云南省城昆明市发展的希望。
(一)昆明绿色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
昆明市是云南省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心。作为云南省唯一特大城市的昆明,其在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所具有的中心位置已为世人所知。在经济资源的配置中,昆明市具有极高的经济集中度、发展匹配度。根据经验事实,在云南省,昆明市的GDP和工业增加值均占全省28%以上,资源要素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资源配置、再配置的枢纽作用。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从产业结构看,昆明市已形成比较完备的产业格局。首先,第一产业广义农业绿色产业优势明显,已形成了烤烟、花卉、蔬菜、畜牧、林果等优势产业;其次,第二产业工业形成了以烟草、冶金、机电、医药、化工、电力为支柱的产业布局及其体系;再次,第三产业服务业,加快形成了以旅游、文化产业和商贸物流为支柱的特色发展格局,而且发展势头越来越好。
从绿色发展的外在条件看,支持昆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条件十分优越。昆明的气候、昆明的山水、昆明的绿化及生物环境放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不可多得。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城昆明”是中国气候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同时,昆明市矿产资源禀赋良好,磷矿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另外,昆明市民族旅游、民族文化产业资源丰富,是全国最早列为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呈现出云南省多民族文化特色的样态。
因此,省城区位、经济积累和绿色底子,使昆明市发展表现出强劲势头。来自《昆明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显示,2015年,昆明市地区生产总值首达4 000亿元,增幅达8%。多年来,在国家和省政府的支持下,昆明市实施绿色生态工程,推行绿色经济增长,以滇池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工业污水实现全收集处理,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主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昆明市积极创建国家绿色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10年度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就有昆明市。在2012年《中国绿色发展报告》中,昆明市绿色发展水平在大中城市中排名西部第一、内陆省会城市第一,入围全国前三名。《中国绿色发展报告》不仅展现了昆明市绿色经济发展的进步,而且对于昆明市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来说,还意味着更强的绿色感召力。显而易见,昆明市应该以这次获奖为契机,更加扎实地推进绿色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在云南省加快绿色经济强省的发展中起带头作用。
(二)昆明市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隐忧
尽管昆明市在绿色经济发展中表现出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不凡的业绩,但是如果从横向的方面加以比较,昆明市在绿色经济发展中也有不足,这些问题若不加注意,势必影响昆明市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目标实现。
隐忧一,昆明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是很强。基于经济学经济梯度发展理论,昆明市作为边疆地区城市的实际,以及改革开放推进政策的不同影响,在当前,尽管昆明市在发展,但是其他城市也在更快发展,一线省会城市、沿海城市以及某些中西部省会城市发展更快,昆明市的经济规模和生产总值与全国兄弟省会城市的比较中处于靠后的位置。昆明市发展不仅明显低于杭州、南京、大连、青岛等东部城市,与长沙、郑州、成都等中西部城市也有较大差距。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昆明市的数量,也远低于成都、西安、长沙等中西部城市,因此,昆明市未来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隐忧二,昆明市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不是很不高。现代管理学认为,城市规划管理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生产方式的进步相配套。目前昆明市的城市规划管理滞后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的进步滞后于生产方式的进步。让当地人担忧的是,滇池污染、城区交通拥挤、城市建设规划相对无序等问题一直制约昆明城市发展。具体看,昆明市发展仍然受水、土地、人才资源制约。昆明市是全国14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滇池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10。昆明市人均耕地仅为1.28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突出的是全市人才总量不足,这无疑对昆明市的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隐忧三,昆明市经济转方式调结构面临新挑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此国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行节能减排和清洁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结构。比较而言,昆明市近一半的行业仍属于高耗能行业,高技术产业所占的比重仅为1/3,由此带来的现实问题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弱、生产配套不足、知名品牌比例偏低。同时,技术含量低的传统服务业所占比例高,新兴服务业发展还没有及时跟上来。另外,昆明市的农业产业化刚刚起步,不能有效适应城市人口发展的需求。因此,昆明市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
隐忧四,昆明市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不适应新要求。具体讲,在“十二五”期间,昆明市领导多次指出,多数干部因循守旧,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强,在国家发展进入“十三五”的新时代,昆明市的干部必须主动进取、大胆开拓,才能适应我市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才能在行政管理上出新招、在科技创新上求变革、在环境保护上下工夫。但实事求是地讲,这方面昆明市的干部思想观念及其体制机制还不适应新形势和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面对国家“十三五”规划绿色战略机遇期,昆明市应该居安思危,坚持绿色发展的定力,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国家绿色战略进程,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绿色跨越发展之路。
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此前不久,昆明市2016年1月通过的昆明市“十三五”规划,其规划目标是2020年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初步建成国家生态城市。为此,就必须全面实施生态优先战略,筑牢生态安全底线,实实在在地践行绿色经济发展,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昆明市经济发展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使昆明市成为人、城市、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生态家园。在我们看来,今后昆明市的绿色发展应该这样办:
第一,发挥昆明市绿色先发效应和带动作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如前所述,昆明市绿色经济发展已有相当积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根据昆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就是“做强做优、绿色发展”。因此,昆明市应当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此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这就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政策倾斜的程度。我们以目前的科技投入、工业投资比例计算,如果昆明市继续保持这一水平并加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比重达到30%以上,单位GDP综合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那么到2020年,昆明市力争经济总量实现倍增,以绿色发展为方向的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及主要环境控制指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日子就会早日到来。
第二,加快昆明市生态功能区的布局和发展。按照生态经济学的生态区域模仿、各司其职以及优化配置原理(承载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土保持)。昆明市目前已经完成了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布局,下一步应该针对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该重点保护的要加强(如昆明市水源涵养地),该限制开发的要立章程(如昆明市土壤保持地域),该优化开发的细心有效,取得实绩(如不危及昆明区域生态系统安全的可适度开发,以及承载农业和工业生态功能的区域),确保昆明区域的生态安全。另外,以昆明滇池为重点的水环境治理及其持续改善,要按照已经取得全面社会共识的滇池治理路线图“环湖截污和交通、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入湖河道整治、生态清淤、外流域调水及节水”,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使滇池治理机制与举措不断完善。昆明市唯有进一步优化布局、科学发展,才能增强其绿色生态的聚集能力,实现引领全省绿色发展的保障就更加牢靠。
第三,加快优化昆明市现代农业产业布局。众所周知,现代农业立足于规模、高效、绿色、健康。目前,依据2015—2020年昆明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规划),对当地“四区八县”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定位(基于昆明市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考量)、产业布局实施方案等做出的科学计划。我们建议,首先,滇池流域生态农业区的布局包括主城四区,即环主城四区(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的滇池流域应该在生态农业区、高效农业区、特色农业区做出成效,力争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业认证绿色、农业有机食品数量上更上一层楼。其次,八县中的呈贡、晋宁两县,因其固有的园林园艺优势,要着力发展,走农产品规模化、精加工之路,推进农产品加工向园区集中。八县中的宜良、石林、安宁三县,历来以粮、烟、菜、花、畜牧而著名,故此这些县的着力点还是继续构建壮大优质粮、烟、菜、花、畜牧等生产基地及休闲农业。八县中的禄劝、富民、嵩明,着力提升蔬菜、畜牧和特色经济林果产业,大力培植发展马铃薯、中药材产业,建成支持昆明城区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对此,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昆明市有重点、分区域地发展生态农业,到2020年,全市认证绿色、有机食品、以及云南省农产品名牌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第四,巩固提升昆明市的优势产业。在“十二五”期间,驰名的昆明烤烟支柱产业继续得以巩固,蔬菜、花卉、林果和畜牧四大原有的优势产业得到提升。材料显示,在2015年,随着蔬菜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全市蔬菜实现总产值100亿元以上,蔬菜外销占总产量75%,其中绿色、有机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占总面积和总产量的85%左右。今后,昆明市的蔬菜更多地要瞄准国内和国外,在专业交易市场及蔬菜精深加工方面重点突破,唱响昆明特绿蔬菜的时代强音。2015年,全市花卉总产值已达到120亿元,产品外销达90%以上,出口量占40%以上,目前是要把昆明市建成全国乃至亚洲规模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和出口基地的工作做细做实。同年,昆明全市的林果业总产值达79亿元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125亿元。按照昆明市提升优势产业的规划,应该通过引进、吸收和消化,发展壮大一批新型产业,如有色冶金、化工、制造装备、建筑、文化旅游和商贸,以此进一步增强昆明市绿色经济竞争能力。
第五,昆明市要积极推进国家级基地的建设发展。2015年,依托得天独厚的药物种植和生物研发比较优势,使昆明市药物增加值达100亿元以上,成为继花卉、蔬菜和畜牧总产值突破100亿元以上的绿色经济新增长点。为此,昆明市应该进一步加快“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级医药产业基地”建设的步法,加快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药物。下一阶段,昆明市的生物药业应重点在天然药物、民族药物的开发生产有所创新,在濒危药用植物资源上开展重要保护和繁育利用研究,引导生物制药产业向基地集中发展;同时,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身体健康需要,积极发展保健、功能食品。如能坚定积极推进药物种植和生物研发的国家级基地建设的战略,这一领域的后发优势及前景则不可限量。
此外,提高昆明市城镇供水能力,满足城镇发展需要。目前滇中引水工程已通过国家水利部的审查,上报到了国家“发改委”,按照计划,滇中引水工程将在2016年6月份实现全面动工,届时云南的昆明、大理、楚雄、玉溪、红河等城市将不再为水源问题而发愁。此外,在滇中调水工程实施之后,滇池的污染水质可以得到充足的置换,到2020年,滇池水质可达到Ⅳ类水质。但昆明作为缺水城市,要在积极配合云南省实施的滇中引水工程中宣传节约用水,使惜水爱水不仅成为城市市民的美德,而且成为昆明市绿色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
综上所述,经验是重要的,建设绿色经济少不了珍贵的经验。需要总结和提炼的是:一旦昆明市将根植于云南省绿色经济土壤中,和云南省特点相结合的具体绿色实践与绿色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国家大政方针相契合,获得经验的趋向性、规律性认知之后,那么,基于生动实践的昆明人就能将自己在长期绿色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昆明市特有的独创性内容,为祖国的绿色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