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术科”导向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16-05-30林榕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6年11期
关键词:术科货运导向

林榕

[摘 要]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是推动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深入探讨“术科”理论的基础上,为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课程建设提出一种新思路。通过对专业人才需求、主要就业岗位、人才规格、课程体系现状的调研分析,确定课程设置的依据,设计出以“术科”为导向,兼顾“术科课程”与“学科课程”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最后,对基于“术科”导向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出若干建议,为同类专业的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术科;学科;报关与国际货运;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1-0014-03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培养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较强的协作沟通能力,掌握进出境货物报关、货运等技能,能从事海关通关、口岸商检、国际货物运输及代理、单证制作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既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又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基于“术科”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课程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一、“术科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术”通常是指技术、手段、方法等实践应用形态,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术科”原指军事训练或体育训练中的技术性科目,现多指体育、音乐与美术这三个科目,与“学科”相对;“术科课程”包括课程体系中的技能、技术、操作类课程,主要培养人才的应用研究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通常是指认识、发现自然和社会中各种规律、原理、法则等的基础理论研究,解决“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知识系统内知识子系统的集合概念;“学科课程”主张的是分科设置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知识的传递为主,所授知识从相应科学领域中分别选取。

“学科课程”的主要學习内容是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促进其理性思维发展,同时,这些理论知识也是技能培养的基础。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应该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

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相结合,“学科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术科课程”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必须以“术科”为导向,建立术科课程体系。

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概况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具有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目前,在本科院校和中职中专都没有开设,是高职高专特有的专业。

(一)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作为服务于国际贸易的国际货代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80%以上的对外贸易货物运输、中转业务都是通过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完成的,因此,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需求量较大,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较高,除熟练掌握报关、货代、报检、单证等专业技能外,还要求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善于沟通协调等。

(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主要就业岗位

根据对行业企业的调研以及2014年至2016年麦可思出具的南京某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显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主要职业范围涉及国际货运企业和国际物流企业,主要就业岗位包括: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单证员等。

(三)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规格

通过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和主要就业岗位分析,得出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在基本素质方面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爱岗敬业、尊重他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具備持续学习能力;能够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具备本行业所必需的英文听、说、读、写、译能力;具有一定的人际沟通、业务谈判能力。在专业技能方面应具有独立开展报关和报检业务的能力;具备国际货物运输业务操作、过程管理、经济分析、市场分析等能力;具备国际货物运输单证制作的能力;具备各种国际运输方式的商务处理能力。在知识方面应熟悉海关工作流程;掌握不同贸易方式下海关业务的办理流程和相关单证的制作要求;熟悉进出境货物检验检疫程序;掌握进出境货物报检的单据要求和相关单证的制作要求;熟悉进出口货运程序;掌握进出口货运业务流程及相关单证的制作要求。一般要求取得报关、报检、国际货运、外贸单证等相关专业证书以及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

(四)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多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岗位能力课程、专业拓展课程4个模块组成,举例见下图:

传统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课程之间既存在内容重叠的现象,又有知识点的缺漏;各课程的定位把握不明确,有些课程的设置不科学,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利;重“学科”课程,轻“术科”课程,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左,不具有高职特色。

三、基于“术科”导向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需求、主要就业岗位、人才技能要求的分析,明确了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规格。为响应教育部提出的“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加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术型人才”的培养,构建基于“术科”导向的课程体系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课程设置的依据

以“术科”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必须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得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主要就业岗位为:货代员、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通过分析就业岗位所需的岗位能力、知识要求、职业素质,确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见表1)。

(二)课程体系设计

在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主要工作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紧紧围绕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术科”为导向,兼顾“术科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和谐发展,设计术科课程体系与学科课程体系,见表2。

四、基于“术科”导向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议

为保证基于“术科”导向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提出以下建议:

(一)贯彻创新性的课程建设原则

基于“术科”导向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不能只是简单地将原有课程体系进行重新组合,创新性应该成为改革的基本原则。以新的“术科”课程或者创新的课程内容为基础,采用现代教育技術和新的教学手段、方法,配合校本教材的开发,并改革课程考核标准、方式、方法,才能使课程体系改革落到实处,从而更好地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服务。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体系构建的主线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适应岗位能力要求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服務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必然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学科”课程的设置要以适应职业能力形成所需的理论知识为依据,并以够用为度;“术科”课程的设置要以专业主要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依据,是课程体系设计的主线。

(三)校企合作是必须突破的难点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保障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业岗位调研、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衔接等都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但是,在实际合作过程中普遍存在企业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使工学结合难以顺利开展。要突破这一瓶颈,必须找准合作的切入点,搭建有效平台,除传统的合作育人、订单培养、专家咨询等手段,还可以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实训平台的构建,把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所移植到学校,既解决了学生顶岗实习场所不足的问题,又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衔接,还可以为企业带来利益,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运武,徐华平.基于网络的学科信息传播平台:学科网构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2).

[2]李继宏.围绕“五个对接”构建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J].物流技术,2013(13).

猜你喜欢

术科货运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波音公司试飞电动垂直起降货运无人机
民族地区准体育教师术科能力下降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AT200大型货运无人机实现首飞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货运之“云”
俄发射“进步”M23M货运飞船
体育院系术科教师教学反思能力评价研究—以辽宁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