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下的自我迷失

2016-05-30田丽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11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摘 要:随着后工业的发展,传统的大规模机器生产被电子商业所取代,致使电子产品的涌现,大众传媒的兴起。在后工业时期,公众以往的生活、娱乐方式和思维模式发生了改变,日渐被大众传媒所奴役,失去了自我,进入了“景观社会”。加之对存在主义等理论的认可,对认识论与本质论的质疑,人们丧失了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在迷茫与绝望中迷失了自我。

关键词:后现代 后现代主义 自我迷失 虚无主义

“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至理名言,被刻在希腊德尔斐神庙上,这足以说明古希腊人对认识自我的重视。“认识你自己”也就是指认识“真正的我”[4],强调自身内在的修养,通过学习,达到“善”。通俗地讲,就是让自己拥有正确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正确的信念,以此来不断地完善自身。“认识你自己”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德国哲学家卡西尔也指出认识自我已被证明是解决所有关联着人的存在及其意义问题的阿基米德点。”[5]在后现代时期,人们迷失了自我,丧失了最基本的信仰和道德准则,迷茫、堕落、颓废却成为最常见的生活状态。

一、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一词应该包括后现代性、后现代化和后现代主义三层意思。“后现性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转变,或者说,它意味着具有自己独特组织原则的新的社会整体的出现,意味着与现代性的决裂。”[1](P14)再具体一些,后现代性指在一个阶段中的某种体验和心灵状态。后现代化指朝着后现代性发展的过程和由此产生的结果。后现代主义则是一个文化概念,代表着一种思潮、一种文化运动和现象。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相对复杂的文化思潮,它既没有固定的概念,也没有明确的论点与特征。正如杜威·佛克马在论文《初步探讨》中所说的“文学思潮或时期的概念是一种精神建构,几乎完全脱离经验实体,由于它是这样一种灵活易变的手段,因而可以适合几乎任何一种论点。”[2](P520)20世纪50年代哈里·莱文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改头换面的“反智性思潮”,欧文·豪也赞同这一观点。欧文·豪认为,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发展迅速,物质丰裕,但社会秩序混乱。人们丧失了传统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堕落、自我迷失的状态随处可见。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虚无主义、反智性思想。60年代中期美国批评家莱利斯·费德勒与豪、莱文虽持相同的观点,但却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待这一论点。由此提出后现代主义标志着一种与现代主义作家精英意识的彻底决裂,是一种文学题材扩大的进步表现。到了70年代的费德曼,他站在存在主义的立场上,即物就是物本身,任何物都是不可言传的:“谈论这个世界是不可能的。”更加积极、正面的定义后现代主义。他说:“在这种新小说(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的计划背后……潜藏着一种真诚的努力。对一种新的真理的寻求。一种试图恢复事物、世界以及人类的适当位置(一种更为纯洁的状态)的真正的努力。”[2](P48)到了20世纪80年代,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主义代表着一种新认识的崛起,他的后现代主义更具包容性。哈桑把后现代主义看作是一种反形式、反创作、无规束和唯信仰论的冲击力量。

后现代主义的论点不一,起始时间也是莫衷一是。哈桑认为以乔伊斯在1939年发表的《为芬尼根守灵》为标志;奥康诺认为是50年代,即以英国“大学新才子”文学运动为标志;理查德·沃森和杰姆逊虽然也认为是50年代为起始时间,但他们是以法国“新小说派”的诞生为标志的;伽达默尔、利奥塔、哈贝马斯都认为是60年代。虽然有如上不同的观点,但大多数学者还是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后现代主义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后波及许多欧洲国家,其鼎盛时期为70年代和80年代,到了90年代气势大减,逐渐分化、沉寂。

总之,后现代主义在大部分情况下标志着那些新的文学形式的产生,“那些旧范式已无法容纳的东西,或在某些情况下标志着那些理论家不能说明或懒于说明的稀奇事”。[3](P27)同时也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反叛,或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极致发展。

二、自我迷失的根由

后现代是后工业发展的必然产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越发怀疑自己的能力,例如原子弹爆炸:1945年7月16日,原子弹第一次试验成功,它的威力震慑了整个世界,在原子弹面前人类显得异常渺小,“原子弹揭露了人类存在的深深恐惧和总体上的偶然性。”[3](P6)加之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类忙碌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但信息千变万化,致使知识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变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事物并不存在永恒的本质,对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的快速传播,而发展变化的,以往对它的本质认识不知在何时就会成为谬误。就这样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推翻,混乱的知识体系和苦闷的精神状态促使人们质疑以往所认同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人们深信不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开始土崩瓦解,继而陷入迷茫、痛苦与绝望。

后工业的另一新兴领域为大众传媒,摄像、电视、电影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娱乐、欣赏艺术的方式。艺术作品可以被无限的复制,通过影像传播到世界各地,方便了公众在世界的任何角落进行艺术鉴赏活动,至此传统艺术作品的“光韵”消失得荡然无存。“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6],而在本雅明看来,“光韵”是艺术作品最为根本的审美特征,“光韵”即艺术作品在它独一无二的问世地点,在特有的历史文化氛围中,产生的能够引起人们膜拜、敬畏之情的,无以复制的特有品质。在视觉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人们认为“复制品”比原作更为真实,悲哀的生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里。人们失去了辨别真伪的能力,失去了个性、风格,在虚假中被景象所奴役。

后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在一片繁华景象的背后,却是社会的无秩序,生活的腐化,精神的空虚。金钱成为社会的最高追求目标,高消费成为衡量社会地位的唯一标准,吸食毒品、进出娱乐场成为享乐的一种方式。在后现代时期,传统的道德标准在消失,传统的风俗礼仪被忽视,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传 统的价值观念被遗忘,堕落、颓废、迷茫的状态却随处可见。面对如此情景,在尼采发出“上帝已死”的绝望呐喊后,就是“人之死”,即一切以人为中心的话语、哲学思想、事物的终结,开始进入一个“非人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是片段、零散、没有中心的。

三、自我迷失的表现

在后现代时期,受后工业的影响,自我迷失不仅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也被作家、批评家敏锐反映到作品中。

(一)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迷失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图像充斥着我们的眼球,控制着我们的思想,公众在不知不觉中被传媒所奴役。对这一现象,德波称为“景观社会”。在德波眼中,“景观不是影像的聚集,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景观社会中,人们无法真正认识本真的自我,不会思考,丧失了价值判断的能力。正如弗尔茨和贝斯特对景观的定义:“在景观所造成的广泛的“娱乐”的迷惑之下,“大多数”将偏离自己本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沦为景观控制的奴隶。”[7]在景观社会中,我们只是单方面的接受媒介告诉我们的信息,例如广告、新闻等。我们无法与媒介对话,因此我们丧失了话语权,只会被动的接受,久而久之,我们懒于或是忘了思考。用德波的话来说就是:“在同一影像中的所有事情都能被无矛盾地并置。影像的流动势如破竹,这一流动的影像类似于随意控制这个可感觉的世界的单一化内涵的他者;他决定影像流动的地点和它应该如何显示的节奏,像不断的而又任意的奇袭一样,他不留时间给反思,并完全独立于观众可能对他的理解或思考。”[7]

(二)文学文本中的自我迷失

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反对元叙述,利奥塔德在《后现代状况》一书中说:“在极端的简化过程中,人们往往将对元叙述的怀疑视为后现代。”“哈桑认为利奥塔德的元叙述系指那些一体化的(资产阶级)社会证明宗教、历史、科学、心理学,甚至艺术之正统性的解释方法。”[2](P249)后现代主义反传统,蔑视一切传统艺术的创作方法和衡量一部作品好坏的标准。以往认为中心明确,人物性格鲜明,情节完整、具有逻辑性是一部好作品必须具备的因素,但这都是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找不到的,而且也是他们所厌恶的。因此后现代的作品中的人物具有无中心、心持虚无主义等特征。例如,在荒诞派戏剧中,人物的语言是荒诞的、性格是荒诞的,没有中心,没有思想;在新小说派的作品创作以反对塑造人物为主要任务,认为小说创作的任务主要是运用“非人格化”的语言来描述客观事物;而“黑色幽默”派的作品主要是通过戏谑、讽刺的语言对自己绝望的人生进行自嘲,人物显得荒诞、可笑,将人生悲剧加以喜剧化;“垮掉的一代”中的人物将后现代虚无主义的特征展现得更加明显。

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金斯堡有句名言:“世界既然无法改变,个人只有借助于吸毒来改变对世界的看法。”[1](P159)“垮掉的一代”的主要思想特征就是从精神到肉体的全面垮掉。酗酒、吸毒、热衷于性爱使得他们的身体“垮掉”;以虚无主义的目光看待一切,崇高信念的丢失,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丧失,使他们在精神上彻底地“垮掉”,颓废、堕落、迷茫、放荡成为主要的精神状态。他们反对理性文明与科学技术,提倡非理性和潜意识,宣扬通过感官欲望来把握自我,沉迷于狂欢、享乐。例如,凯鲁亚克的成名作《在路上》,自发表后便畅销不衰,此书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主要记录了作者自己的流浪生活,酗酒、吸毒、乱七八糟的关系是其主要内容。金斯堡的长诗《嚎叫》:“我看见这一代精英被疯狂摧残殆尽,饿着肚子歇斯底里赤裸着身体/黎明中踉跄地走过黑人街下寻觅想给自己狠狠地打一针海洛因……吸着毒,伴着苏醒的恐怖,乙醇,同性恋爱和跳不完的舞会。”同样表现出混乱不堪的生活,自暴自弃的心态和自我迷失、没有精神支撑的绝望。

注释:

[1]曾艳兵:《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2]王宁等译,佛克马、伯顿斯编:《走向后现代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3]陈刚等译,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后现代转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4]明月:《试论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云南: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

[5]高健龙:《后现代视域下的自我及其悖论》,兰州:兰州学刊,2009年,第2期。

[6]李伟、郭东译,瓦尔特·本雅明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7]王昭凤译,德波著:《景观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文献:

[1]杨守森.二十世纪现代、后现代文艺思潮反思[J].北京:文艺研究,1996,(9).

(田丽 山东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