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的船儿
2016-05-30张沛伦
张沛伦
【摘要】经历过南北朝的分裂,中国在隋唐时期获得了统一,而经济、政治、文化更是在唐代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在平常的日出而作之外,我们可以在唐代的散文、诗词、史书中看到,唐代的夜晚同样丰富,坊市之间界限的淡化、宵禁制度的无力都使得唐人能够在夜间开展更多的活动。许多唐代文人的诗文也将夜间的生活作为一大主题,丰富多彩的游玩、夜宴在文人的作品里大放异彩。而除了这些欢乐的事情,“夜泊”也是唐代文人一项具有深刻意味的夜间活动。和夜宴、畅饮等活动风格迥异,“夜泊”的主题往往是充满着愁绪、忧虑的,本文就将从唐代文人的诗篇中发掘出这个群体在“夜泊”这个主题上的优秀诗篇,论析其所寄托的心志、追思、郁结等思想感情。
【关键词】唐代 文人 夜泊
引言
唐代文人的夜生活中,除了游玩宴饮,也有更值得人们去感受文人心志的内容,夜泊就是这样的一个主题。夜泊中的“泊”字,本文作两种解法,一是从字面解,即与粤语“泊车”相近的“停船靠岸”之义;二是字面解释外,与“漂”字组词理解,漂泊,“漂”动“泊”静,喻生活等漂流不定。如白居易《秋江晚泊》:“扁舟泊云岛,倚棹念乡国。四望不见人,烟江澹秋色。客心贫易动,日入愁未息。”日入之时,江上烟波袅袅,诗人停靠岛旁,倚棹深思,作为在外远游的“客”,诗人在秋景中感受着清净与孤独。诗中的“泊”字即解为停泊,而四望不见人的白居易,同样也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
一、为何有人在夜泊?
为何会有夜泊诗?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有了许多在外游历、闯荡的唐代文人,游历的人多也就意味着不回家的人多,在唐代水路交通的支持下,夜泊也成了唐代文人很常见的休息方式。然而,唐代文人的游历之风又是怎么兴起的呢?应该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唐代的强盛是世界闻名的,与当时世界的其他地区相比,唐朝的疆域、经济、政治、文化无一不是碾压。唐代前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水陆交通空前发达,文人游历有了基本的条件,而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也让文人的游历有了比较可靠的保障。
(二)科举成熟,功利所驱
科举制度在经过隋朝的初步设计后成为了唐代政府选官的重要渠道,文人们为了功名利禄背井离乡,将报读的诗书作为赌注前往长安一搏,只为衣锦还故里,这使得唐代的道路又多了许多文人的影子。
(三)沿途商铺,补给不愁
随着国力的不断膨胀,唐代的交通、农业、手工业迅猛发展,以长安城中的市为代表的商业贸易也渐渐繁荣,夹岸沿路,都出现了许多客舍、店铺,在经济条件支持的情况下,游历的文人根本不怕缺少旅途的补给。
(四)大好河山,心驰神往
神州大地,风景秀美,文人对于祖国的风貌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名山大川,星辰大海,都是文人创作的好素材,而前朝留下的名胜古迹、唐代人修建的亭台楼阁,同样也在吸引着唐代文人慕名前去拜访,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登上的就是北周始建的鹳雀楼,并抒发了自己的才思。
杜甫在《忆昔》中书写到:“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说明当时人们出行已不再难,既然如此,自然在外的游子數量就会迅速增加,夜泊的人,多数就是这些远离家门的人。
二、夜泊时人都想些什么?
既然选择了在船上度过这个夜晚,那么没有喧闹的宴会,也没有迷乱的乐声,更没有所谓的名妓相伴,那么唐代的文人都在这一叶扁舟上想着些什么呢?本文将夜泊题材的诗歌分为一下几种主要类型:
(一)思乡忆人
如严维《自云阳归晚泊陆澧宅》:“天阴行易晚,前路故人居。孤棹所思久,寒林相见初。闲灯忘夜永,清漏任更疏。明发还须去,离家几岁除。”首联描述自己行船过故人居,想起相互之间的友人情谊,而又描写了灯、滴漏、寒林等意向,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对离家远行的思乡之情熔于一炉。
(二)风景很美
如严维《秋夜船行》:“扁舟时属暝,月上有馀辉。海燕秋还去,渔人夜不归。中流何寂寂,孤棹也依依。一点前村火,谁家未掩扉。”同样全诗写景,构建了一个月下扁舟独行,孤棹形影单,江水静寂无声的景象,尾联“一点前村火”则是在静静的夜泊氛围中加入一丝生机,让诗更有生命力。
(三)孤寂惆怅
刘长卿在《晚泊湘江怀故人》中写到:“天涯片云去,遥指帝乡忆。惆怅增暮情,潇湘复秋色。扁舟宿何处,落日羡归翼。万里无故人,江鸥不相识。”首联就让我们看一幅辽远的泊船景象,望断天涯云悠悠,诗人独自观赏着落日,身去国离乡,心难舍故人,只能遥望江鸥,寄愁绪于飞鸟。
(四)抒愤吐郁
如温庭筠《旅泊新津却寄一二知己》:“维舟息行役,霁景近江村。并起别离恨,似闻歌吹喧。高林月初上,远水雾犹昏。王粲平生感,登临几断魂。”全诗以驾舟至江村起头,以闻歌起恨承接,颔联描写月上林梢、雾悬水面转折,以王粲登临之愁合并全诗,将夜晚泊舟的漂荡、不定之感充分表达了出来,抒发了对前路难觅的彷徨与忧虑。又如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尽管国家动荡也仍纵情声色的富人和艺妓的不满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抒发了诗人胸中的不平。
(五)寄托心志
如孟浩然《陪张丞相登荆城楼因寄苏台张使君及浪泊戍主》中写到:“蓟门天北畔,铜柱日南端。出守声弥远,投荒法未宽。侧身聊倚望,携手莫同欢。白璧无瑕玷,青松有岁寒。府中丞相阁,江上使君滩。兴尽回舟去,方知行路难。”首联又是恢弘的一笔,勾勒出登楼时所见的辽阔景象,接下来描述与丞相张九龄携手畅聊,夜色渐晚,诗人回到舟上,写下诗句,又感叹人生仕途的艰难,望丞相能作提携,却仍感到自己前途不容乐观,渴望有贵人能够给自己带来生活的转机,让自己能施展抱负。
这几种主要的类型,都是偏向于悲、愤、愁几种较为消极的基调的,写景的诗篇也难免会往客愁方面倾斜,即使是盛唐时期的夜泊诗歌,也很难像描写夜宴、歌酒一样用欢快的语言描绘出泊船的情景。
结语
夜泊题材的诗篇并不算多,但是出现在唐诗的大家族中,它也获得了一定的地位。每一个在夜晚驾船随波漂泊的诗人,都在自己的诗中记下了自己当时的心境,或是平和,或是悲伤,或是愤懑。研究夜泊这一主题的诗歌作品,同样也可以让我们获得唐代文人群体在夜生活中的一部分活动内容,其可供研究的空间也仍然很多。
【参考文献】
[1]《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
[2]弘征,《新编唐诗三百首今译赏析》,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