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班级科学活动区域的建构策略

2016-05-30陈中兰

亚太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

陈中兰

摘 要:班级科学活动区域是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彰显幼儿自主探究、自由发展和个性化学习的教育方式,建构良好的班级科学活动区域对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促进幼儿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科学领域

幼儿园班级科学活动区域是幼儿园活动室中创设的用于幼儿科学探究的场所,也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建构良好的幼儿园班级科学活动区域是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的要求以及促进幼儿自主探索、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创设形态丰富的班级科学区域,营造温馨自主的活动氛围

(一)构建班级科学发现区

科学发现区是引导幼儿进行科学发现与探索,获得科学经验和科学能力,养成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班级科学发现区的构建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要为科学发现区提供丰富的材料:包括一般设备,如放大器械,包括三脚架、放大镜、显微镜等;用于实验的基本设备,如勺子、滴管、镊子等;用来分类或储存的容器,如分类盒或玻璃瓶子;用来测量长度与质量的器械,如天平、砝码、直尺等;用来记录观察过程与结果的卡片、纸笔等;用于清洁的器械,如抹布、水桶、簸箕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其它特殊领域的器械,如光电学领域的器材:电池、灯泡、电线等;教师应根据孩子兴趣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提供多种领域的器材。[1]

2.不同班级的科学发现区应体现差异,各有所侧重,并努力实现不同班级科学发现区的开发与共享。如有些班级科学发现区以光与影为主题,为幼儿提供三棱镜、放大镜、手电筒、图画纸等材料,有些班级则以磁力为主题,提供各类磁铁、磁粉、指南针、铁制品等材料。

(二)设置班级植物角

《指南》在科学领域表述到“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能注意并发现周围的动植物是多种多样的;能感知和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能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由于种植是长期的、持续的活动,幼儿可以通过多次、反复的观察、交流、探索,在与它们频繁接触中,逐渐明白生命的奥秘,这对于他们获得有关大自然丰富的经验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设置植物角可以美化班级环境,同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参与种植与管理植物,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与结果,并对不同类型植物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可以使幼儿获得关于种植方面以及有关植物的经验。同时,可以激发幼儿对自然的兴趣以及探索大自然的求知欲,幼儿的数量概念、责任意识、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能力、计划能力等也能够得到发展。[2]

为此,首先要做好空间和时节安排。班级植物角应利用班级室内外一切可利用空间,如在教室阴暗的角落放置喜阴性盆栽,在阳光充足的阳台放置喜阳植物。除此之外,种植时节也是需要考虑的内容,不同的时节种植不同的植物;其次,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种植材料,包括不同的植物种子、花盆以及土铲、浇水器等种植器材;再次,要制定种植计划,引导幼儿对植物进行观察与管理。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直接参与植物的种植,并和幼儿一起讨论植物角的管理,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发现变化细节,并做好记录。

(三)创设班级饲养角

幼儿园饲养活动是幼儿园科学领域的一项实践活动,对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提升其科学素养具有独特的价值。参与饲养活动,既可以帮助幼儿增进对动物的了解,丰富相关动物的名称、类型、生活习性等生活经验,还能让幼儿更真切地感受动物的发展变化,感受生命的存在,持久地观察并探索生命的奥秘,從而真正地去感受、了解、珍惜生命。[3]

为此,首先要合理规划班级饲养空间。班级饲养动物一般较小,如乌龟、金鱼、昆虫等,既可在教室内部,也可放置在室外的走廊、窗台等处;其次,丰富班级饲养动物的品种。一方面可以在饲养角投放当地常见的小动物。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时节,有目的的选择和补充,使班级饲养的动物品种不断变化与丰富,既可以拓展幼儿对不同动物品种的认知,也可以增加幼儿参与饲养活动的兴趣;再次,将饲养活动纳入班级课程之中,优化对饲养活动的指导。饲养活动作为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班级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将饲养活动与主题活动有机整合,既可以将幼儿在饲养活动中生成的兴趣点作为主题的来源,也可以将饲养活动作为主题活动的延伸、拓展与深化;最后,要注意班级之间饲养活动的联动,班级之间饲养角应有所差异。

二、投放适宜的科学活动材料,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材料是幼儿区域活动操作的对象,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媒介,也是教师教育意图的载体。因此,在班级科学活动区域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对科学区活动开展至关重要。

(一)材料的目的性

班级科学活动区是班级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科学区活动与其它区域活动乃至生活活动、教学活动等都紧密相关。因此,班级科学区活动材料不是随意的、零散的、盲目的投放,而是有目的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投放。教师正是通过对材料有目的的选择与投放,将教育目标“隐性”在材料之中,从而实现对幼儿引导。因此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充分考虑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如小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不善于从整体出发或多角度去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难以长时间关注同一个物体,因而投放的材料应突出简单、直观、有趣、生活化、可操作性,能引发、促进幼儿与材料的充分互动,探索事物间的简单关系;大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心理活动的目的性、概括性和有意性的表现更为明显,他们不再满足与事物的表面现象的认知,对自己喜欢的问题追根问底,因此,教师要多给幼儿提供多变化、多功能的活动材料,鼓励幼儿根据观察和发展提出继续探究的问题,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答案并设法验证,并引导幼儿制作观察计划和记录。

(二)材料的层次性

班级科学区材料的投入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进行。如果把大量材料不分层次、不分类别直接投入班级区域,反而会干扰科学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在材料投放前应注意材料的整齐、有序,突出层次,既能体现明确的目标指向,又能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如,当老师把干电池、电线、小灯泡等放在一个盒子里,不再掺杂其他的物品,幼儿不需要老师要求就知道探索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投放的材料要注意结合当时的主题教学活动,按年龄段发展目标层次递进。另外,材料与材料会构成一定的关系,引发不同方向,甚至不同性质的活动。比如,把不同薄厚、不同质地的纸张放在一起,引发的可能是观察比较的活动;把纸和画笔放在一起,引发的可能是绘画活动;把纸和剪刀放在一起,引发的可能是剪纸活动……所以,教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考虑预设幼儿可能进行的探索活动,排除不必要的和有干扰因素的一些点缀,直接引导幼儿指向有意义的探索活动,并在活动后调整增添材料。

(三)材料的系统性

为了使班级科学活动区探究活动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激发幼儿持续探索的兴趣,科学区域材料的投放还应有利于幼儿形成连续性的探究活动。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在直接参与、频繁操作中对某个科学现象做持续、深入的探究,以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科学现象的兴趣,并有助于拓展幼儿探究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学习“神秘的磁铁”主题时,教师在班級科学区投放磁铁、图钉、回形针、泡沫、废旧报纸、木块等各种材料,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思考磁铁与不同物品之间的关系,幼儿通过直接操作与具体感知,初步了解到磁铁可以吸附金属制品的基本特征;第二次投放材料时,又增添了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磁铁,鼓励幼儿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幼儿在自由摆弄两块磁铁时会发现:两块磁铁有时能相互吸附,有时吸不住,但手一放,一块磁铁会翻身吸住旁边的磁铁;两块磁铁隔着玻璃板也能相互吸附,这时教师可引入“磁极”的概念,让幼儿理解磁铁有两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三、实施开放式的教育策略,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

(一)营造安全、愉悦、支持性的心理氛围,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自由活动、主动发展的重要场域,要激发和保持幼儿对科学活动浓厚的兴趣,营造安全、愉悦、支持性的班级心理氛围必不可少。

首先,教师要积极参与、做好榜样示范。教师积极参与科学区活动本身对幼儿来说就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一方面,教师自己要主动参与到幼儿的科学区域活动中,与幼儿积极互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做好榜样示范,以自身对科学活动区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吸引幼儿参与。其次,教师要积极回应,合理引导。要尊重幼儿的观点与想法,接纳幼儿各种探究行为,对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错误持宽容态度。不急于否定幼儿,更不能批评指责幼儿,要让每个幼儿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要让幼儿懂得,每个人都可以对同伴和教师提出质疑。

(二)幼儿自主活动与教师适宜引导相结合

区域活动虽然是以幼儿自由学习、自主活动为主的场所,应突出幼儿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能对幼儿进行任何指导。区域活动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而且对教师的指导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首先,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不再直接参与幼儿的活动,而是幼儿发展的观察者、记录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向幼儿介绍科学活动区内容,提出规则,在幼儿活动进行中仔细观察、记录幼儿的活动状况,并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确立引导的方式与内容。其次,师幼共同创设班级科学区域。在科学活动区创设之前,教师应组织全班幼儿讨论科学区设置的位置、投放的材料、活动的规则等,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

(三)将班级科学区域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融合

活动区与主题课程相结合,能够为幼儿提供综合学习机会,增加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教学活动与区域活动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辅相成,两者连接的关键是主题[5]。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科学活动区的活动生成集体教学的主题。在活动区活动过程中,幼儿会对不同材料的操作产生新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有价值的,作为主题活动新的主题。其次,可以创设与主题相适宜的活动区。教师可以围绕班级科学主题教学活动设计出相互联系的班级科学区域,投放相关材料。如班级开展了“种子变变变”主题教学活动,为保持幼儿探究的兴趣,拓展幼儿相关经验,教师可在班级科学区域中投放植物种子,如黄豆、绿豆等,以及放大镜、刀片、镊子、玻璃器皿等工具,引导幼儿将种子放置在盛水的器皿中,观察种子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参考文献:

[1]殷顺梅.浅谈幼儿园科学活动区的环境创设[J]教师,2011(18):115.

[2]虞永平.种植园地与幼儿园课程[J]幼儿教育,2010(5):6-7.

[3]虞永平.饲养区(角)与幼儿园课程[J]幼儿教育,2010(7-8):6-7.

[4]周红梅.优化幼儿饲养活动的若干意见[J]教育导刊,2011(12):40-43.

[5]吴放.如何处理活动区教学与主题教学的关系[J].山东教育,2006(7-8):21-22.

(作者单位:重庆市永川区红星幼儿园)

猜你喜欢

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研究
刍议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民间艺术文化的渗透
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设置的思考与探索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