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维参与,凸显课堂实效
2016-05-30陈洪祥
陈洪祥
在科学课程实施中就明确指出:科学课程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本质,逐步领悟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并将科学通过科学探究得以不断地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来,去发现科学规律,认识科学本质。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了教学环节的探究过程,但也忽略了一些问题。比如课堂很热闹,探究实验很多,却是蜻蜓点水。美国教育学家彼得克莱斯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知识的自我构建是需要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在思维的参与下完成的。我们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外部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学生思维的参与在于学生回答和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思考之上,每一个学生的思考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思考。那么我们该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根据自己的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在讲到光的折射时,采用实验引入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课堂的探索中来。过程简述如下:
步骤一:在空纸杯中放入一枚一元硬币,前移到恰好看不到硬币为止(如图1所示),站立不动;
步骤二:慢慢地往放有硬币的纸杯里倒水(如图1)。
结果是,原来看不见的硬币,倒入水后又重新看见了。为什么?带着这个由体验产生的疑问,参与到课堂讨论中。通过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发现光线进入水时会发生折射(如图2所示),然后引导得出光的折射规律。
通过实验,使学生发现问题,并积极地投身到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中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这种由学生的内在需要而产生的内驱力是无法抗拒的,也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参与度。
二、通过日常观念和科学概念的矛盾,引发思考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习科学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进行科学教学。但是,学生的经验有些正确,也有些是错误,我们教学时也可以利用学生对一些现象的认识不足或错误来制造矛盾和冲突,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思考。例如在电功率习题课的教学上就采用了这个方法:
比如100W和25W的两个灯泡,哪个亮,学生都认为100W灯泡要比25W的亮。在教学过程中,将两灯泡串联接到220V的电压两端。结果25W的灯亮很多。这一结果出乎了学生的意料,激发他们的兴趣。
为什么是25W的灯更亮呢?学生在积极地思考寻找答案。让学生根据实物画出电路图(图3)。这时学生看出了问题,原来是串联了。而家庭电路中,电灯是并联的。让学生马上把并联图也画出(图4)。
分析:在并联电路中,每盏灯两端电压相同,根据,电阻与电功率成反比,所以都说100W的电灯泡比25W的亮。但在串联电路中,通过每盏灯的电流相等,根据,电阻与电功率成正比,得出电阻低的功率反而小,所以不能够简单地说:额定功率大的电灯泡比额定功率小的电灯泡亮。
通过学生的参与和讨论,调动了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对纯电阻电路中串联、并联电路的电功率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也降低了对电学的恐惧,同时增加了学好科学的信心和兴趣。
三、合理评价可以吸引学生参与
在课堂上,基于课堂的需要,给出一个情景,不同的学生对于给出的情景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我们需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比如《内能》,我就让学生比较10g20℃的水和10t0℃水的内能大小,让他们发生了思维的精彩碰撞。通过学生的辯论、逐步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修正自己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概念。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互相评价,进行思维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这种知识的形成是一个真实的过程,是学生的思维参与达到最大化的过程。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四、注重探究活动的汇报和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的交流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交流不仅仅是师生的交流,更重要是生生的交流,思想碰撞和共享成果。是学生表达自己想法、倾听别人观点的过程,是接受别人观点、改变自己观点的思维建构过程。在此环节的处理上,不能只让学生说说实验现象;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交流是一个信息双向流动的过程。需要所有同学必须参与的,更需要老师的点拨、推动和推广,引发更多的人加入到争论中。
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进行互动,这样思维的参与率才会高。质疑可以完善思维品质,吸收别人的信息,重新建构新的结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深度思维活动,使学生形成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探究结论。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学生的思维的交锋中得到发展。
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高效课堂的关键是学生思维的参与,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