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幼儿园里的“勤劳小蜜蜂”
2016-05-30桂桂
桂桂
儿子在瑞典上幼儿园已经一年多了。一天,我去幼儿园接他放学时,顺便跟他的老师Eva聊了起来,Eva用嘉许的口吻告诉我,儿子午餐后主动要求帮忙收拾餐具,并和她一起洗盘子。我很惊讶,也特别开心。
幼儿园的食物是用餐车推到餐桌旁的。孩子们吃完食物,需要把自己的餐具放回到餐车上,然后去游戏室准备听故事或午休,老师则开始打扫餐桌和地上的残余。放回餐具这个过程,大部分孩子都做得不错,也有少数孩子有时会忘记。据说那天餐后,儿子没有像往常一样离开,而是问Eva:“我可以帮你吗?”Eva说:“当然,有你帮忙太好了!”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帮老师把盘子、杯子、食物残渣和餐巾纸回收到餐车上,推进厨房,再一一放进洗碗机。
在家里,我们也有类似的流程。但饭后的惯例是儿子离开去玩,我和老公来收拾。虽然也用洗碗机,儿子却从来没有帮过忙,我们也没有提出过要求。
之后,我又了解到更多瑞典幼儿园锻炼孩子自理能力的做法——
幼儿园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有固定的户外活动时间。室外有一间专门的木屋,用来存放各种玩具,比如三轮车、地板球、翻斗车、卡车、挖沙工具、过家家的锅碗瓢盆等,什么都有。在户外活动时,这些大大小小的玩具布满整个院子,可是结束玩耍进屋前,大家都要动手,把东西一样样搬回木屋码放整齐。每天有几次户外活动,就有几次搬进、搬出,一点也不含糊。这件事的主导是老师,可孩子们帮起忙来都很积极。而我家儿子后来居上,成了积极者中的佼佼者。很多次我去接他的时候,碰上老师孩子们收拾的尾声,大部分孩子都进屋了,只有一两个还在外面,其中八成少不了他,还在热心地把玩具往木屋里拾掇,末了还不忘提醒老师给木屋上锁。老师也时常跟我说,“孩子非常乐意帮忙整理”。
想想之前在家里,儿子完全是另一种状态:他的玩具可以撒满整个房间。临睡前,我这“田螺姑娘”似的妈妈就悄无声息地都给他归置好了,他根本不操心,也从没提出过帮忙。所以突然在幼儿园听到这样的反馈,确实有些惊喜。
感叹儿子长大了的同时,我们也有所反思。其实我早就注意到,幼儿园在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方面,不少都走在我们的家教之前。还记得刚来瑞典时,2岁5个月的儿子要求老师喂饭,经老师提醒后我们很快跟上了“本地化”的步伐。之后,我们就开始尽量主动地跟幼儿园步调保持一致,在自己如厕、穿脱衣、洗手、帮忙拿餐具等小事上,我们也坚持让他自己做,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打扫和收纳却是我们忽略的,或者说,是我忽略的。比如,老公一直主张让孩子自己收拾房间,却由于我这当妈的干扰,几乎无法实施。倒不是我溺爱——其实跟老公一起讨论的时候,我完全赞成他的观点,但实际操作中,我却总是风风火火、三下五除二就帮儿子代了劳。有些道理其实我很明白——一个看似勤快的妈,本质上是育儿的懒散者。教孩子学会一项技能,或者培养一种习惯,免不了需要加倍的时间和耐心投入。比起自己几分钟就把活儿干了,繁琐的教养过程才真累心磨人。
自从了解到幼儿园的教养方法以后,我便开始调整自己的做法,鼓励儿子自己整理。一开始他很抵触,有时候哭喊耍赖,更多时候是磨洋工。我和老公的做法是,不发脾气,但也坚持不让步。我们告诉他,爸爸妈妈可以解答疑问,也可以在收到请求后帮忙,但主角必须是他。另外,时间多长我们都可以等,但不收拾好就不进行下一项——刷牙和洗澡,而这意味着无法讲睡前故事(这是他最不能接受的事情)。
曾经,我们等了两个多小时,他最终把乱糟糟的房间归收纳一新。如今,睡前整理房间已经成了每天临睡程序的一部分。儿子偶尔也还耍赖皮,但一般也就是最多5分钟的时间,他就会转身自己去把任务完成了,动作还挺快。
我的收获更大—— “田螺姑娘”终于有一点自己的放松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