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绿色金融实践的比较分析
2016-05-30林欣月
林欣月
摘 要:“十三五”我国明确提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通过发展金融“绿化”,创造经济的新增长点。本文介绍绿色金融的最新发展,通过对比国内外相关机构的绿色金融政策、绿色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实践活动分析,总结差距与不足,以及对我国未来绿色金融行业的展望。
关键词: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赤道原则
一、绿色金融的发展
绿色金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此后经过不断地实践完善。绿色金融主要体现在金融部门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信贷、保险、证券、产业基金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为手段,以促进节能减排和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的金融活动。随着中国经济增速不断放缓,经济形势步入新常态,发展更加注重可持续。2016年10月,“十三五”规划中,我国明确提出未来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利用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手段解决目前环保项目融资难的问题,促进资金流向低碳节能领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二、国内外的绿色金融实践比较分析
1)绿色金融政策。绿色金融政策的制定,遵循针对本国的绿色金融行业现状,结合现有的相关法律制度,主要通过银行业的信贷来支持节能减排项目在本国的推广的原则。国外一般对于节能环保的项目予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信用担保,建立相关法律为绿色金融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美国在通过的2009年联邦经济刺激方案中规定,对用于可再生能源和电力传输技术的款项提供贷款担保;韩国政府在2008年、2010年相继出台了《低碳绿色增长战略》和《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生态设施,支持低碳技术的开发运用,开展绿色生活环境的建设;日本政府为了推动节能减排事业发展,在财政方面提高了对于环保的相关支出。我国的绿色金融政策依据金融机构进行分类,大致分为绿色信贷政策、绿色证券政策和绿色保险政策三类来保障金融活动的运行。与国外相比,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十分欠缺,没有建立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的金融政策。而且缺乏与之配套的环保政策、法律体系和企业信息披露制度。此外政府的财政支出支持有限,绿色金融发展受阻。
2)绿色信贷。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的主要实践领域,国内外的发展实践都居多。赤道原则作为企业信贷的通则,在国际上运行时间长、受认可范围广,其依照IFC绩效标准建立,管理项目融资环境和社会风险。该原则主要对项目审核做了十项规定,只有全部符合十项原则的规定,银行才能予以通过对企业进行融资。国外各大知名银行包括美国花旗银行、英国渣打银行、汇丰集团、摩根大通公司、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澳大利亚西太平洋银行等在内的60多家银行机构已经实行赤道原则,项目融资额约占全球融资总额的85%。目前,我国绿色信贷发展较快。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我国银行业机构绿色信贷余额7.59万亿元,其中2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6.01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33%。兴业银行是我国第一个公开实行“赤道原则”的银行,贷款全权根据绿色信贷政策,根据赤道原则对于未达标项目进行否决。此外,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也相继开展绿色信贷。
3)绿色证券。上世纪九十年代可持续发展被广泛接受后绿色证券逐步发展起来,发达国家开始通过立法或指定标准,来规范企业行为。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在1993年开始要求上市公司对自身在环境方面的表现从环境会计的角度进行汇报。此外,国外的绿色证券一般由企业和投资银行为大型企业、机构和政府部门提供。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08 年 2 月,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证监会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2015年12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推行绿色金融债券,重点支持温室气体减排等六类绿色项目。在2016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承销发行境内首支绿色金融债券。到2016年3月底,国内已发绿色金融债规模已达490亿。
4)绿色金融产品。近年来,国外不断丰富其绿色金融产品,覆盖了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银行、企业、保险公司等机构都推出了各类的产品。例如,荷兰银行、本迪戈银行为家庭提供的房屋节能减排的绿色抵押贷款;富国银行、新能源银行为商业的住宅、建筑项目提供的商业建筑信贷;温哥华城市商业银行推出的清洁空气汽车贷款,为低排放、低污染的汽车提供优先的贷款服务;荷兰合作银行、巴克莱银行和西太平洋银行推出的绿色信用卡,鼓励消费购买绿色环保产品;德意志银行、荷兰银行提供技术租赁,以优惠的价格帮助环保型技术的推广;荷兰银行推出绿色基金,为环保型产业和项目提供融资;由德国政府、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共同注资设立的碳基金,以支持节能减排项目发展。我国的金融产品集中在信贷方面,金融衍生品处于起步阶段。兴业银行先后推出能效融资、低碳信用卡、碳资产质押贷款、排污权抵押授信、绿色金融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等绿色金融产品。2010年,浦发银行推出了国内首个排污权抵押融资产品。2014年11月,湖北碳排放交易中立推出了国内首个碳基金。
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国内外在绿色金融行业实践的比较分析,不难看出国内的绿色金融发展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国外发展绿色金融注重环保立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政府充分发挥推动作用,加强在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上对低碳项目的支持。
同时,各大银行、证券业、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创新开发多类型产品,不断完善国际标准和通用原则。对于行业监管,国外一般设有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严格控制项目的市场准入规则,建立信息公开透明化渠道。
我国虽然在1995年便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但由于产业结构正处于优化阶段,为了维持高增长经济,不得不牺牲一些环保利益,这大大限制了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在不断探索发展绿色金融之路。如何做到有效分析企业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利用信贷管控企业经营行为,如何制定环保政策扩展参与主体,怎样丰富国内的绿色金融产品,这些将是我国未来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翁智雄,葛察忠,段显明,龙凤.国内外绿色金融产品对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6:17-22.
[2] 安伟.绿色金融的内涵、机理和实践初探[J].经济经纬,2008,05:156-158.
[3] 张文中.绿色金融:现状、问题与趋势[J].新疆财经,2005,06: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