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翻译策略选择研究
2016-05-30王琛
王琛
【摘要】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目前还未建立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但翻译能力是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本文对本校大一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段落翻译练习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考察了学生在未接触系统翻译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如何选择翻译策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倾向于语义翻译模式,少部分同学在其中穿插采取了交际翻译模式,极少部分译文体现了合译、增译、主被动转换等翻译技巧。因此,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开展系统翻译知识的讲授课程有着现实意义。
【关键词】翻译教学体系 翻译策略 语义翻译及交际翻译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的修订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从三个层次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要求:一般要求为“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高要求为“……译文通顺达意,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少。能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更高要求为:“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
二、理论背景
翻译策略的定义及类别。Wilss指出,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把源语文本转换为目标语文本时采纳的步骤”。Jaaskelainen曾指出,翻译策略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自认为要达到的既定目标的最佳方法。翻译策略的研究离不开翻译研究学派的发展,每个学派都有区别于别的学派的翻译策略。方梦之根据历史形成、理论渊源和实践指向把翻译策略分为三类:传统型翻译策略、理论型翻译策略(含语言学派策略、文化学派策略、目的论策略)和实践型翻译策略。其中传统型翻译策略指直译、意译和音译;语言学派策略包括纽马克的交际翻译、语义翻译,以及语用翻译法;文化学派策略则包含改写、归化、异化、阻抗、创译、文化移植、同化等翻译策略;目的论翻译策略包含纪实性翻译与工具性翻译、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实践型翻译策略则含有解释性翻译、深度翻译等。
三、研究方法与目的
本研究使用的翻译文本为第三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第三单元课后汉译英翻译练习,使用批改网收集译文,并参考其依据参考译文自动打分的结果对译文按分数从高至低排序编号。本次最高分为86.4分,最低分为65.5分。第三版《读写教程》于2015年付印使用,改变了第二版《读写教程》课后单句翻译练习的形式,采用了大学英语四级汉译英考试题型,即段落翻译的形式,内容多为丝绸之路、书法、刺绣、孝道等中国特色文化概念,句式多样,适于整体研究学生在段落翻译时采取的各种策略。
参与此次翻译练习的研究对象为本校2015级戏剧影视文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非英语专业学生,共134人提交了译文,去除重复,共计125份有效译文。
本次研究在于通过学生真实翻译练习案例考察学生在未接受系统翻译学知识的前提下自发采取的各种翻译方法,并基于此考察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可以重点关注的翻译理念与方法,进而提升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译英能力,同时也为我校后续高级英语阅读与翻译课程的开设提供实证支撑。
四、翻译策略分析
1.合译与增译。源文本第一句为:“孝道(filial piety)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code of ethics)。”本句为段首,使用了总结性语言,概括了“孝道”的特征。在句法上直接对应英文的主-系-表句型,所以大部分同学(93.6 %)采取了语义翻译的方式,即译文保留原文语序,如“3. Filial piety is essential code of ethics of Chinese ancient society.”。参考译文也是采取了此种翻译模式,即“Filial piety is the basic code of ethics in the ancient Chinese society”。值得注意的是,参考批改网自动打分系统的结果,本次高分段(高分段:82.5-86.5)译文在翻译本句时有明显的句型调整,体现了交际翻译的特点。125份译文中有5份译文将原文第一句与第二句合并翻译,分别采取了同位语从句、分词与介词短语作状语的形式。此外另有3份译文使用了主语从句与强调句型的形式,是增译法的体现。
2.主动与被动的调整。原文第二句为中文里常见的把字句,暗含主动与被动关系,既可以理解为“中国人把孝道视为”,也可以理解为“孝道被中国人视为”。两种理解方式可以体现在学生的译文中。经统计,排除句法错误严重的三份译文之后,余下的122份译文中,仅有11份译文(9%)将原文第二句译为被动句,即将“孝道”作为句子主语处理。而这11份译文里,9份译文是因为处于复合句中,为了与前句主语一致而进行的句法调整,权且称之为被动性句法调整;仅有2份明显体现出译者的参与,即将第二句的主语特意调整为“孝道”,而非原文中的“中国人”,权且称之为主动性句法调整。此外111份(91%)译文保留了原文语序,采取了语义翻译模式。
五、总结
本文对1,2份段落汉译英文本进行了详细分析,考察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选择倾向。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翻译时主要采取了语义翻译模式,尤其是在处理汉语中含有明显的主被动关系的把字句及含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的句子时,皆有60%以上的同学使用语义翻译模式,仅在翻译汉语长定语时,大部分同学的译文体现出交际翻译方法。此外,不足10%的大学生采取了增译、合译、主被动转换等技巧。虽然语义翻译及交际翻译的优劣无法直接进行对比,但是大部分学生在翻译时均偏向语义翻译模式体现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对翻译理论、策略、技巧等知识的忽视。而面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群体,翻译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在未来提升大学生翻译能力这一关键性英语应用能力时,对其进行系统的翻译知识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