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探究结构”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践探索
2016-05-30董保民
董保民
摘要: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既立足于实践,又高度综合,虽然常规的讲授和演示教学方式易于为教师所接受,但教学效果并不太理想,笔者在该课程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法收获一定成效,现将其呈现出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高中通用技术;探究结构;实践教学;合作学习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发展学生技术设计与应用能力的基础课程,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粤科版《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之第二节“探究结构”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在“认识结构”之后,为“结构设计”做铺垫,一般的教法是讲授、任务驱动和演示,其中任务驱动法源于高校实验教学,教师设计一个或若干个任务,然后安排学生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普通高中来说,受到教学资源和学生基础的局限,任务驱动通常采用小组活动模式,也就是“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助合作完成任务。但实践中因师生认识不明确以及教师调控欠佳等原因,实施效果多不理想[2],因此本文结合“探究结构”的教学对“合作学习”进行了探索。
一、“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探究结构”主要知识点包括结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两部分,重点是结构稳定与结构强度的影响因素、应力公式,难点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根据教学经验分析,该节教学难点会对学生提出一定挑战,所以笔者采用“合作学习”模式,通过直棒悬挂(试验1)和竹签搭建平台(试验2)两个试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养成互助合作的精神。
2、学情分析。学生完成“认识结构”学习后,对结构的涵义以及从力学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有了一定基础,并且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合作意识和沟通技巧。
3、目标确立。主要基于学术性和合作性两个目标。学术性目标:试验1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直棒变形理解结构强度、内力等概念,并学会用应力公式进行计算,然后归纳出结构强度的影响因素;试验2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简单设计并能够准确分析作品中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以及连接方式对稳定性的影响。合作性目标:小组成员“各司其职”,根据任务分配做好自己的工作,并参与小组的讨论和操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合理表达个人观点,并主动对本组其他成员提供协助。
4、小组创建。“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创建小组。小组人数、成员构成、组长确定、任务分工都需要考虑周详。据相关研究,适宜的小组人数为4~6人,人數过少或过多均不利于创造良好的合作。成员构成有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两种方法。如果让学生自由分组,一般都会形成同质分组,这种分组方式因组间实力不均等,不利于组间竞争;而采用异质分组时,可根据学生成绩、能力、性格、性别、生活经验等差异划分等级,然后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搭配。组长是小组顺利运作的关键,可通过组员民主选举或教师指派产生,对后一种做法教师须对该学生的能力非常了解。
二、“合作学习”教学实施
1、情境创设。试验1要求在相距约20cm并叠成相同高度的两摞书中间悬挂4条直棒,其中1#棒为直径2cm的实心泡沫棒,2#棒为直径0.5 cm的实心泡沫棒,3#棒为直径2cm的空心泡沫棒(截面积与2#棒相同),4#棒为直径0.5cm的细木棒,然后在每条直棒上依次悬挂1~3个钩码,并记录变形情况。在做这个试验前,教师通过幻灯片演示了不同形状、不同材料的构件受力变形与破坏情形,然后向学生们说上述情节你们能不能通过试验演示出来,“能”,于是进入试验环节。
试验2每组提供1个热熔枪及1根热熔胶、5支竹签(竹签可折断使用)、1段棉线、1个小刀、1个100g砝码,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搭建1个结构,在顶部能够放稳砝码,结构的垂直高度越高、砝码稳定时间越长者为优胜。在进入该试验前,教师通过幻灯片演示了各种几何形状的稳定性实例,然后对学生们说你们已经了解了结构稳定性的各种因素,现在请你们利用所学知识搭建个结构,在教师演示了热熔枪的使用方法后进入试验环节。
2、开展试验。在该环节,教师对各小组的实施情况进行观察,适时加入小组讨论,并给予点拨和帮助。
3、成果展示。教师选择2~3个小组联络人在讲台前向全班同学汇报本小组操作成果和所得结论。试验1要求对以下内容进行说明:(1)最易变形的是哪种直棒,最难变形的又是哪种?(2)在相同钩码前提下,1#棒和2#棒、2#棒和3#棒、2#棒和4#棒之间变形有没有差别,原因是什么?(3)增加钩码各直棒变形是否增加?增加程度是否与钩码数量有关?(4)总结不同材料、不同形状对强度的影响。试验2要求分析什么因素影响了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并指出连接方式对结构稳定性有怎样影响。
三、“合作学习”教学评价
“合作学习”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衡量各小组任务完成情况的标尺和依据,同时还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和鞭策,有效评价对优化教学目标、提高“合作学习”质量和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评价体系包括个人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四个层面。个人自评和组内互评可对任务完成情况、倾听能力、交流能力、合作态度与能力、自学能力等进行评价。组间评价可对作品或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教师评价应体现全面性、差异性、激励性、导向性和及时性。
四、结语
通过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探究结构”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法的实践,笔者认为“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能够耐心倾听、礼貌对待不同观点,而且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增强了责任感。不足之处是课堂秩序不好控制及教学评价时间不够。
参考文献
[1] 孙念龙. 高校实验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模式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4,30(2):117-118.
[2] 林志红.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改革中合作学习的运用[J]. 新课程(下),2014(10):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