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6-05-30钟倩
钟倩
【摘要】伴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对于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也有了不同的要求,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的初中语文教育。然而,在新课改提出之后,虽然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已经有所改变,但笔者却发现其改变并没有达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在本文中笔者将对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对初中语文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改革 思考
自古以来,教育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而伴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也有了不同的变化,然而其目的都是不变的,那就是培养出优秀的、更富有人性的、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人才。而在教育事业当中,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初中语文的学习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升学,更因为初中语文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综合的进行发展。然而,在社会经济建设已经到达一定程度的今天,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语文教学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新课改的提出,更是要求着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改变。而要如何改变,笔者认为,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当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当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一)矫枉过正
在目前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当中,笔者发现有一个问题存在着严重制约着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那就是矫枉过正。什么是矫枉过正呢?在新课改的要求提出之后,许多语文教师为了改变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将重点放在了情感与态度教育之上。这样虽然增加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但是却忽略了语文作为初中课程教学中重点科目的工具性。这样很有可能会影响到语文基础知识完整的、系统的教学,从而令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连语文教学基本的目标都无法实现。
(二)教学形式变化过多
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变化也是必然的。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语文教师只看到了教学形式需要变化,却没有理解教学形式变化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这就导致在某些时候,虽然从教学形式上来看是十分丰富并且富有创新的,但是却完全无法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这是因为,这些教学形式过于重视表面形式上的创新,却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导致学生完全无法通过新型的教学形式来提升语文学习的效果,严重的甚至会混淆学生的感觉,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彻底的失去兴趣。
二、关于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良好的教学氛围与语文基础知识学习
根据笔者目前所了解的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之下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可以通过对学生性格、心理特点以及兴趣的挖掘,来构建一个能吸引初中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并且,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要处于一个高高在上的姿态,而应该放下身段,多多与学生进行平等自由的交流,尊重学生的想法,肯定他们的意见,鼓励学生的创新,这样才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手段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上可以多多采用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比如说在进行《藤野先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文学习前可以向学生提问“藤野先生拥有哪些优秀的品质?”、“鲁迅为什么要学医?”等。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并且通过师生、生生意见的交换更好的理解课文知识并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这样可以让语文课堂的教学更加高效。
(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当中,无论教学形式进行多少创新,想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那就必须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因为自主学习能力关系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而自主学习模式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当中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只有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加快速的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将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而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需要结合分层教育,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學习情况将学生进行分层,然后为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自主学习目标。这样不仅能够锻炼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赶上教学进度。比如说在进行《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教学当中,教师在教学前期就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来设置三个阶层的学习目标。第一阶层是通过文章的阅读来学习生词和生字,第二阶层的学习目标就是在通读全文后找到每一段的中心思想,而第三阶层的学习目标则是在通读全文之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并阐述其理由。通过完成这三个由浅到深的学习目标,能够让学生更深的理解课文知识,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在课堂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适度的鼓励性评价。对表现进步,或者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达到促进学生良好的自信心。同时,在开展评价教学时,要直面和了解学生的个人差异,确定班上的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平衡的发展。这就要求老师在生活中,多观察每位学生的不同的优缺点,及时发现,及时给予表扬。对于学生的不足,要使用委婉或者善意的语言表达出来,从此保护好每位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会使我们的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更加积极的学习兴趣。
总之:
语文教学在整个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影响到学生后面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
【参考文献】
[1]申志莉.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5(17):6-6
[2]廖雁飞.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5):1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