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启示
2016-05-30李虹阳
李虹阳
【摘要】微课堂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活动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研究对象。在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中,这种模式更是被广泛提倡运用。本文结合自身在高职高专英语微课教学经验,对目前微课模式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用现状和研究加以阐述。
【关键词】英语教学 微课 网络
在移动终端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中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无法满足时下个性化、多元化学习需要的问题。在众多教育信息资源中,“微课”秉承着开放、共享教育资源的理念正在全球逐步兴起。其高效化、便捷化、碎片化、移动化、交流互动性强等特点,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迎合了时代要求和大众学习习惯,将成为信息化时代高校课程学习的一种新模式。
一、微课简介
微课,或称其微课程( Micro - Lecture) 、微型课程( Micro - Lesson) ,指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以PPT 软件为主要技术支撑,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以讲解某一知识点为主要任务,以短小精炼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主要内容为教师教学视频,辅以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测试、同行专家点评等。因此,微课不是传统单一教学资源类型,而是一种开放的、相对完整的及综合型的新型教学资源。
在国内,由教育部、教育技术协会等主办的一系列微课的赛事活动,推动了微课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与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但我国对微课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实践对象集中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专业领域及在高校的应用研究仍不足。
二、微课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启示
1.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微课在具体学科的课堂教学方面的有效应用较少。虽然一些教育教学部门在不断地努力尝试微课教学,但是国内目前的微课资源仍以课程实录视频为主,微课的呈现方式相对单一,而且内容连贯性不强,导致微课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过于形式化,收效欠佳。因此,笔者认为将微课引入课堂一定要结合具体学科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不能盲目利用,要做到微课资源与传统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在此,本文以高职高专行业英语教学为例,提出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设想。高职高专行业英语的课程特点是紧跟市场,紧贴学生实际,紧密围绕行业和企业对外语技能的要求,强化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行业英语的课程目标是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针对该课程目标和特点,我们可以结合课程中的主题,设计以实际的职场活动和企业工作为背景的微课资源,并且利用虚拟的人物和情境将资源以多种形式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中国大部分的英语学习者之所以长时间存在“聋哑英语”“文盲英语”等状况,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法把语言知识与实际应用相分离,孤立地教授词汇、语法,而没有为学生创设足够的语言应用情境。如果可以将行业英语课程中较为生僻、抽象的语言知识放入实际的工作场景中,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教师单方面讲解的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可以架构起语言知识与现实情境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生动的、逼真的工作场景中,通过观察、模仿语言的应用以及问题的解决来学会外语。但是在将微课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做到有效筛选、巧妙设计、合理把控,将微课只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和辅助,不能让其喧宾夺主,取代了传统教学环节的主导地位。
2.微课在课外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如果希望更有效地发挥微课资源在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中的作用,就应该自行整合开发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外语发展需求的微课平台,这样教师可以更体系化地制作微课资源,创设一个高职高专英语学习的专属平台。高职高专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课堂上教师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如果教师过分强调词汇、语法、翻译等基础知识训练,那么就会忽略了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违背了《基本要求》中培养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要求。反之,如果教师过分注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那么基础较差的学生易出现掉队、懈怠的现象,甚至可能无法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微课资源在课外自主学习中的应用可以令上述问题迎刃而解。对于行业英语知识,教师可以按照主题、情境将其碎片化,学生可以在课下反复性地观看在课堂上没有消化理解的内容;对于语言基础知识,教师可以分模块总结归纳听力、阅读、翻译、写作各方面的知识点及应试技巧,并将其制作成微课资源,学生可以课下自行学习,然后教师课上答疑解惑。但是,由于多数高职高专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三、小结
如何开发有效的微课资源,并且将微课资源合理应用于具体学科教学中是目前我国教育教学专家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国微课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对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而言,若想充分利用微课资源,必须要建设完善的高职高专英语微课平台。只有网络平台变得更强大,老师学生才能方便使用。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
[2]梁锦明,陈瑜 微课解读[J]周村教育,2014(5).
[3]许亚莉,关于微课资源建设的分析-以中国微课网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