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美学角度看《雨月物语》及其所对应的中国故事

2016-05-30孙铭蔚于雪薇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审美价值

孙铭蔚 于雪薇

【摘要】:《雨月物语》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读本小说,由九个短篇小说组成,而九个故事无一不能在中国明代小说中找到原型。本文将在对《雨月物语》与其各篇相对应的中国故事进行详细对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雨月物语》与其对应的中国故事的总体差异类型、从两国审美差异角度解析差异出现的原因、从美学理论角度评价两国故事审美意义与价值并探究两国故事对后世的审美影响。

【关键词】:《雨月物语》;明代小说;差异类型;审美差异;审美价值;后世影响

上田秋成所作的《雨月物语》是日本江户时代读本小说的代表作品,由五卷九篇志怪小说组成,是日本近代以前怪诞小说的巅峰之作。正如书名中的“雨月”二字来源于中国明代传奇小说《剪灯新话·卷二·牡丹灯记》中的“天阴雨湿之夜,月落参横之晨”,其内容也都翻案自中国明代的《三言》、《剪灯新话》、《花影集》等小说。而其之所以能够从江户时代众多的翻案读本小说中脱颖而出,在日本文学史上取得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因为作者上田秋成的创作不是简单的翻案,而是有极大的改编与创新。对《雨月物语》与其所对应的中国故事的差异对比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日本江户时代与中国明代审美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代中日审美差异。但中国现有的研究《雨月物语》及与其相对应的中国故事的文章数量较少,而且这些论文大多只选择《雨月物语》中的一篇与其相对应的中国故事作比较,指出二者差异,没有对《雨月物语》及其所对应的中国故事的差异做出总体归纳,对二者差异产生的原因的分析也不够全面、系统,更少有能涉及到二者对后世审美的影响的研究。本着丰富《雨月物语》及其所对应的中国故事这一领域的研究、为后人做出更好成果奠基的原则,本文将从美学视角出发,在归纳差异、分析差异原因、评估审美价值、探究后世影响四个方面对《雨月物语》及其所对应的中国故事展开相应论述。

一、《雨月物語》与其所对应的中国故事差异归纳

在对《雨月物语》与其所对应的中国故事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对比后,我们将二者的差异归纳为四个方面。

1.小说主人公身份差异。日本受中国明代小说影响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编译,在翻译的基础上有个别的增删和润饰,小说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与明代原典相同;第二阶段为翻案,这一阶段,日本翻案小说作者对中国故事进行了本土化,即将中国故事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移植到日本,但环境的类型和主人公的身份却少有改变;第三阶段是在翻案基础上创新,即出于符合日本历史与现实、便于日本读者更好地理解的需要,选取日本的历史背景、人物身份,在翻案的基础上创作出和中国故事有相似之处但情节、思想有所差异的作品。[1]而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就是属于第三个阶段的作品。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物身份信息涵盖了其所在的社会环境信息。因此,我们认为《雨月物语》与其所对应的中国故事的第一个差异在于人物身份不同。现将《雨月物语》九篇小说与其对应的中国故事中人物身份的差异总结归纳如下:

2.对环境描写的重视程度不同。在阅读《雨月物语》与其所对应的中国故事时,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二者给读者营造的氛围有所差异。读《雨月物语》时,读者往往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故事就在自己眼前发生;而读与其相对应的中国故事时,则感觉自己像是在听老练的说书人将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之所以读者对二者的阅读体验有较大的差异,是因为二者对环境描写的重视程度不同。在《雨月物语》中,除以武士与黄金精灵对话为主的《贫富论》外,其余各篇都有着丰富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大多有孤寂、幽邃、怪异的特征,为读者营造了幽玄的氛围。而中国故事中虽也有环境描写,但都是在细节处起修饰作用,对小说整体的语言风格和氛围营造没有太大影响。

3.小说叙事模式不同或结局不同。从叙事结构角度看,《雨月物语》与其所对应的中国故事存在两种差异类型:一是叙事模式不同,即作者将中国原作的故事发展脉络解构,仅保留原作中少量的情节。二是结局不同,即作者保留了中国原作故事的基本发展脉络,但在小说细节处理和结局设定上有所创新。具体来说,《吉备津之釜》和《青头巾》属于第一种类型,而其余七篇小说可归为第二种类型。

4.小说的思想主旨不同。与浅井了意所作的《御伽婢子》不同,《雨月物语》的思想主旨与中国故事有差异,不是因为作者对中国故事主旨的理解较浅,而是因为作者在深刻地理解了中国故事的主旨后,结合自身价值观及日本社会现实对中国原典进行了创新书写。所谓创新书写,即是前文所提到的重构叙事模式与改变故事结局。因此,可以说二者思想主旨的不同决定了小说叙事模式和结局的不同。

二、《雨月物语》与其所对应的中国故事存在差异的美学原因

1.时代思想不同导致作品主人公身份差异。中国原典中,有七篇小说的主人公之一都是儒生,而《雨月物语》中的人物身份多为武士、僧人,也有商人、农民。这种现象的形成与中国明代和日本江户时代的主导思想不同有着密切联系。儒学自汉武帝时期就奠定了其主导地位,儒家思想也一直是中国的官方正统思想,所以《三言》、《剪灯新话》、《花影集》中大部分篇目的主人公都是儒生也就不难理解。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受三教合一思潮的影响,明代小说中佛、道题材的作品时有出现,但却不能逃出伦理教化的思想樊篱,本质上依然是为正统儒家道德服务的。而在日本江户时代,虽然自隋唐时代就传入的儒家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反对儒、佛观念、提倡日本国学的思想力量也不容小觑。《雨月物语》的作者上田秋成的思想就属于日本国学派,所以在拟定作品主人公时,他一方面选择了日本天皇、武士这类身份符合日本本土文化的人物充当主人公,如《白峰》、《菊花之约》、《佛法僧》、《贫富论》,一方面选择佛教僧侣作为主人公,但在文中表达出“皈依了佛、道二教,也可以未必能真解脱”、“因爱欲无法实现而迸发出的愤怒、仇恨是人的本性”等思想,如《梦应之鲤》、《青头巾》。

2.中和之美與幽玄之美的差异导致对环境描写的重视程度不同。与《雨月物语》九篇小说相对应的中国故事总体给人以中和的美感,不能被简单冠以悲剧、喜剧之名。如《范巨卿鸡黍死生交》中,张勋得知范巨卿为信义自杀后也悲痛自刎这一情节已将故事的悲剧色彩推到顶峰,但作者随即用“范巨卿赠山阳伯,张元伯赠汝南伯”、“墓前建庙,号‘信义之祠”[2]等一系列对二人的嘉奖来冲淡悲剧氛围,以此达到儒家所讲求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由中庸之道而生发的中和之美。所以,讲究中和之美的中国故事就不可能较多地使用有着极强的氛围渲染能力的环境描写。而《雨月物语》中的诸多篇目都存在着环境描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夜宿荒宅》,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对主人公胜四郎辗转多年回乡时家乡的萧条、家门前的清冷、妻子魂魄离去后荒宅的凄寂做了详细的描写,营造出了幽玄的氛围,从而有效地强化了故事主人公委曲婉转、凄凄切切的内心情感。所谓幽玄,是日本借助汉语词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的审美概念,是优美、幽雅、含蓄、委婉、间接、朦胧、幽深、幽暗、神秘、冷寂、空灵、深远、“余情面影”、超现实等审美的高度概括[3]。幽玄的抒情,不是直抒胸臆的,而是寓情于景,以景见情,或衬托,或象征[4]。作为日本作家,上田秋成深受幽玄审美的影响,其作品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有着细致的描写,颇有幽玄之美。

3.写作出发点不同导致小说叙事模式、结局、思想主旨不同。中国明清两代小说创作繁荣,但与此同时,统治者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大力推行禁书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文人们或主动逢迎或被迫无奈地在作品中申明自己的创作目的是“劝善惩恶”。《三言》的作者冯梦龙比较重视伦理教化,他在《石点头》序文中曾言:“小说家推因及果,劝人作善,开清净方便法门,能使凡夫侲子积迷顿悟。”瞿佑也在《剪灯新话》的序文里写下“今余此编,虽于世教民章,莫之或补,而劝善惩恶,哀穷悼屈。”可见与《雨月物语》对应的中国故事的创作目的即是“劝善惩恶”。知晓了这一点后,我们就不难理解有信义范巨卿、张勋死后得到官方表彰、坚守妇道的罗爱爱死后投胎成为男子与丈夫交好、有灵性的猿猴专心学佛转世为人后成为得道高僧这些故事情节。而师承日本国学派代表贺茂真渊弟子加藤宇万伎的上田秋成,在创作时则秉承着假托鬼怪来追求人的本性的思想,摒弃“劝善惩恶”的儒家思想,真实地表现诸如嫉妒、好色、怨恨等本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白峰》中崇德上皇因怨恨嫉妒堕入魔道、《吉备津之釜》中遭到丈夫欺骗与背叛的宫木成为鬼后复仇成功、《蛇性之淫》中真女儿将丰雄新妻富子折磨死等等凄厉、悲怨的情结局。

三、《雨月物语》与其所对应的中国故事的审美价值探究

《雨月物语》是上田秋成在吸收借鉴中国明代《三言》、《剪灯新话》、《花影集》的基础上,融合日本国学派思想和自身美学观点创新写作而成的作品,在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方面较中国原典有了完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

1.《雨月物语》情节结构较中国故事更为完善。在《龙灵堂会录》中,瞿佑并未对生活朝代各不相同的范蠡、张翰、陆龟蒙得以一同在龙宫中饮酒的原因做出交代,后文伍子胥突然来到龙宫的情节也让人觉得有些牵强。而相对应的《佛法僧》中,聚会饮酒的一众人都是丰臣秀次幕僚,也并未出现突兀的情节。再如《牡丹灯记》中,人物行动的理由并不充分,女鬼符丽卿引诱乔生和将乔生拥入棺内的行为显得没有来由。而上田秋成的创作则填补了这些空白。《吉备津之釜》中,矶良多次被丈夫欺骗与背叛,她的复仇有足够充分的理由,让读者都不禁同情她的遭遇,理解她的复仇行动。所以完善的情节结构使得《雨月物语》较中国故事更能准确地将作品的思想主旨传达给读者,便于读者理解。

2.《雨月物語》的思想主旨较中国故事有所升华。《华亭逢故人记》中全、贾二生后悔生前的豪宕行为,对人间有所眷恋,表达了作者对用世思想的反思。而在《白峰》中,上田秋成写因造反行动失败而堕入魔道的崇德上皇死后却收到民众的顶礼膜拜,否定了之前西行法师反对孟子学说的行为,从而表现了充满造反精神的真实人性。又如《贾生代判录》与《贫富论》的思想差异:《贾生待判录》中旨在批判明代金钱至上的世风,而《贫富论》中,作者借黄金精灵之口指出了金钱是雅洁之物,财富生聚与人的德行无直接关联,因果报应是妄谈。在上田秋成所处的时幕府对小说管制严格,曲亭马琴《南总里见八犬传》这类善恶对立、善终胜恶的小说十分盛行的时代背景下,上田秋成能够坚持日本古代和歌和物语没有绝对善恶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和歌和物语讲究的是“知物哀”,是不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恣意而为,而是将人情如实地描写出来,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人情[5]。在《雨月物语》中的九篇小说中,我们无一例外地都能感受到作者对人的本性的真实刻画。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和信息的极度畅达致使部分文人利欲熏心,一味迎合低俗口味,创作出不合实际、言之无物的作品,而上田秋成刻画人性的写作态度,对于现代社会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四、《雨月物语》与其对应的中国故事对两国后世的审美影响

1.《雨月物语》对日本后世审美的影响

《雨月物语》后,加入日本国籍的英裔作家小泉八云写作了《怪谈》一书,《怪谈》的内容丰富,其中《守约》、《兴义法师》两篇明显是《雨月物语》中《菊花之约》和《梦应之鲤》两篇小说的再创作,而这些故事大多来自于岛根县的民间传说或是小泉八云妻子小泉节子的讲述。从这个侧面我们可以知道《雨月物语》对日本后世影响很大,其中很多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怪谈》继承发展了《雨月物語》中对环境描写的重视和幽玄的美学观念,将一个个“鬼故事”说的纤细哀婉、如泣如诉,成为了影响日本乃至整个东方恐怖美学的传世之作。而《怪谈》一书的所构建的恐怖氛围和文化意境,也深刻影响了日本人对恐怖美学的认识,现代日本许多灵异影片都与该书有渊源。这无疑更说明了《怪谈》故事来源之一的《雨月物语》对日本后世审美影响深远。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导演沟口健二曾融合《蛇性之淫》和《夜宿荒宅》两篇小说拍摄了与《雨月物语》一书同名的电影,该片因精彩的意境塑造在1953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荣获银狮奖,而其精彩的意境塑造与原著作者上田秋成极高的文学造诣是分不开的。

2.与《雨月物语》相对应的中国故事对中国后世审美的影响

《剪灯新话》、《三言》继承了唐代以来传奇小说的文体,吸收了话本小说的优长,上承唐传奇、下启《聊斋志异》的重要桥梁。与《怪谈》叙事结构和美学思想来源于《雨月物语》相似,作为文言短篇巅峰的明代小说《聊斋志异》中的如“人鬼恋”、“妖精有灵”等情节结构和奇异而真实的美学风格也与《三言》、《剪灯新话》有较深的渊源。《三言》曾被改编拍摄同名电视剧,而《三言》中的许多故事也被改编为电影。而在与《雨月物语》九篇小说有对应关系的中国故事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篇小说在清代就曾先后被改编为《雷峰怪记》、《雷峰传奇》、《增像义妖全传图咏》等章回小说,随后不断地被各种戏曲、说唱形式改编、搬演,以至家喻户晓,成为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在当代依然热度不减,不断地被搬上中国的大小荧幕,这无疑说明了第一次完整讲述白蛇故事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巨大成功。

注释:

[1]乔光辉:《<剪灯新话>在日本的流传与接受》,《东方丛刊》,2006(4).

[2]冯梦龙:《三言二拍》北京出版社,2006.

[3](日)能势朝次(日)大西克礼:《日本幽玄》,王向远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4]王向远:《东方文学史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日)本居宣长:《日本物哀》,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猜你喜欢

审美价值
《黄河大合唱》在新时期的审美价值及重要意义
幼儿舞蹈对幼儿审美价值及艺术魅力培养路径浅析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中“手”的审美价值
探析舞蹈评论的意义与审美价值
关于钢琴即兴伴奏艺术审美价值的探讨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