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个女人的命运透析俄国社会

2016-05-30杨苗苗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

杨苗苗

【摘要】:如果说妥斯妥耶夫斯基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那么列夫.托尔斯泰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宽度与广度。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激变,他同自己的阶级决裂了,由贵族阶级立场转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这是他长期坚持思想探索的结果,也是七十年代末的革命形势促成的。列夫.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思想言行引起了家庭冲突,他为自己所过的老爷生活而内疚,竭力过平民化的生活,并以此赎罪,这也是托尔斯泰的晚年生活三题之一。《安娜·卡列尼娜》是联结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前后两个时期的中间环节,它是反映当代俄国社会现实的长篇小说。托尔斯泰以其敏锐的眼光看到了农奴制改革后封建残余依然存在,他密切注视着尖锐的社会矛盾,城乡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农民更加贫困。托尔斯泰以严厉而正直的呼声在呐喊,并揭发一切,他全景式的为我们展现俄罗斯过去的生活。

【关键词】:女性命运;女性主义;个性解放

《安娜·卡列尼娜》写于1873-1877年,七十年代的俄国就如列宁所说的那样“充满着农奴制度的痕迹和它的直接残余,同时这个时期正好是资本主义从下面蓬勃生长和从上面培植的时期。”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宗法制俄国的一切旧基础,这一切都引发了现实主义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关注与思考。小说反映了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俄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开头一句话“奥勃朗斯基家里一片混乱”具有象征意义,不仅奥勃朗斯基家里的一切都混乱了,整个俄国城乡、俄国社会都混乱的了。贵族世家日趋没落,资本家逐渐排挤贵族的地位,成为生活的主人,是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

小说有两条并行的情节线索:安娜的悲剧和列文的思想探索。安娜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妇女,而且还是一个备受资产阶级道德压迫、又竭力为自己争取真正的爱情和正常生活的悲剧人物。她美丽、娴雅、端庄,同时又自然质朴。她有丰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强烈而真挚的感情。安娜这种强烈而真挚的感情并不被世人所理解,特别是以卡列宁为代表的上流社会的不理解。安娜不顾上流社会的非难,公然出现在社交场合,但受到了侮辱,安娜与自己名义上的却没有任何感情的丈夫决裂,在社交场合公开露面,是对上流社会传统社会道德观念的挑战。小说的另一条线索是列文的思想探索,列文的思想与形象具有明显的作者自传的性质,反映了作者在七十年代的思想探索。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和列文都不满足于现实,但是安娜是和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发生冲突,而列文则是和当代经济、政治、哲学、宗教、伦理等观念发生冲突。列文思想探索的主要问题是地主与农民的关系以及与之有关的人生意义的全部问题。他孜孜不倦地寻求人们普遍的幸福之路。这也可以理解为体现的是托尔斯泰的晚年生活三题:无论是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还是固执的放弃所有版权,还是最后坚持主张的素食主义思想,这与列文在小说中的思想探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为了追求普遍意义上的人生幸福并实现人生的价值。

俄罗斯妇女命运的问题,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历史上伟大的俄罗斯作家普希金、屠格涅夫、冈察洛夫、郝尔岑、奥斯特洛夫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都曾热情的描写过俄罗斯妇女的形象,从各个方面探索过俄罗斯妇女不同阶级的命运问题。列夫.托尔斯泰在其著名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的安娜的形象,代表了俄罗斯十九世纪文学的重大成就。

关于安娜的形象,无论是对于俄罗斯,还是对于世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或者是未来都会有着不同的看法。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我们不能用一条所谓的评判标准来否定别人的思想,甚至扼杀别人的思想。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人的高贵在于他有灵魂生活,安娜的精神世界是高贵的,这点勿庸质疑。正是她不断的追求高贵的精神世界,所以她不是一个普通的贵妇人,而是一个在思想、感情、才智等方面都很优秀的贵妇人。托尔斯泰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成功塑造了安娜这一不同于一般人的贵妇人形象。

托尔斯泰对于安娜美的描绘细致入微又不同凡响,甚至是惊艳脱俗。安娜无论是何时何地出现,都是美的,而且是一种惊人的美,让靠近她的人,都会被她的美所折服,所心醉。小说中有些地方,作者直接描述安娜的外貌和服饰美,例如写安娜“看上去好像老象牙雕成的咽喉和胳膊,和那长着细嫩的小手,圆圆的肩膀”,“围着一串珍珠”的“美好的,结实的颈子”等等。但是,對安娜外形的直接描写并不多,作者主要是通过小说中其他人物与安娜的交往中感受到的安娜的美,这种美往往更深切。作家还通过对安娜一直心存芥蒂的列文描绘了安娜的形象,此时的安娜为巩固自己在生活中随时都可能失去的生存权利而故意表现出有着淡淡忧伤的美。安娜以“迷人心魄”的眼神凝视着列文,而为安娜的美,为她丰富的精神世界所吸引的列文“出了神”。安娜悠闲恬静、优美端庄的神情,她的美貌,她的聪慧和她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敏感又羞怯的列文,他不由地在心里赞叹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女人!一个可爱、出色、惹人怜惜的女人!”

作家使用大量的笔墨来突出表现安娜的体态之美与精神之美。安娜的美,对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以及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尤其是对安娜本人的命运,都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安娜的美,就不会有沃伦斯基和安娜的爱情,也不会有卡列宁家庭的分裂,更不会有安娜人生悲剧的产生。

安娜和卡列宁在思想性格、价值追求等方面根本对立,卡列宁根本不懂安娜需要的是什么,卡列宁就是一个官僚机器,他是一个冷漠、虚伪,热衷于官场的官僚。他不是一个好父亲,也不是一个好丈夫,他在家里也表现出一副官架子,他所主持的家不是一个温馨的港湾,而是一个刻板的机器,与这个上流社会的刻版机器生活在一起的安娜是不会感受到丝毫的幸福的。所以让安娜长期做卡列宁刻板的机器是不可能的,但是安娜想要实现自己的幸福生活也是不可能的,她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她不能够拥有美好的爱情与幸福的家庭,直至最后失去了生命。爱情与母爱本是一个妇女正当的生活权利,可是残酷的社会却把这二者最后都从安娜的身上剥夺走了。安娜的死,从各个方面揭露了沙皇俄国,特别是以卡列宁为代表的上流社会的腐败与黑暗,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安娜的身上也有着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色彩,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这也是贵族阶级瓦解不可或缺的一个过程。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大胆揭示了俄国妇女的不平等地位,并由贵妇人安娜的悲剧鞭挞它的不合理性。小说的主人公安娜追求个人感情幸福这一行为与她所处的社会特别是上流社会的道德产生了冲突,列夫.托尔斯泰大胆冲破俄国文学艺术、道德观念上的束缚,这也使得小说一经发行,就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了一场思想大爆炸,这也让安娜的形象备受非议,大家对此的评价褒贬不一。

《安娜·卡列尼娜》它所达到的高度是俄文学在历史上从未达到的高度。安娜这个资产阶级妇女解放的先锋形象,是一个矛盾体,托尔斯泰一方面揭示了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另一方面又以宗教和道德的原则谴责安娜,托尔斯泰以其卓越的艺术才能成功塑造了安娜这一备受争议的形象。对于文学艺术创作的探索和它恰到好处的张力给这本经典的旷世之作赋予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也让后人能够记住它,不需要太多理由。

安娜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情的贵妇人,她不能接受卡列宁不风雅的外貌和他冷酷无情的官僚主义思想。安娜对于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与卡列宁不懂得生活,不理解爱情的冷漠使得卡列宁夫妇在思想性格与生活追求方面根本对立。在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安娜好比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而卡列宁最多则是枯燥无味、不大连贯的公文。卡列宁并不是坏人,但是在安娜的眼中确实极其庸俗的,甚至是不可理喻的。不合理的婚姻制度造成了安娜与卡列宁的结合,这是一桩极不相配的婚姻。在安娜只有十七岁的时候,在她对卡列宁没有爱情,也不懂什么是爱情的时候嫁给了比自己年长20岁的卡列宁,这是一个错误。安娜的外表美与内心追求美与卡列宁冷漠、枯燥、庸俗、虚伪、一心只想往上爬的官僚主义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卡列宁的性格与追求也是安娜所不能接受的。安娜说:“他甚至一次都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这就为卡列宁家庭的分裂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安娜在卡列宁那里经受的不被理解,得不到满足,备受压抑的感情,让她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随时都有可能爆发。而安娜这种近乎崩溃的、极度压抑的精神状态被沃伦斯基看穿了,他看到“有一股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弄弯曲了的轻微的笑容之间掠过。有一种过剩的青春洋溢在她的全身心,她故意收起眼睛里的光辉,但它违反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隐隐约约地笑意中闪烁。”而当安娜遇到了“漂亮、可爱,和蔼”的沃伦斯基,并且他向她表达了爱慕之情的时候,安娜心里那种久久被压抑的感情便一发不可收拾地迸发了。最终安娜冲破了种种束缚,不顾一切地跟沃伦斯基结合了。

但是沃伦斯基毕竟是彼得堡的花花公子,他爱上了安娜,并且自以为诚意珍惜安娜的感情。而当他得到了安娜之后,開始放肆的、无所顾忌的享受安娜的感情,直到最后厌倦了安娜的感情,他或许从未真正的理解过安娜,他也从没有像安娜爱他那样爱安娜。安娜为了和沃伦斯基在一起,放弃了自己的家庭,放弃了自己的儿子,安娜把自己的命运完全的与沃伦斯基联结在一起,她把自己的全部都交给了沃伦斯基,正因为安娜不能够掌握自己的人生航线,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这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安娜悲剧的发生。沃伦斯基对安娜的爱是支撑安娜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当安娜发现沃伦斯基不再爱她的时候,安娜已经绝望了,她的心彻底的死了,她想到了报复,她要惩罚让她受苦的人,她想到了死,她要以自己的死让他们的良心感到不安、收到谴责。沃伦斯基是“彼得堡的花花公子的一个最好的标本”,他作为彼得堡上流社会的代表,在安娜的悲剧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他一手造成了安娜的悲剧,他在得到安娜之后对安娜冷淡的态度把安娜推向了彻底毁灭的悲惨世界,致使安娜完全失去了生存的勇气。安娜的死是对上流社会一种以死相拼、决不妥协的反抗。

个性解放的色彩是安娜这个形象的鲜明特征。安娜的行为之所以不被上流社会接受,主要是因为她对真诚爱情生活的追求。那些处于上流社会的人们的虚伪、肮脏的灵魂容不得纯洁、真诚的行动。嫉妒安娜纯洁的邪恶想法早就在那些贵妇人们污秽而空虚的灵魂里酝酿了。当安娜抛弃丈夫与沃伦斯基交往的事情被流传之后,“已听厌了人家称她贞洁的大多数贵妇人们看到她们的预言实现了,感到非常快意,只等待着舆论的确定的转变,就把她们所有的轻蔑的压力都投到她身上。她们已在准备着一把把的泥土,只等时机成熟,就向她抛开。”在这个污浊的上流社会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都向安娜席卷而来,压的她喘不过气来,快要窒息了一般。

在这里,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安娜抛弃了丈夫,背弃了家庭,而是上流社会的人把这着他们眼中的“偷偷摸摸”的事不敢放到阳光下光明正大的去做,而大胆追求爱情的安娜把它放到了陽光下,这是上流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因此他们开始疯狂的攻击安娜。沃伦斯基的母亲曾经也很喜欢安娜,但是后来却又极力的反对自己的儿子与她的交往,因为她知道那“并不是她赞许的那种美艳的社交界的风流韵事”,而是“维特式的,不顾一切的爱情”也就是说这个老妇人对此表现的很敏感,她曾经也做过此类的事情,她不愿意正视这些非常具有争议的问题。就连被安娜的美完全折服的沃伦斯基本人也意识到“如果这是普通的,庸俗的社交界的一件风流韵事,他们就不会干涉我了。”这一切都表明,在上流社会,在那些贵妇人们的眼中,污秽的淫乱是合法的,可以接受的,而追求纯洁幸福爱情的安娜是有罪的。安娜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为代价,全身心的爱上了沃伦斯基,我不否认沃伦斯基是爱安娜的,他在安娜惨死之后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但是他不能够完完全全的理解安娜,安娜真诚的爱着沃伦斯基,安娜的爱是纯真的,作品中没有任何关于安娜见异思迁的描述。虽然安娜是卡列宁的妻子,但她只爱沃伦斯基一个人。安娜为了沃伦斯基放弃了一切,而沃伦斯基只是浅薄的爱着安娜的外表美,沃伦斯基也是上流社会的一分子,在他的生活中接受着上流社会思想的浸染,他毕竟是彼得堡的花花公子。正因为如此,当他看到安娜身材变胖了以后,不再爱安娜了。安娜为她牺牲了一切,而他始终在心灵深处隐藏着许多见不得人的庸俗之事。她看到了沃伦斯基对她表述的爱情实质,正如安娜所想是安娜对于沃伦斯基的爱,是在矛盾的心境中产生、增长、实现和毁灭的。

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与幸福生活而向上流社会挑战的安娜是勇敢的,而背负着贵夫人精神枷锁的安娜又是软弱的。

《安娜·卡列尼娜》熔铸了在社会现实的重压之下最终被毁灭的安娜的形象,通过安娜的悲剧,揭示了贵族阶级对人的压迫与种种不合理的束缚,宣判了这种社会制度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这部小说所表现的就不单纯的是安娜的爱情故事,而是以完整的悲剧再现了俄国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的矛盾,新与旧基础冲突。

在作者的完美追求中,小说的重心有了很大的转移,安娜由最初的品行不端的人变成了一个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生活的有着个性解放色彩的妇女形象,从而也成为世界文学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一百多年以来,安娜的形象、安娜的悲剧一直让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为之激动,这恰恰说明了安娜这一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参考文献:

[1]托尔斯泰论集[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2]吴育群选编.列·托尔斯泰作品精粹[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张秀章,解灵芝选编.托尔斯泰感悟录[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蒋路著.俄国文史采薇[M],东方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森太太》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生态女性主义的社会批判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