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研学后教理念”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思考与实施
2016-05-30谢敬初
谢敬初
【摘要】《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是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是以探究为基本特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它能打破教师的自我中心论,促使学生在探究中“自我发展”,让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充分发挥出来。然而在应试教育下却发现开展“探究性学习”问题多多,亟待解决。
【关键词】研学后教 数学 探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日益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探究能力,同时区的“研学后教”理念也十分重视这一点。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贯彻“研学后教”理念,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是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是以探究为基本特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它能打破教师的自我中心论,促使学生在探究中“自我发展”,让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充分发挥出来。然而在应试教育下却发现开展“探究性学习”问题多多,亟待解决。以下谈谈本人在日常教学中对探究式教学理念的思考和实施方法。
一、对探究式教学理念的思考
(一)重新认识“探究”的本意
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解决疑问。探究性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像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一样,亲身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发展自己的个性。
(二)重新认识探究式教学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人类的两大主要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是在接受他人知识过程中获得经验,探究性学习是探索、深究、创造的过程中获得经验。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学生获得新经验并引起内在素质与外在行为变化的过程,是人的经验与素质奠基、累积、更新、重构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多方寻找答案、解决疑难)、追究(追问根由、追查原因责任),更侧重于对“未知事物”的了解、认识上。
(三)牢固树立探究式的教学观念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中的教师讲,学生听,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观念和做法。以新教育理念武装思想,一定要重视学生课堂教学中认知上的主体地地,只有让学生主动参加课堂活动,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书本知识。
(四)重新认识教师在探究式课堂中的关键作用
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有关的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新课程标准,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其次,教师要有民主的教育作风,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大胆创新,力求达到“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跃流通”的意境。再次,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他们自主探究的方法,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尝试和摸索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法
要解决目前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运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指导方法来指导小学数学的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以下几种指导学生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值得参考:
(一)问题探究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这一步是直接影响学习的探索结果和模式成败的关键。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念往往是教师越俎代疱,代替学生“思考”,代替学生发问。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潜心钻研教材,依据教村例题巧妙而恰当地设计有一定思维价值的“疑”,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学会质疑,始终保持一颗积极的渴望探究之心去发现问题、学会解题、创造性运用数学知识,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的任务。另外,诱发学生提疑时,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和寓意深刻性。
“探究始于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发问题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运用悬念、实物、实验、操作、录像、游戏等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管采用哪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
(二)合作探究
在课堂中运用合作探究法注意以下两方面:
1、在教学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或全班集体合作探究。如讲授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7页例2:
教师先让学生计算器将999分别乘1、2、3、4得出正确答案,分组观察、探究,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汇总起来,逐步摸清找出答案中数位的数字排列规律。这既让学生学习通过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发现计算的规规律,也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奇特、奥妙的兴趣,并时也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注意合作探究小组结构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组成合作探究小组:如同质分组:分好、中、后进生组;异质分组:优、中、后进生混编组;结构分组:以座位前后左右为一组;自由分组: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同质分组适合分层教学,针对好、中、差生的程度提出与之相适的探究任务。异质分组适合优生带动差生。结构分组适合小型的份量不重的探究学习。自由分组,适合选择多种探究题目的探究性学习。
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能摆脱教师这一权威的束缚,改变传统的单向静听的教学模式,向多向的立体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发展,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在探究中提高。
(三)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要求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探究,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阅读,让学生这个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教材。鲁迅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这强调了自主独立的最可宝贵的品格。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不使用和使用乘法分配律计算过程的差异,如49×99+49
老师紧扣“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进行设计,放手让小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启迪。整个学习过程分三步进行:(1)初步感知,理清解题线索。教师引导质疑,激发学习情趣;学生独立思考,思索解题构想。(2)自主学习,谈感悟。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领悟解题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弘扬个性。(3)抓差异,谈自己的解题思路;谈对比,得到最简解题的结论,从而给学生时间让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思路”,讲“对比”,挥洒自主学习之精妙。这样的指导,解决了学生自主探究不自主或流于形式或自主不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充分调动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追求独立探究,交流心得的学习品质。
(四)体验探究
体验探究教学法蕴含着一种教学思想,它的宗旨就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获得技能,体验、感悟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它的课堂基本结构是由一个个的“活动”来构建的,师生共同融入在活动之中,体验探究学习,体验探究的乐趣,收获探究的成果。
众所周知,获得成功是每一位教师的向往。教师在开展探究式课堂中时有必要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做到: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让我们充分運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指导方法来指导小学数学的探究性学习,构建一种开放,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课堂模式并落实于教学实践,以促进研究的深入以及新课标关于探究习模式的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应俊峰,《研究型课程》,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