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建林: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
2016-05-30
精神/心理障碍患者
不是“精神病”
精神/心理障碍患者
不是“精神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本世纪初就提出了“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的口号,旨在强调精神健康在21世纪的重要性。事实上,近年来的许多耳闻目睹的事件表面上可能是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深究其潜在背后无不与当事者的心理健康或精神障碍有关系。
根据2007年费立鹏等报道的国内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资料,约有17.5%的中国人患有精神障碍,即13亿人口中约有1.73亿精神障碍患者,其中最常见的是情感障碍(6.1%,如抑郁症)、焦虑障碍(5.6%)和精神活性物質使用障碍(5.9%,主要是酒滥用),而以前作为精神卫生工作的重点和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治疗最常见的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只有1%不到。另外,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率在国内可达75%以上外,其他精神障碍的治疗率均不足10%。换句话说,约1.58亿的精神障碍患者未得到及时的识别与诊治。
很多研究证据显示精神或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仍旧感到这些问题离自己很遥远或很避讳呢?其中可能有多种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对精神障碍的认识偏差,即习惯于将过去用于严重言行紊乱等异常的“精神病”或口语化的“神经病”等同于广义的精神或心理障碍。事实上,根据《中国精神卫生法》中的定义,“精神病”在精神障碍中属于严重精神疾病,社会功能损害严重,但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而所谓的“精神/心理障碍”(mental disorder),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同的是:精神障碍是一个综合征,是以个体在认知、情绪调节或行为上出现临床显著的异常为特征,它反映了潜在精神活动在心理学、生物学或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失调,并且往往会导致社会、职业或其他重要活动的明显损害或致残。
需要注意:如果是普通应激反应或失落(如亲人死亡)这种可预见或与文化相关的问题,不是精神障碍;如果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因为存在诸如政治、宗教或性等方面的异见与冲突,不是精神障碍,除非这种偏离或冲突是因为前述的个体功能失调所致。
消除偏见,
关注心理健康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这是由世界精神卫生联盟提出的,旨在提高各国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以及广大群众对精神卫生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普及精神卫生知识。2000年,我国首次组织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十多年来,每年的10月10日,全国各地都会开展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对于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而言,不仅仅有来自社会对精神障碍的歧视或偏见,往往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病耻感,所有这些均会影响精神障碍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需要指出的是,医学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也是现代社会的需求。例如,以前一部机器发生故障,首先考虑是硬件或零部件出了问题;但现在的机器,尤其有电脑等功能的许多物品有了问题,更多情况下是考虑软件问题。事实上,人的大脑也会像其他器官一样会“生病”,但多为功能失调性的“障碍”,是软件故障,并不一定有肯定的器质性病理基础,因此,消除对精神障碍等相关问题的偏见至关重要。
值得欣慰的是,2013年我国政府颁发的《中国精神卫生法》中明确要求所有的医务人员有责任和义务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及时识别与处理或转诊精神障碍患者。在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健康与卫生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了“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在我国未来的健康保健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忽略的地位。
精神障碍患者:如何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民众对精神障碍的知晓率,及时求医和就诊是最基本的策略。根据对精神障碍的定义不难发现,首先是关注患者的认知、情绪调节和行为活动有无显著变化,主要是与其既往表现比较和与周围同龄人比较;如果有显著变化,并且给患者或家人带来很大痛苦或造成明显的社会功能和工作能力的不利影响,则需要评估这些情绪或行为变化是量变(心理障碍或非精神病性障碍,即普通人一般也会有这样的变化,但患者出现的频度或程度或多或少,或轻或重),还是质变(精神病性障碍,即普通人一般意识清晰下不会出现的表现,而患者出现了,如幻觉和妄想),因此,一旦有上述表现或困扰者,则需求医以明确诊治。
例如,一例有长期饮酒史(>10年)的患者,近半年来几乎每天早晨起床后就酒不离手,且脾气暴躁、记忆力明显下降,近3个月来经常诉述看到房间有人走来走去,但摸不到,近8个月未正常工作。
如何来看该患者的问题?与他过去和同龄人比,近半年来显著变化不仅有量变:“早晨起床后酒不离手”、脾气暴躁、记忆下降;还有“质变”(视幻觉),因此,应该建议其到专科医院就诊,因为患者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饮酒嗜好者,而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和行为改变的慢性酒精中毒患者,需要戒酒和控制精神行为症状。
季建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兼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精神卫生学系主任,中华醫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常委,上海市心理卫生学会副理事长,曾主编过教材《精神医学》(第1、2版)和《医学心理学》(第3、4版),多年来在综合医院主要从事精神卫生工作,进行认知心理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