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之我见
2016-05-30关杰
关杰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104-02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吞到胃里,那它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的消化它……”可见,作文教学应着力于使学生“想吃”,乐于表达。那么要如何改变学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状况,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作文要带着感情融入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要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的情绪也就随之高涨,对学习就会产生兴趣,就会带着感情去写作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观察对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平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看各种各样的事物。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如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日出日落、小河田野、蔬菜瓜果……并尽可能让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
有一天遇到一场难逢的大雾,整个校园白茫茫的一片,我就领着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去进行观察、体会。让学生先站在室内观察,然后走进雾中体会。上课了,学生仍兴奋得手舞足蹈、滔滔不绝地发表演说,争先恐后地叙述他们所看到的,所感到的。这种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头头是道的说话训练已在无形中达到了水到渠成的功效,然后我就让学生把刚才所说的话整理一下写下来。结果一篇篇精彩的小作文诞生。
如果没有生活作基础,作文就是一堆方字符号。空洞、乏味,死水一潭,缺乏童趣,缺乏真情实感。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二、作文要善于积累素材
1.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
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春游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听广播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如:六年级十二册教材中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夕给母校写一份建议书,我又组织学生到校园的食堂、学生寝室、操场、图书室、微机室等主要活动场所去观察实践,去寻找问题,然后再回到教室动手写。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非常浓,觉得有话可写,作文轻松,学生们在文章中提了很好的合理化的建议。这样,不仅让学生由怕写作到乐写作,由被动写作到主动写作,还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留心生活写周记,在平时生活、学习中,时常都会发生一些事情,但每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经过一段时间,都会淡忘,要求学生写周记,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这样就成了一个素材库,到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写作素材了。另外,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又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教师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生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从书本中积累素材
书本中的材料也是反映着生活实际,怎样积累书本的材料呢?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在读中静心,在静心中享受,在享受中培养丰富的情感。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里面,使自己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强烈的共鸣。这还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除把课堂还给学生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在阅读内容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均可。如自然科学,文史地理。这方面书籍可以拓宽知识面。阅读文学作品,包括古诗词、名言警句、小说散文,既可学到写作技巧,丰富语言积累,还可陶冶情操,促发创作灵感;阅读方法上,短小的精美文章要精读,长篇文章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古诗词、名篇要朗诵,知识性作品可默读、重点研读和全面浏览相结合,读和思便相结合。读书要求学生要做好阅读笔记,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中,使学生产生了语感,激发了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作文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三、作文要加强训练
小学生作文能力不仅限于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上,还在于对语言、知识、思想、认识、情感和智力的综合运用,在于平时的材料积蓄能力、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要训练学生作文能力,就要对上述各项能力进行有序的训练。并遵循先易后难,先现象后本质的原则。例如,要训练学生认识能力,第一步可训练他们怎样认识事件的开始、发展、结果的全过程;第二步再训练他们去认识事物的重点和细节。同时还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则先练习句、再练段、练篇,最后达到完整规范、生动、条理分明,做到有条不紊,逐步发展。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