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部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研究
2016-05-30王永利张雪牟逃玭程亚丽刘欢李洪恒
王永利 张雪 牟逃玭 程亚丽 刘欢 李洪恒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高等院校通过转型发展来满足地方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已是必然的趋势。以乐山师范学院等西部师范院校为例,研究西部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现状,以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为视角,提出了其转型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关 键 词] 转型发展;人才需求;师范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1-0010-02
一、引言
转型与发展不仅是当今众多地方本科高校所面临的改革问题,也是西部师范院校面临的重大改革问题。地方本科院校实施转型发展的原因有很多。曲殿彬等人认为地方高校面临办学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获取社会资源能力有限等问题,走传统大学发展之路往往比较困难;丁俊苗阐述了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存在着矛盾;秦玮探讨了高校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管理薄弱和“单一化”“填鸭式”等问题。因此,地方师范院校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张丽萍认为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成了地方师范类院校转型的方向之一;许祥云等则认为应用型大学应定位为服务于社会的大学;而张应强等分析了以应用技术型评估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原因。
对于改革策略的研究,王北生等人提出新建本科高校要更新观念,应在指导思想、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等方面迅速适应应用型本科的办学要求。就地方师范类院校基础学科而言,李洪恒等人探讨了师范类数学专业的教师要根据社会需要人才的情况来改革数学的教学模式,认为学校应当鼓励教师的转型培训,提高教师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能力,特别要提高具有实验教学能力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赵哲认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应从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评估、高校自主办学和实验平台建造四个维度。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对转型发展及其策略的研究大多采取定性研究的方法。本文以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为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形式,根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西部师范院校如何转型为应用术性大学,得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此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特别是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西部师范院校转型发展面临的现状
在如今这个就业难的社会里,“向应用转型”已成为高校特别是地方师范类院校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但该怎样转,往哪里转,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结合西部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情况,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发现了现今转型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我们对乐山师范学院等西部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发放近4000份的问卷调查,利用了频率统计、独立T检验、相关性分析、信度检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到如下转型师范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校企合作还不够深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没有达到要求
校企合作认同度的分析如图1所示:
结果显示,有22.10%的学生认为校企合作很实用,56.90%的学生认为校企合作比较实用,只有少部分人认为不怎么实用。这说明学生认同校企合作,认为校企合作对自身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他们觉得校企合作不仅能给大学生带来就业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就业压力,还能够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人才。但是,由于西部师范院校的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还不到位,学生对校企合作的期望与预期相差较多。
(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和创业项目培训力度有待加强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7.20%的人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训表示支持,27.60%的人持事不关己的态度,只有5.30%的人表示反对。这说明学生有培养创新能力的意识,但还存在着部分学生缺乏这样的意识,特别是在师范类院校中,创新能力的培訓力度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结果如图2所示:
(三)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学生就业比较困难。在有关就业难的原因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7.4%的学生认为其主要原因是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36.3%的学生认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性与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不适应,培养出來的学生并非地方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7.8%的学生认为是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业与实际工作需要对接不够。总的来说,造成如今社会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需要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而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所需要人才严重脱节。通过数据分析,学生认为就业应具备的主要能力是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他们将专业能力排在最后,而将交流能力排在第一。
(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培养自己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
据调查,大多数学生认为只有少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符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对于一些缺乏创新的教师,尤其是老教师,他们通常采用古板的教学方式和陈旧的教学模式,其自身都缺乏创新能力,何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因此,创新能力的缺乏往往是从教师开始的。
三、社会对师范类人才的需求状况
社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目前,师范院校高校的改革有一些还停留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层面上,没有把自身的改革贯彻落实到学科专业层面、课程层面、课堂层面及其人才培养的一切相关的人与活动层面。对学生来说,学生缺乏对所选专业的具体信息和自身情况的深入了解。因此,出现了很多没能真正服务于地方的师范类大学生,但是社会对应用型大学生的需求量却很大。
四、加快西部师范类院校转型发展的策略
1.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的就业取向来说,学校不能局限于培养学生成为教师,而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西部师范院校,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培养服务地方需要的各类人才,要积极与社会接轨,以服务地方为目标。
2.学校应以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要求来制定适合于本校的专业质量标准,进一步加深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建立完善的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要开展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行业、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中,把最新的市场需求信息和技术融入到教学工作中,重构校企合作规划和培养的双赢机制。
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应通过自己亲自操作、动手实践,在活动中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提高自身的交流沟通能力。学校若想有效地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质量,应建立一个完善而有效的社会实践评估体系。
5.学校应注重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都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应鼓励支持教师到行业和企业中去学习和进修,使一部分教师真正成为具有应用型技术的“双师双能型”教师。
五、总结
近几年来,我国西部地方师范院校正经历着一系列的变革。特别是西部地区的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与专业化,使西部地方师范院校面临来自外部与自身的各种竞争压力。地方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即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较高的学术修养,还需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培训等,锻炼教师自身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努力为学生创造就业的机会,改善师范类学生学生就业困难的状况,以此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从而真正使西部师范院校转型为服务于社会和地方的应用型大学。
参考文献:
[1]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
[2]丁俊苗.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五个基本问题及顾虑[J].巢湖学院学报,2015(1).
[3]秦瑋.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人才培养模式浅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4).
[4]张丽萍.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难点探析与路径选择[J].理论月刊,2008(10).
[5]許祥云,钱宇航,陈方红,等.应用技术大学: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职教论坛,2015(22).
[6]张应强,蒋华林.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6).
[7]王北生,徐明成.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策略分析[J].郑州师范教育,2015(3).
[8]李洪恒,邹进.《数学分析》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J].新课程(下旬),2013(6).
[9]李洪恒,邹进,张之鹤.关于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的数学实验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究[J].新课程(下旬),2015(8).
[10]赵哲,董新伟,李漫红.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三种倾向及其规避[J].教育发展研究,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