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诗:生命里最纯真的吟唱
2016-05-30陈凌波
陈凌波
【摘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诸多因素造成小学生诗歌创作的缺位。教师要引导孩子阅读经典的童诗,捕捉生活诗意,炼就敏锐“诗眼”,大胆借鉴模仿,悟得诗歌写作的基本规律和技巧,搭建多维的展示平台,鼓励儿童进行童诗创作,让诗意和浪漫成为孩子们童年和未来人生的底色。
【关键词】阅读经典修炼诗眼模仿摹写自主创作与诗同行
儿童天生就是诗人,由于年龄小,意识发展程度低,他们用独特的视角看世界,懵懂之间对生命与哲学的探究,其片面性和不成熟性恰好成就了他们表达的诗意。鼓励孩子诵读诗歌、欣赏乃至创作诗歌,让诗意和浪漫成为童年的底色,是我们给孩子童年时代最伟大的馈赠。
一、聚焦:教材稀缺诗意的消隐
在言语表达被聚焦与重视的前后,鲜有人关注并力行于童诗创作教学的探索,而中考、高考乃至各种征文活动,都“文体不限”,独将诗歌除外,不能不令人叹惋。血液里浸润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华夏后裔,叨念着“不学诗,无以言”,却将自己放逐于功利浮躁的浅阅读的荒漠里,浪漫诗意的基因只会逐渐退化消隐。据统计,苏教版教材童诗的选录不足14%,教师诗歌素养的欠缺等诸多因素使当下的诗歌教学并不尽如人意。
二、价值:亲近诗歌诗意的栖居
一个亲近诗歌的人,一定拥有悲悯情怀,以发现美,塑造人的灵魂,开拓创造力为己任。诗歌是情感的自然流淌,充满爱的芬芳。创作诗歌,让生命与生活优雅起来,获得与平俗不一样的高贵气息,人生才是诗意的栖居。
(一)驰骋思维
诗歌要在有限的文字里反映出最丰沛的思想感情,就要求内容集中,言辞凝练,思维跳跃,逻辑严密,所以童诗教学在保护与开启、培育儿童的自由想象力方面能够发挥特殊的作用。
(二)修炼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是情感意象符号的排列组合。它通过凝练、形象、具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鲜明的形象。诗歌除了语言锤炼要准确恰当外,还通过韵脚的变化、句式的错落有致,使自身具有较强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学习诗歌创作不仅能让孩子提高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同时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
(三)窖藏童趣
丰子恺认为孩子们认识世界“首先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当然,这不是科学的“真相”,而是审美角度的真相。在儿童看来,世界一切都是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是可以直接交流的。所以,童詩的意境、味道更多地包含儿童特有的情感与体验,超越成人对生活世界的“真”的认识,融入个体独特的发现。
(四)培植优雅
诗歌是一种很好的精神滋养载体,是培植优雅情怀的沃土。让孩子亲近诗歌,在诗歌写作中滋生优雅的情怀,拥有与众不同的格调,成就最好的自己。因为“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
三、实践:放飞性灵飞扬的生命
1.阅读经典,唤醒沉睡的诗心
首先,重视整体形象。儿童生活中,沉睡着与童诗相近的意境。所谓整体即从诗歌的整体人手,强调孩子在整体阅读中体会诗歌大意,从整体观照中领悟诗歌内涵与情感,最后通过整体诵读传达对诗歌的理解。《沙的王国》的核心词语就是“造”,自由创造,抓住了这一点,全诗承载的旨趣就不会落空。其次,关注诗意童趣。抓住了诗意与童趣这两点,诗的意味就能品足。第三,吟诵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仪式。仪式是通过极富意味的、有象征意义的程序和形式,拥有一种伟大的时刻,获得庄严感,使生命能经常与诗性交汇在一起。
2.留心生活,修炼敏锐的诗眼
教师创设情境,把握契机,引领孩子在平常的生活场景中,与怦然撞击心灵的词句、奇妙的直观意象、强烈的情绪体验等产生美丽邂逅。生病好久才回班上课的孩子神秘地说:“老师,下过雨后,感觉家里的窗户都亮堂多了!”教师欣然鼓励说:“为什么会有如此不一样的感觉?也许这就是不错的诗哦!”学生借此创作:“小雨细细地,/从天上落下来。/渐渐地,/渐渐地……/把窗上的灰尘,/洗得干干净净。/是为了让生病的我,/能看到窗外的美景。”
3.仿照摹写,揣摩诗歌的技巧
初写童诗,可以给孩子一些方法的指导和模式参考,既有效达到学写的目的,又不束缚孩子的个性。
化文为诗。苏教版教材中有不少童趣盎然、清新优美的文本,是指导孩子化文为诗的范本。有了范本的依托,孩子就一只脚迈进了诗歌的殿堂,得以一窥殿堂的神秘,朦胧间触摸到了诗歌的“真味”。
童谣仿写。这是童诗仿写的主要途径。金子美玲诗的特质罕有匹敌,她的童谣是我们孩子阅读创作童诗的“法典”与“秘笈”。深深迷上了《向着明亮那方》一诗的孩子们,对于自己喜欢的诗人,甚至在构思、语言和观察生活的视角等方面,都不自觉地模仿她的诗风。这是一个瑰丽奇绝的梦之国之旅:“坐着云朵马车/去梦之国/五彩缤纷的彩虹小路/通向梦之国/还有一个/红帽子小人儿/手上还拿着一本小书/他就是梦之国的居民/打个招呼吧/云朵马车继续前行/飞向梦之国”。“云朵”马车行驶在“彩虹”之路,“红帽子小人儿”拿着“小书”,—个多么幸福、美好的世界!
4.自主创作,抵达童诗的王国
自然表达。优秀的童诗凭借具体灵动的意象,化抽象为具体,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情绪等变为可触可感的东西,引领我们走进孩子绚烂多彩的心灵世界。
秉承“真诚”。诗的领域广漠无涯,诗的意象千姿百态,但总离不开“真诚”。所谓真诚,就是以孩子的视角和立场,感觉与触碰自我、他者和社会,不故作深沉,不掩饰清浅。如再平常不过的天空在孩子的眼里是那么奇特:“天空是一座大花园/白天种出一朵太阳花/晚上开出满天星”让我们看到孩子纯美的视界盛开在自然率性的文字里。
贵在“独特”。对生活的独特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这就是诗的生命,也成就了诗的“独特”。童诗写作中要渗透技巧的运用,针对作品力求“一诗一得”:比喻句改为拟人句;惯常的句式表达,通过打乱顺序,造成思维跳跃,逻辑错位;空泛的呐喊口号赋予形象的依托;单调的铺陈罗列,假以通感连接;平实直白的叙述,缀加句意逆转……使全诗透着鲜活与奇异,增加诗的质感与意蕴。
多就少改。写作教学传统提倡的“多就少改”是尊重孩子的言说权利,尊重孩子言语的原野性,有利于形成风格童诗写作,其实就是写自己某时某地的一种感觉。教师的修改是尊重个性表达向规范表达的“软着陆”,将修改的权利更多移交给学生。对于成功的和有问题的作品,通过比对品鉴,掌握修改路径;对其中表达有特色的诗句进行细腻解读……这样的碰撞点拨,扎实训练,既提高了孩子的鉴赏能力,也积聚了创作经验和技巧。
四、成长:与诗同行自在的言说
诗歌的创作给了孩子一个全新的表达方式,它轻盈灵动的形式,不拘一格的体例,含蓄跳跃的思维,无不契合孩子的天性。诗歌的创作让孩子发现了一个“内在的我”,激发了他们无穷的活力与激情。教师要做有心人和用心人,创建开放动态的写作环境,让孩子在创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话语方式,自在言说。
1.构建动态的写作方式
日常生活中,只要有新鲜的故事和奇异的体验,诗歌写作就可以拉开序幕。孩子的“锦囊”“诗袋”,随身携带,随时记录;每天的诗作,随写随评。“动态”的写作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促使诗歌创作始终处于一种开放的构建状态,不断召唤孩子聆听来自心灵的呼唤。
2搭建多维的展示平台
要想使诗歌写作固化为孩子自觉的生存方式和习惯,教师要设法搭建立体多维的展示平台,使孩子的言语价值得以在更大范围空间内获取认可与鼓励。诗歌朗诵表演、现场创作比赛、投稿等都是很好的形式。
3.優秀诗歌的结集成书
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有规制的诗歌比赛是不容易的。所以,在孩子们诗歌创作的原野采撷“精美的小花”结集成书,是相对省时、有意义的举措。在《世界就是这样美好》成书的过程中,诗集的命名、文字的编辑、插图的装帧,版面的设计均征询吸纳孩子的意见,就连题记“为了看看太阳,我来到世上”也是孩子们最喜欢吟诵的巴尔蒙特的诗句。诗集的呱呱坠地见证了孩子的生命成长,无疑是对他们诗歌写作最大的激励和馈赠。
五、回眸:吟唱童年如歌的行板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把诗意浪漫的、有温度的语文课带给孩子,他能够带着孩子贴着地面行走,敏锐地捕捉流光的碎影,洞悉恬美笑靥里隐藏着的忧伤,聆听童年时光里荡漾起的声响。那些属于生命的歌唱,从此作为“心灵的食粮”,用文字绾结记忆,在流光中静静赏读,在教师的引领下,茁壮成长。诚如孩子所说:一个个日子,/一行行小诗。/载着我,/向着明亮那方!
开展诗歌创作教学,让孩子从小接触诗歌,创作诗歌,在稚嫩的心田播下诗的种子,让孩子从小懂得用一种审美的目光来看待周遭的现实生活,让童年和未来的人生借此拥有诗意和浪漫的底色,优雅地栖居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