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利技术养龟与蟾蜍 携手学员走上致富路

2016-05-30

农村百事通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专利证书海宁市蟾蜍

当我们迈入专业养蟾蜍和龟的浙江省海宁市龙头阁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走进该所蒋张林所长的办公室时,只见办公室墙上挂满了各种奖状、证书、证件、牌匾、锦旗,我们顿时对蒋所长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其办公桌上一字摆开的有嘉兴市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嘉兴市科技示范户”、嘉兴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名牌产品”、海宁市工商局颁发的“文明经营户”等牌匾,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数年来获得的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七项国家专利证书,其中有发明专利证书两个、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五个。这些专利中有五项是关于蜕蟾衣技术的,一项是养龟技术方面的,还有一项是制作蟾园防蛇网技术的。我们还看到了蒋所长1984年至今发表在各种农业报刊上的100多篇科普文章。书架上摆着他的著作《养龟技术问答》《龟类科学养殖》等六本书。从这些专利发明、学术著作和文章来看,蒋张林确实不凡,他虽然年近古稀,但仍体力充沛,有灵活的经营头脑、清晰的研发思路、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很强的技术实力。他一个普通农民技术员出身,现在能顺利地取得高级技师职称,确实不易。

蒋所长对技术精益求精,就拿养殖蟾蜍与蜕蟾衣技术而言,这些技术可是他通过一步一步摸索才发展出来的。原来蜕蟾衣的民间传统方法是下雨后的早上从野外草丛中拣蟾蜍吃剩的蟾衣,这是最原始的做法。后来人们发展到用中药配方刺激蟾蜍蜕蟾衣,但由于中药配方中含有一定的有毒成分,对人体健康不利,蒋所长没有采用这个二代技术。他尝试采用第三代方法,即把蟾蜍养在保持一定湿度的室内,让其蜕衣,但由于蟾蜍会边蜕衣边吃衣,所以得有人守候,可是这样干也太劳累了,他只有放弃。蒋所长经过多次试验研究后发现了蟾蜍蜕蟾衣的规律,用建造固定小容器蜕蟾衣以及用特制异型器具即新型采集器后,蟾衣质量提高了70%,这是接连两代技术的突破,采集蟾衣摆脱了人工守候模式,已经发展成四至五代技术。从那时开始,蒋所长每研发出一代技术,都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一一申报专利。到2006年,他发明了一种分离机构蟾衣采集器;2008年,发明了无害式三步法蟾蜍蜕衣的七代技术;2013年,发明了捆绑式二步法蜕蟾衣技术;2016年年初,他与他儿子共同研究发明了一种构思巧妙、十分新颖的全程一步自分滑落蟾衣采集核心技术,按照业界的依次排法,他今年发明的技术排到第九代了。第九代技术的最大优点是2000只蟾蜍一起同时蜕衣的器具总成本不超500元,制作采集器的原料来源广而且价廉,并且简便实用,孩子也会操作,能保证蟾蜍吃不到蟾衣,一个人操作可应对5000只蟾蜍同时蜕衣,同时还把蟾衣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他把这个技术名称也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申报了注册商标。由于蒋所长上述技术发明都申报了专利并获得了授权,他也因此多次获得海宁市科技局的表彰和奖励。

蒋所长说,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在他的带领下,他很多亲戚包括他儿子的亲友现在都在搞蟾蜍养殖,他们中好多人的年收入都很可观,外地来学的人就更多了。2013年春,甘肃省的曾先生找到蒋所长,请求他扶持其养蟾蜍蜕蟾衣,他说他们家乡有很多蟾蜍,无奈他财力不济,甚至来的路费也是借的,恳求蒋所长帮帮他。蒋所长看到他手里还拿着一个特困户证明,心里有所触动,不仅利用晚上的时间认真给他讲课,传授技术,夜深了,蒋所长还开车送他到旅社,第二天还送给他五台蟾衣采集器。曾先生回去后,与老伴一起养殖蟾蜍,一年下来获利十分丰厚。江苏省青年袁先生来学习蜕蟾衣技术后,回去大干两年就致富了,成为当地青年农民中先立业后成家的典型。山西省武乡王先生上世纪90年代从海宁市龙头阁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引进黄喉水龟与火焰龟等,目前已发展成为山西省知名的养龟龙头企业,年产值达数百万元。

蒋所长不仅脚踏实地,积极进取,而且还处处为他人着想。为了方便学员顺利办起合法养殖场,蒋所长经常协助他们办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与经营许可证等;南方地区蛇多,对小龟及蟾蜍都有危害,于是他把防蛇网专利技术送给每个学员;他乐于助人,及时为学员解答各种疑难问题,毫不保留地真诚传授技术。

由于蒋所长出色的养殖技术,他曾3次受邀出席全国性的蟾蜍产品开发研讨会,他在会上与国内同行互相交流经验,其产品也经常被订购一空。

(浙江 韩忠良)

猜你喜欢

专利证书海宁市蟾蜍
蟾蜍是谁?
远行的蟾蜍 外一篇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专利证书改版
浙江省海宁市举办少儿现场书法大赛
河南省顶峰节能科技
蟾蜍记
蟾蜍记.上
海宁市优质茧收购的实践与体会
“同题赛场”走进浙江省海宁市
海宁市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