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2016-05-30王燕飞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摘要】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国家或地区依靠科技进步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最终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渐进转变过程。本文主要从现代化的本质内涵、现代化理论与模式以及中国现代化的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和历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代化;工业社会;中国现代化
一、现代化的本质内涵
(一)现代化的概念阐述
现代化这个词十分含糊庞杂,而现代化的定义也成为了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而综合各个学科大量学者的观点研究比较,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此观点。
现代化是一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换过程。这种现代化的定义是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进行的,或者说,现代化可以看做是一种“文明的形式”。第一次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美国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在《迈向现代: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等著作中提出,现代化的最终要求是人的素质方面的改变,也就是说从传统主义到个人现代性的改变,如果我们不从心里、思想、行为方式上转变,那就很难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也是不可能的。
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多层次、多方面的动态历史过程,它的许多观点都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而并非对立的。现代化具有相对性、时效性,它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现代化。18世纪有18世纪的现代化,20世纪有20世纪的现代化。例如,18世紀的蒸汽机是当时现代化的生产手段,而今却不是21世纪的现代化生产工具。现代化是一种不断发展,不断适应,不断与时俱进的动态。
(二)现代化比较概念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与知识经济社会转变的过程,通常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将其放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分析研究。现代化的纵向比较是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个国家而言,即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历史比较。例如,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学者对现代化理论并不熟悉,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理论却在中国大地上盛行开来。19世纪后半叶,现代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艰难地生长,20世纪50年代后,它才逐步上升为大变革的主流,占主导地位。中国现代化道路可谓艰辛备尝、困难重重,虽然一路坎坷,但是结果却是令人欣慰的。
每个国家或地区在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并非完美无瑕,我们要想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必须与比自己优秀的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进行比较,即现代化横向比较,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比较。具体而言,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我们可以与最发达的国家美国进行比较,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还可以与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比较,以鼓舞士气,取长补短,共同前进。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与各国建立合作友好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发展进步。
二、中国现代化理论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及其实现程度,必须与本国的基本结构、理论制度、基本国情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接受全盘西化,也不可闭关锁国,自我陶醉。对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虽然中国起步晚,但仍然具有深刻的理论渊源。在中国现代化进程道路上,我们也有着自己的探寻和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使中国终于实现了统一,从而中国也符合进行工业化的条件。但是,现代工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小,教育、科技、医疗等方面非常落后,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首先,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比较完整地阐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一化三改”包含两个方面: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总路线的两翼。其次,当苏联模式暴露出许多弊端时,毛泽东提出了“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思想,形成了一条工业和农业同时发展的道路。最后,通过“工业化”确定为“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并制定了“两步走”战略思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现代化水平也逐步加深。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时的基本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初步形成,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20世纪90年代,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转变。中国的改革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指导下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面对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的压力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现代化发展必须立足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提出“社会全面进步”理论并将“三步走”战略进行细化、具体化提出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为实现共同富裕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进行了“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
中国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最新一届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在最新一届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依然稳步前进。为尽快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提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此同时,我党阐述了新时期的战略布局,提出了“四个全面”地新論述。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发展理念,不断推进我国现代化的进步发展。
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具体实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调整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这说明我们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没有盲目地追求“西方化”,而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本国的现代化建设方略。我国不同时期的现代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延续性,但彼此之间又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也是我国的现代化理论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差异所在。
三、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1.中国现代化模式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借鉴经验
中国现代化模式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开辟出的一条适合中国这样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每个国家都必须经历现代化,这是一种历史趋势。马克思在晚年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为东方社会主义国家指明了方向。但是在苏东剧变后,人们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产生了怀疑。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增加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信心,而且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理论提供支持和经验。中国的现代化模式既拥有现代化的总标准又没脱离自己本国鲜明的民族特色。对于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顺利进行,向世界证明,不仅只有西方的资本主义模式可以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可以进行现代化建设。
中国现代化模式破除了人们对西方某些现代化理论的盲从
二战以后,西方现代化理论开始发展起来。一些西方学者一直认为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现代化必须学习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并且将现代化过程看作是西方文明向其他国家传播的过程。但是中国现代模式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帮助。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要根据本国的国情,并与其国家结构、政治制度、传统文化等相辅相承,才能顺利高效地现代化建设。
3.中国现代化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我国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得益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解决中国问题的现代化道路。随着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我国一直奉行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一直与其它国家保持着友好合作的外交关系中国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內进行广泛传播,全世界掀起学汉语的热潮,孔子学院也在世界范围内纷纷建起。奥运会、世博会等各种世界性盛会的召开,也让各国人民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将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结论
现代化理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70年代达到高潮。现代化对于每个国家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根据本国的基本国情,联系本国的实际,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参考文献:
[1]丰子义.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2005,(4).
[2]陆振川.中西方政治现代化模式比较[J].中共山西省委党学报,2006(4).
[3]李穎.“中体西用”对中国现代化的现实意义[J].广角,2010(9).
作者简介:王燕飞(1990-),女,吉林磐石人,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