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视角探究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2016-05-30赵军
内江师范学院外事办,四川内江,641100
【摘要】外宣翻译在中国对外交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外宣翻译时应积极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对原文进行能动性的加工和改造,使译文清晰易懂,简洁明了,实现对外宣传的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外宣翻译;译者主体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交流日益深化,中国的发展变化不断地吸引着外部世界的关注。为了让世界各国了解日新月异的中国,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从翻译目的论入手,探讨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
一、翻译目的论简介
目的论( Skopostheory) 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即“目的决定方法”;它不再一味的强调等量、等值翻译,解开了译者身上的加锁,有助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二、“目的论”指导下的译者主体性
“目的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注重“忠实、对等”等原则的束缚,释放了译者的潜能,是对西方翻译理论做出的一大贡献。
目的论指出翻译不求绝对忠实于原文,却必须要达到目的。以“信、达、雅”为准绳的传统翻译理论注重原文文本的翻译,视原文为翻译的中心,这种“原文至上”就像是一把枷锁,套在译者身上,翻译就像带着枷锁行走,使译者只能在直译和意译之间挣扎。“目的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将目的作为翻译的基础。根据不同的目的,文本的翻译就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手段,一样的内容就可以有不同的诠释。这就把翻译从原文至上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翻译活动就可以从译者的视角进行新的诠释,即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译者主体性”是指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译者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它贯穿于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人类行为,它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将译文的用途作为出发点。翻译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这要求译者不仅要准确的表达原文内容,更要体会原作者的意图并在译文中投入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的向译入语读者传递原文的信息。译者自始至终是翻译活动的主体,起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三、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体现
翻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传播,译文的准确流畅直接影响到这种信息传播活动目的的最终实现。目的原则是翻译目的论三大原则中的首要原则,是翻译要遵循的第一原则;所以,整个翻译活动由翻译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方法。
外宣翻译,顾名思义,是针对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即将有关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翻译成外国文字传播出去,让世界了解、认识中国。
因此,让译入语读者精准的接收到译文所传递的信息,取得良好的对外宣传效果,才是外宣翻译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译者在外宣翻译实践中不能对原文进行死译、硬译,而是要在理解译文接受者文化、语言思维习惯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能动的加工和改造,通过增补、删减、重写等方法,使译文连贯、通顺,符合译入语国家的语言文化特征,让读者易于接受和理解,从而达到对外宣传交流的目的。
1.增补译法
增补译法是指在不损害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在译文中增加一些内容以求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方式,其目的是使译文更加准确、通顺,更好的将原文中隐含的意思表达出来。
在社会历史、习俗、宗教信仰、语言文化等方面,中西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如处理不当会成为交流沟通的障碍。这时候译者就需要对原文中一些带有原语文化色彩和历史背景的信息进行阐释,避免读者产生疑惑或误解。一方面,译者是将原语转换为目的语;另一方面,译者又起到了文化传播媒介的作用。外宣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主体性就体现在对原语信息的能动性整合以及对相应文化历史背景的注释。
例1:我們到了定陵,这里是咸丰皇帝和他皇后的陵墓。
译文:We are in Ding ling, the mausoleum of Emperor of Xian Feng and his empress. (Xian Feng is an emperor of the Qing Dynasty, he lived from 1831-1861, and reigned from 1851-1861.)
因为缺乏对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如果翻译时仅通过直译而不加以阐释,国外读者就难以理解。因此翻译时,译者对原文中的关键词进行了诠释性增译,使读者能更好的理解原文内容。
2.删减译法
删减译法是指翻译过程中,从全文的角度出发按照语法、句法等的需要删减
一些不符合目的语语言表达习惯以及思维习惯的内容。由于中西方之间巨大的历史、文化等的差异,在翻译外宣资料时,译者应积极发挥其主体性,对翻译内容进行过滤,最大限度的保留易于被读者接受和理解的内容,尽量删减造成译文累赘、影响读者理解的内容。
例2:青海湖景区期待您来感受这里自然纯净的美景、多姿多彩的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
译文:Qinghai Lake Scenic Area awaits you with a unique combination of landscape, culture and activities.
汉語中很多时候为了渲染气氛、保持前后对仗或为了符合行文习惯而使用一些优美华丽的词汇,然而这些词汇往往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因此,翻译本句时译者就删减了诸如“自然纯净、多姿多彩以及丰富多彩”等赞美之词,使外宣译文直接明了,简单易懂。
例3:本公司经营各类防盗门,可让顾客随到随选,称心满意。
译文:The different kinds of security door of our company are sufficient to meet the demand of customers.
本例中,“随到随选,称心满意”,是汉语中的常用表达,如果按照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行翻译,译文会显得拖沓、啰嗦;译者用“sufficient to meet the demand”清晰的表达了上述意思,这样译文就显得简洁明了,易为读者接受。
3.重写译法
简单的说,重写译法就是译者对原语结构进行整合、重构的一种翻译方法。重写的目的是引起译入语读者对材料的兴趣,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中国的习俗和文化等因素整合,重构原文的结构及信息侧重点以迎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需要和审美需求。翻译外宣资料时,译者应对译文进行能动的改造,让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和语言方式。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之间的简单转换,更是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中西方之间在语言、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原文进行能动性的加工和改造,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译文清晰明了,简洁易懂,从而更好的为对外宣传交流服务。
参考文献:
[1]郜万伟,田翠芸.翻译目的论-松开译者脚下之链[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55-59.
作者简介:赵军(1982.4—),男,汉族,甘肃武威人,职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15年科研项目“功能目的论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研究”(项目编号:15SB014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