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胃溃疡的防治措施
2016-05-30
一、病因分析
该病的发病机理复杂,如因消化不良等因素影响,使猪胃壁组织受到刺激,引起黏膜充血、缺损和糜烂,继而出现组织学变化,糜烂损伤的胃黏膜组织会释放出组织胺,扩张胃壁毛细血管,促进胃泌素形成及乙酰胆碱产生,刺激胃液分泌,进而提高了酸度,而保护性黏液相对减少,在酸性胃液中,胃蛋白酶发挥消化组织作用,从而造成局部性溃疡的形成。
(1)饲养管理因素。饲喂不定时,时饱时饥,饲料突然变换;猪舍通风不良,环境卫生不佳,猪舍狭窄,活动范围长期受限制;转群、称重、疼痛、噪音和闷热等应激的存在。
(2)饲料因素。饲料发霉变质,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过多;饲料粉碎得太细或太粗、太硬,不易消化;饲料中缺乏足够的纤维以及维生素B1、维生素E和硒等。长期饲喂能量高尤其是玉米含量过高的饲料;在谷类日粮中混合大量有刺激性的矿物质。
(3)疾病因素。体质衰弱,胃酸过多;猪缺乏维生素E、肝营养不良;常继发慢性猪丹毒、蛔虫感染、霉菌感染,尤其是白色念珠菌感染。
二、临床症状
患病初期病猪的胃呈现轻微出血,出现消化不良症状。病猪胃穿孔后伴发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病猪迅速死亡。该病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隐性型3种类型。
(1)急性型。病猪急性发作时,溃疡部大出血,病猪突然死亡;部分病猪会在分娩前后、相互撕咬和强烈运动时突然吐血,腹痛,呼吸急促,体温下降,体表皮肤和黏膜苍白,排煤焦油样血便,体质虚弱,最终虚脱而亡。如果由于胃穿孔引起腹膜炎时,病猪往往在出现症状后1~2天内死亡。
(2)慢性型。病猪食欲减退或废绝,伴有呕吐带血、腹痛,体表皮肤和可视黏膜明显苍白,体质虚弱、消瘦、喜卧,初便秘,继而排煤焦油样粪便;病情时好时坏,病猪往往引起消化障碍,个别病例出现慢性腹膜炎症状。病程1周至1个月。
(3)隐性型。该型病例通常无显著临床症状,饲料转化率及猪生长发育速度正常,仅在屠宰后发现胃肠糜烂和溃疡。
三、剖检病变
对病死猪剖检可见溃疡主要在胃的食道区,胃底部和幽门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和形态不一、大小数量不等的糜烂斑点以及边缘整齐、界限分明的圆形溃疡。胃内有血块及未凝固的新鲜血液,有纤维素渗出物,在肠内也常发现新鲜血液,慢性胃溃疡病死猪,由于髓外造血而使脾肿大,部分自愈猪可留下瘢痕。如果病猪胃已穿孔,则能够看见弥漫性或局限性腹膜炎,也常见膈膜炎症,腹腔内容物进入胸腔呈现膈病变;无临床症状的病猪,早期病变为黏膜角化过度及上皮脱落。
四、诊断
根据病猪出血性贫血、排黑色干燥粪便的临床症状及病死猪剖检可见胃内广泛性出血等病理变化可做出诊断,也可通过粪便检查和内窥镜检查等做进一步诊断。
五、综合防治措施
注重科学饲养管理,保持猪舍冬暖夏凉,通风良好,确保饲养密度适宜,猪舍要留有足够的空间便于猪自由活动;减少频繁的转群、运输和驱赶,防止猪相互厮咬,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应激因素。严禁饲喂霉变饲料,保证饲料中维生素B1、维生素E和硒的含量,在饲料中加入草粉或燕麦壳等使日粮中含有一定的粗纤维量,减少日粮中玉米含量,少喂粉料,尽量避免饲料粉碎得太细,饲料粗硬适度。此外,在饲料中可混入浓度为0.1%~0.2%的聚丙烯酸钠,旨在改变饲料的物理状态,使之在胃内停留时间保持正常。
若病猪严重贫血,则会出现胃穿孔或弥漫性腹膜炎,此时病猪已经失去治疗价值,最好及早淘汰。对症状较轻的病猪,要保持环境安静,尽量减轻应激反应,可按1~3毫克/公斤体重注射盐酸氯丙嗪;采用氢氧化铝、硅酸镁或氧化镁等抗酸剂,以中和胃酸,使胃内容物的酸度下降,防止胃黏膜受侵害。在饲喂病猪前,可投服5~10克硝酸铋,3次/天;亦可够喂服2~5克鞣酸蛋白,2次/天,连用1周,可有效保护溃疡面,防止出血,促进愈合。饮水中溶入5~20克聚丙烯酸钠可维持食糜的正常排空,同时使用人工盐和食母生健胃与助消化。
(河北省威县畜牧办公室 田美玉 王 新 邮编:0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