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绣艺术的审美特征与传承保护研究

2016-05-30冯雨

艺术评鉴 2016年12期
关键词:审美特征苏绣传承

冯雨

摘要:苏绣作为中国刺绣的分支,伴随着苏浙地区的水土人文孕育而生,艺术表现上独具特色,同时刺绣艺人一代一代的技艺探索和技术创新,创造了更加别具一格的苏绣艺术风格,使苏绣在苏、蜀、粤、湘四大名绣中独占鳌头,成为四绣之首。近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苏绣艺人结合时代背景不断丰富苏绣的艺术创造,使这一古老的技艺在以数字化时代著称的今天迸发出新的生命力。本文以苏绣艺术的审美表现和特色为出发点,针对苏绣艺术的传承、保护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苏绣的历史记忆和精湛技术的保存与传承提供可行建议。

关键词:苏绣 审美特征 传承

苏绣,主要指的是古称苏州的刺绣。其历史悠久,最早出土的苏绣作品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同时,由于苏绣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艺人精湛技艺的要求,在中国的艺术发展史上占据重要位置。伴随着时间齿轮发展至今,苏绣不仅以历久弥新的姿态被更多的人记住,而且其强大的生命力也在彰示着我国高超的艺术文化。本文以这一优秀艺术形式的审美特征和传承保护为研究重点,希望能够为其他类似艺术形式的保护提供可行建议。

一、苏绣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苏绣的分类

根据苏绣表现形式的不同,其分类标准也有所区分别。

按照其使用范围来划分,有作为贡品专门进贡给皇家的宫绣,如龙袍、官服、霞帔等;也有作为民间刺绣用的闺阁绣品,如常用的香囊、扇袋、绣鞋等。

按照流通范围也有商品绣和日常绣品的区分。商品绣主要是用于册页、屏条等的刺绣,日常绣品则表现为肚兜、围裙、鞋面等等绣品。

(二)苏绣的针法

1.双面绣

双面绣,属于苏绣中具有代表性的刺绣手法之一。该绣法的出土作品最早见于宋代,清代此种绣制方法不断成熟,更有很多作品留存于世。在绣制过程中,双面绣主要指的是在同一块布上的正反两面绣出相同的内容,两面同样精美。而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绣工们也不断推陈出新,在现当代的作品中,甚至可以看到双面异色、异样的绣品,技法难度相较于原始的双面绣更高。在绣制过程中,绣工不仅需要按照一般技法保证绣品的质量,而且需要保证双面的针脚平整,绣制的色彩配色美观、大方,线头尽可能隐藏且双面的区分效果明显等。

2.乱针绣

乱针绣是在原有的规整绣法上发展起来的,利用参差不齐、错落不同的线条进行刺绣以便加深刺绣本身的表现效果的一种绣法。其创造于20世纪30年代,属于绣工在新时代下对自身技艺和传统艺术的革新挑战。在乱针绣中,绣出的作品针脚看似凌乱,但是画面感极强,整体搭配和谐,颇有中国山水写意画的风采。相对于传统的绣制工艺来说,乱针绣的方式不仅打破了原有的刺绣禁止,而且为苏绣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手法增色添彩,更成为苏绣艺术表现的一大特色。

(三)苏绣的特点

1.苏绣的针法精细,色彩文雅

在苏绣的艺术创作中,针法作为串联整体创作的内容,同样也是苏绣艺术表现的重点。总结发现,苏绣的针法可以分为9大类,每一大类下又进行区分,总共可分出43种针法,种种针法层叠表现,最终构成了苏绣精巧细腻的画面。

按照针法的基本技巧来看,一根丝线可以按照需要分成十、二十、四十等不用等份,而且可以按照分的等份数量不断加大创作难度,足以见得苏绣做工精巧;同时,苏绣在色彩选用和搭配上也有很多要求。日常所见的每一种色彩在苏绣中会按照颜色深浅进行再次划分,有的作品里用到的颜色甚至高达上百种。在如此高标准的针法要求和色彩搭配的使用下,苏绣对绣工的技艺也提出了高要求。而结合苏绣的制作工期来看,一幅小作品就需要绣工一针一线绣制3个月左右的时间才可完成,由此可见苏绣的技艺要求之高。

2.苏绣的艺术品多是结合绘画书法作品

苏绣诞生在江南地区,此地物产丰饶,人文内涵丰富,绘画、书法等艺术自古较为发达,多出风流的才子和温柔的才女,为中华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苏绣在发展过程中也吸取了大量的书法、绘画等艺术精华,通过亭台楼阁、流水人家的表现题材表达着对江南地区美好景色的赞叹。现当代的苏绣更是在承继这一创作传统的基础上,借助自身高超的表现效果,将古典园林艺术、娇美的花朵和深远的街巷融入其中,更结合国际上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断丰富着自身的表现效果。如刺绣作品《蒙娜丽莎》就以独特的方式进行了蒙娜丽莎传奇式微笑的美妙再现。正是因为艺术作品的不断丰富为苏绣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更为苏绣本身的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

3.苏绣艺术品在针法技艺上不断创新

为了跟进时代潮流,苏绣艺人在不同的时代结合当下的流行内容,对针法技艺不断改良,形成了各类独特的针法表现技巧,到目前为止,“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大技巧已被广泛应用于苏绣艺术品的绣制当中。而苏绣艺人们,依然在不断的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以期绣出更加震撼人心的作品。

(四)苏绣的文化内涵

从春秋到当代,苏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历史中沉淀和积累,并随着时代变化不断转换风格,自男耕女织时期开始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表达对天地自然的热爱。同时利用不断推陈出新的针法技艺,借以颜色搭配,创造出层次上的深浅变化。另外,苏州地区宜人的气候造就了当地经济发达、农业积累充足的局面,文化事业随之蓬勃发展,唐诗宋词的出现更是为苏绣提供了充足的创作空间,深化了苏绣的内涵,著名的《草书千字文》《百骏图》《赤壁图》等以不同的风格展现了苏绣或典雅秀丽、或大气磅礴的风采。在现当代,苏绣不仅从国内吸取创作灵感,国外的绘画艺术更成为其创新来源,多样的文化风格为苏绣的变化创造了更多条件,促进了苏绣艺术的不断进步。

二、苏绣艺术传承保护的相关思考

(一)苏绣艺术传承保护的意义

苏绣的发展从古至今不断变化,从未衰落,与其所在的苏州文化有密切关系。苏州自古就是文化发达、民生富庶之地,各类园林、手工艺文化等不断充实着其文化软实力,更为苏绣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而现在的苏绣不仅仅作为一种刺绣工艺,更成为苏州地区的文化代表,其发展史同样记录着苏州的文化历程,展开一幅幅苏绣,其中扑面而来的苏州文化气息更让其化身为文化的载体,因此,对苏绣的传承也可以说是对苏州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二)传统苏绣艺术与新时期的苏绣

由于融合了苏州地区的传统文化,且历代苏绣艺人对针法技艺严格要求,苏绣本身的传统艺术色彩浓厚。也正因如此,在苏绣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其的认识大都停留在传统文化的代表上,其在今天的发展因为苏绣制作竞争的残酷性、现当代技术手段应用的局限性、苏绣文化传播的局限性等种种原因,其技法的转变、内涵的升华等也大都被限制在行业内部。但是作为与时俱进的一种文化形式,苏绣既然可以作为吴地文化延续千年,证明其在历史长河中展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并在不断衍生出新的产物。因此,在新时期的新形势要求下,苏绣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与国内外的画家、设计师等合作,在不断的参考中寻找新的创作来源,并通过设计的参与变换苏绣的展现形式,让其以更加丰富饱满的姿态呈现于大众眼前,实现在网络时代的有效传播。

(三)苏绣的传承保护

1.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是我国古老技艺文化的主要传播形式,也是苏绣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任何一门艺术、一种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传统刺绣艺术也不例外,在传统刺绣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的历史长河中,人才力量是关键。在前几年,由于苏绣宣传定位和大众认知上的误区,师徒传承制度面临无法继续的局面。各个地域、各个民族地区专门致力于传统刺绣研究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甚至已经出现了视刺绣研究为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的无功之作的想法。因此,着重培养一批具有浓厚兴趣、掌握纯熟技能的专业刺绣人才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近几年的苏绣发展可以看出,苏绣的行业领导者、当地政府部门以及学校之间展开的合作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利用民间大师进课堂进行师徒传承的模式,将传统的技艺文化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并利用年轻一代对苏绣的理解,不断丰富其内涵,提高苏绣艺人的创新能力,实现对其生命力的补充。

2.集中性传承(高校教学)

近些年,为了提高对苏绣的保护力度,提升其宣传水平,高校作为新兴技术和文化的传播基地,是当前教育中主要的文化传承方式。这一集中性传承形式在我校得以体现——本着创新的原则,培养具有文化传统以及具有时代创新精神的新型刺绣人才,才能确保刺绣艺术的长远发展。在苏绣教学过程中我校结合法国主题教学法的课程,进行思维模式的转换,同时借助机械技术、网络技术等,使用立体动感声控技术、摇动变色技术等先进科技不断延伸和拓宽苏绣艺术。同时,也通过定期举办刺绣文化艺术节,通过艺术节来增进各地本土刺绣文化的交流,增进不同地域刺绣群体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通过欣赏形形色色的刺绣作品,来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达到刺绣文化的融合、交流、发展。另外,从清代起,苏州当地的地方官为保护苏绣这一特殊的文化,就曾在当地组织苏绣文化研究小组和艺术生产小组、技术学校等,培养出一批以苏绣传承为己任的民间艺术家。这些民间艺术家也纷纷被聘任到高校中任教,为苏绣艺术发展做出贡献。如著名刺绣大师顾文霞被我院聘为终生客座教授,并建立顾文霞刺绣艺术工作室和博物馆。到现今为止,苏绣的技艺传承获得巨大发展,更为其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提供了条件。

3.传承人传承

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断强化着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苏绣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同样受到了来自政府和民间的重视。2008年1月,苏州市针对苏绣的传承保护颁布了一系列规定,并明确了苏绣遗产传承人的认定资格,为苏绣的传播寻找后继力量。同时,以李娥英、顾文霞、王祖识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遗产传承人也组成了高端人才研究组织,为苏绣的传承制定详细计划并作出具体的经费预算和步骤确定,为苏绣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三、结语

一针一线,不仅绣制了一幅幅绝美的作品,更成就了一代代苏州人的文化记忆。苏绣的精神内涵需要在充分理解苏州文化基础上才能彻底理解,同样也是这种承载千年的文化形式,以灵魂冲击的方式不断向人们讲述有关苏绣和文化传承的故事。笔者希望以文中的叙述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苏绣的艺术传承和文化发展,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加优越的条件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明,沈建东.苏绣[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2]林锡旦.苏州刺绣[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3]王欣.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苏绣艺术应用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4).

[4]刘宁.近代苏绣艺术嬗变形式刍议[J].国外丝绸,2008,(01).

猜你喜欢

审美特征苏绣传承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苏绣,“秀”出奇迹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苗族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辛夷坞青春小说的审美特征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新世纪贵州苗族题材电影的审美特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