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特色街区建设路径探析
2016-05-30汪敏张银侠
汪敏 张银侠
合肥行政学院,安徽合肥,238000
【摘要】城市特色街区是城市旅游的重要载体,是城市面貌的反映。文章分析了特色街区的内涵,特征,结合合肥市特色街区建设的现状、问题,提出了特色街区建设思要加强规划建设、特色建设、创新建设、管理品质建设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特色街区;内涵;创新
城市特色街区是满足现代消费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城市面貌的反映。它体现了区域文化和地域特色,有利于宣扬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和城市知名度,对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正如简·雅各布斯“成功的街区不是一些互不关联的个体。它们是具体的、社会意义上和经济意义上的连续体”
一、城市特色街区内涵
街区是国际上兴起的一种融合居住和商业于一体的新的城市规划理念,是一种在西方相对成熟的城市发展模式,如今在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 街区生活模式已是人居的主流模式。特色街区的概念一般是指环境优雅,基础服务设施完善,承载地域历史文化,满足人们居住,休闲、商业、购物等多种需求的开放式街区。城市特色街区是环境、基础设施、历史文化、区域特色等多方面的融合,是承担休闲,旅游,购物,文化传承,人居等多种功能的载体。一般来说一个成功的特色街区要具备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一)整体性;整体优势是特色街区的特性之一,经营管理统一规范、地域文化和建筑风格和谐统一,生态环境和街区空间布局的协调,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一致持续性,所有的内在机理产生的规模,品牌疊加效应产生了整体优势,使得特色街区具有独特的魅力。(二)文化性。文化元素的高度融入是特色街區的重要特征。 随着街区建设的进一步推进,特色街区功能从商的购物功能演化到文化,彰显地域历史文化特色,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既是特色街区的功能也是其重要内涵。(三)便利性。交通的便捷通畅,网络化的交通系统是特色街区能够发挥其功能的前提条件。良好的交通便利性,有利于人流物流在特色街区的聚集,推动特色街区繁荣发展。(四)高效性。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色街区,本身就具有突出的品牌价值,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高效性是特色文化街区的重要特色之一。
二、合肥特色街区建设的优势
1、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方面。以合肥为中心的巢湖流域文化,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有巢氏时代;以“忠孝、爱民、公明、清廉”为内涵的包公文化积淀深厚;明清以来,徽商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淮军的创始之地和淮军主要将领的故乡,合肥的淮军文化遗存十分丰厚。近现代以来,合肥地区人民积极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为合肥的红色文化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合肥地区还留有肥东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肥东县白龙镇青龙厂新四军纪念园、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庐江李克农故居等红色文化载体;
2、综合实力快速提升
近年来,合肥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多项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十,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2015年1-9月,合肥市现代服务业投资2362.19亿元,同比增长18.0%,高于合肥市投资增速3个百分点,占合肥市投资的比重达49.8%,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对合肥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58.2%,同比提高19.9个百分点。到2020年,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力争达到50%,成为合肥市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显著提升的城市综合实力,为特色街区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3、区位优势日益凸显 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节点城市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近年来,合肥交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今天的合肥已经形成了“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公路建设和水运港、航空港等开放平台建设全面提速,合肥正在成为贯穿南北、连接东西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外向度空前提高,为推进特色街区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
三、合肥特色街区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随着城市经济大发展,形成以市场经济导向为主、城市规划引导为辅的机制,一大批特色街区得以形成和发展。调查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初,合肥市共有特色街区及具备发展潜力的特色街区资源四十多个,其中城隍庙、淮河路步行街、中隐于市、1912等特色街区、1958香樟会所等特色街区开始崭露头角。合肥特色街区在成为合肥推动创新创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但是特色街区建设中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1)街区建设理念滞后。部分县(市)区和市直相关单位对特色街区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还存在不统一、不均衡的现象,对特色街区建设的规律性把握不足,推进特色街区建设的思路不清;缺乏整体规划,或规划科学,街区影响力不强,部分县(市)区还没有相对成熟完善的特色街区建设发展理念和规划,特色街区建设过分依赖市场自发形成;
(2)基础设施不配套。基础设施和环境设施不配套,街区吸引力不强,不少特色街区缺少停车场、公共休息空间等配套设施,环境卫生管控不到位,影响街区经济效益和后续发展。
(3)特色不明显。街区建设雷同,千街一面。主要体现在对本土特色文化发掘不够,文化内涵不足,如城隍庙、淮河路步行街商业氛围过浓,街区原有的城隍文化、淮军文化、宗教文化等元素与街区整体氛围割裂;业态功能结构性不合理,业态重复现象普遍,街区特色不明显,多数特色街区仍以商业、餐饮业为主,历史文化特色、休闲文化特色、文化创意类和工业遗产类特色街区数量偏少甚至没有,影响城市形象和城市内涵的提升。
(4)资金投入不足。特色街区建设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政府主导”体现在对特色街区资源的保护、储备、培育和招商等环节,但目前各地普遍存在政府投入不足,特色街区基础设施改造资金难以保证。
(5)商品和服务质量不高。商品和服务质量一般包括商品自身质量,安全性,具有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内涵等。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质量是特色街区能够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特色街区生命力的来源。只有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质量才能获得顾客认可。当前特色街区,多数由于刚起步建设,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和规范的管理,部分商铺,认为顾客都是一次性交易,忽视商品质量,导致商品和服务质量较低。
四、合肥特色街区建设实施路径
特色街区建设作为提升合肥城市内涵和品质、是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地方政府应加强规划、引导,充分发挥县(市)区特色街区建设的主体作用。
(一)加强特色街区的规划建设
随着特色街区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合肥市特色街区建设不应再过度依赖市场自发形成,而应尽快形成政府主导、规划引领、市场运作的体系和模式。合肥特色街区规划应从城市总体发展出发,与人口分布、消费需求、交通体系、文物和环境保护以及社区建设相协调,并注意与市十三五总体规划和文化改革发展专项规划做好衔接。特色街区的规划要突破条块分割和治理分权的束缚,统筹规划好特色街区的空间布局,明确不同特色街区的功能定位、特色产业、人文环境等。通过科学规划的引领,着力避免特色街区建设中战略性、系统性、专业性、特色性不足的问题,以保持特色街区发展方向的正确和实施路径的科学。
在规划研究上,抓紧对特色街区的现状和规划进行整体调研。对全市范围的各类特色街区发展情况进行整体盘点。在调研过程中,规划、文物、旅游、文化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对现有各类特色街区发展情况进行整体盘点,对在城市建设改造中将会形成的特色街区进行梳理。针对延续性保护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按照实体对象的不同、特色内容的不同、保护方法的不同等类别,进行特色定位的研究整理,为城市建设改造中特色街区的管理提供依据。
(二)加强特色街区的特色建设
特色街区建设必须扬长避短,坚持科学定位、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特色街区建设要有精品意识,简单的复制、粘贴不能满足和适应高速发展的市场要求。特色街区建设必须着力提升街区的“形、神、质”,探索一条适合本地消费的文化休闲街发展道路。特色街区要从尊重历史、延续历史、传递历史的角度出发,在规划和建设初期,就要充分考虑融入相应的文化元素,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具有浓厚文化内涵的景观布局,形成明显区别于其它街区的个性特征,体现特色街区的文化特色;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和本地知名老字号,彰显品牌特色;紧紧围绕主营行业, 强化专业优势, 靠“专、特、全、优”的商品特色吸引目标顾客,树立街区独特的经营特色。
(三)加強特色街区的创新建设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必须把发展的重点和基点放在创新上,以创新为驱动力,塑造更多创新驱动。特色街区建设也要坚持创新发展,培育发展动力。1、创新投资融资体制。近年来,国内不少城市在特色街区建设资金投入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北京市以政府每年投入的特色街区发展建设资金为引导,带动了近十倍的社会资金投入特色街区建设。合肥市包河区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百姓受益”的原则,探索国企投资运营特色街区模式,用市场化手段推进罍街开发运作,收到良好效果。合肥市应借鉴市内外成功经验,利用并完善现有的投融资平台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优化特色街区建设投资环境,形成投资导向,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特色街区建设。2、创新项目推进机制。在特色街区建设上,可以适当借鉴外地和本地已经成熟的做法,创新特色街区重点项目推进机制,统筹投资支持优先建设的规划项目,简化特色街区项目核准审批程序,形成特色街区重点项目推进机制。3、创新区域协调机制。加强与长三角、中部地区等国内兄弟城市联动,统筹协调市内外交通设施、交通线路、旅游线路的衔接、旅游品牌策划开发等,借力推动合肥市特色街区建设。
(四)加强特色街区管理品质建设。
特色街区在带来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逐渐暴露出街区的管理和维护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加以引导,明确其在特色街区运营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提升特色街区的经营管理品质。 要对 街 区 商 家 实 行 规 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管理,以统一标准提高特色街区商家的整体经营素质,从而深化特色街区独有的特色,提升管理品质,形成各自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 加) 简·雅各布斯,金衡山译 . 美国大城市的死與生 [M] . 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6.
[2]薛 晴,何文婷、城市特色街区的时代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2 年第 3 期47--52
作者简介:
1.汪敏(1977——)男,合肥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与治理、文化产业。
2.张银侠(1981——)女,安徽亳州人,合肥行政学院公共管理科室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