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击是武术发展的生命线

2016-05-30郭泽儒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生命线技击武术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

【摘要】武术,作为一种民族传统运动项目、一种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一种哲学甚至是一度时期必要的生存方式。武术之所以能够历尽千年生生不息,必然有其独特而恒定的生命主线,其本质恰恰是人民生存、生活的必然需求。人民为什么会有这种需求呢?因习武能让人民由弱变强,从阴暗到阳光,克己爱己,保家卫国,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技击是所有武术动作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技击;武术;生命线

武术,亦称武艺、功夫、国术。它是中华先民几千年来摸索、创新、创造并借以锻炼身体和自卫图存的一种手段。武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华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武术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茁壮成长,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生命血脉之中。经过不断的传承、完善,它已经发展成具有多种功能的体育运动项目,受到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绚丽奇葩,历久弥新。如诗、如画、如歌、如赋,充满着神秘色彩,飘荡着生机勃勃的韵律。习练者晨起餐霞饮露吸收大自然营养滋润,日落观山望海、远望重山、近听流水,平衡阴阳一呼一吸、吐故纳新,体悟纯阳真气。贵以时日恒毅持修则可以深深地感悟体认到武学的深邃迷人,精湛的技艺。在文化秘码的应合破译中追朔上古神话与今人思想的融合,虽经历了日月往来、寒暑易节、斗转星移,然这些并没有掩蓋住它的神秘痕迹。特殊的文化内涵以特殊的承传方法延续发展至今,仍然散发着熠熠的神明光茫,并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成长。在新时期对竞技提高,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让我们在一门深入、长持熏修中领略汲取武学灵感吧!

武术,作为一种民族传统运动项目、一种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一种哲学甚至是一度时期必要的生存方式。武术之所以能够历尽千年生生不息,必然有其独特而恒定的生命主线,其本质恰恰是人民生存、生活的必然需求。人民为什么会有这种需求呢?因习武能让人民由弱变强、抗敌御辱、强生延寿、保家卫国,立身爱己,大有为天下。以上的因,足以形成武术千百年来蓬勃发展的势,进而发展成为有益于人类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举的果。虽在精进的大道上历经坎坷,但它已经成为植根于世界人民心中的高级文化大餐,并以顽强的生命力前进着、对人类发挥着其独特的养生、强身、武美、技击作用。在研习过程中要求练时无人胜有人,用时有人似无人。借假无穷意,炼出真功夫。搭手应战,一动一静互为根用、一开一合一念妙用、一呼一吸生死断定。在攻防中举手投足皆含应机而发之准备,须在虚灵含蓄中意力不滞无穷,动善时方为贵。平日训练首先要丹田气充实,臀部力稳,头、指、手、肩、肘、胯、膝、足,各有打法。至于提打、钩打、按打、挂打、锯打、搓打、拂打、叠打、裹打、践打、截打、堵打、摧打、拨打、滚力打、支力打、滑打、粘力打、圈步打、引步打、进步打、退步打、横步打、整步打、半步打、斜面正打、正面斜打、具体之片面打、局部之整体打、上下卷打、左右领打、内外领打、前后旋打,力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动静已发未发之机和一切暗手打法,虽系局部,若非实地操作亦不易得、踢、打、摔、拿声夺命、就敌之力、趁人之势。他来咱走,他走咱随,寻找机势爆炸袭人。不使猛力打人,只求法术逼人。打人不露相,起手不见手、起腿不见腿。制人不见形,如见形影便不能。闭门争战,随开随合应感而发。一触即发、身若机器、腿若弯月、步似陀螺。低腿拦门不过尺,高腿夺命不过脐。缩展攻防,进门变相,多用暗手、步法当先,来势凶猛,腾挪变步。他要退下,左连右随;步法紧随,得机得势。开伊之门、进伊之家、入伊之怀。如同大车来临、大水浸身、浑然一体、处处进攻、能用皆用、灵机一动、制敌一瞬、制敌勿动,得其生存之机技击不差毫厘、意势均整、毛发如戟、浑然无形、虎啸龙吟、意无空回,谷应山摇、上下相随、轻灵圆转、无形无象、随机应变、气复原仓。

技击,小则在规管制度范围内论输赢、大则是在双方搏杀中定生死。军旅武技是源于古代以兵法为指导的兵技之一,在战场上有着它的实用价值。说到技击,必须先认识人自己的本能。人的本能就有强弱之分,在实战斗争中自然就有胜负之分,但受过技击训练与没受过训练的人却会有天壤之别。它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的思维能力和体能潜力,充分体现了争斗中的技术力量,从而征服对手,战而胜之。而在所有的武术运动中,其动作招式不论是模仿动物捕食相拼,还是实战动作提炼,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制敌取胜把控生存,在生死搏杀中掌握自己的命运、技击水平高低强弱当然成了武术发展取舍条件、而技击又是武学最原始训练的目的所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由原来的单一需求变成了现在的多样并存、而其变革不失真意、虽有竞技自选、传统演练、散打搏击、功法展示、气功养生等百花盛开的局势,不论中外人士一提到武术便情不自禁的與功夫技击联系在一起了,为什么呢?其实这就是武学内涵的真实魅力所在、也只有智慧的中国人民能在生存实战中结晶出如此美好的文化,子承孙继传续至今。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术道并重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性命相搏时,则视为决斗,尤其在军旅则更无道义可言,须与对方抱有同死决心,若击之不中,自不能击,动则便能致其死,方可击之。决心如此,自无不胜。如若同道相访,较试身手而言,是为友谊研讨性质,则与搏杀不同,须首重道义,较量之前须以礼让,讲武德、讲分寸、较量之时要观察对方之能力如何。如果技能稍逊,不妨让之。如若相差甚远,则须全让。言词和蔼,举止有度,点到为止、切不能骄横狂躁,大伤和雅,因举手投足双方心里清楚。夫而后武德精神得以渐复,古道得以长存。

中国武术起源于实战技击,“广大高明而不离乎日用”,“学以致用”是人们习武的目的和信条。“学”乃习武者平日研习之朝夕渐摹,“用”则为实战运用之自然而然。鉴定一门拳术是否合理科学,要在于养生效果与技击效率而已。从技击角度看,拳术之和谐在于精简。查中国古代之拳术,皆是形简而意繁。中国武术是一种杀人技,常听老前辈讲,古代拳师习武六载便可走镖,因他们练的是功,是真器械,通过千锤百炼自然达到千手万惯出手为能的境界、即使演练时所有器械也是开刃的刀剑,从不以假代真。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记述了训练士卒的方法和过程,让每一个士兵按实战动作喂手训练,持刀抢对试,真正交锋,按“一字对戳一枪,每字经过万次而不失”,最后方可随意应敌,克敌制胜。在古代,这种军事训练体系和武术训练体系是一脉相承的,也只有这样训练才能使学习者较为全面地掌握武术技击技能。套路和技击的不可分割决定了武术的发展方向。我们在探讨武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同时,更应该去思考怎样才能使武术进入新的科学殿堂,并择其精要服务于人民。这是我们所有武术工作者、爱好者、实践者的共同目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永远立足于现在的科学研究和勤学苦练,在科学探索中创造发展武术的未来。技击永远是武术的生命线,但时代的发展趋势武术以唯美的画面大放异彩,是大好事。其实真正能把套路演练的很美也非常不易,并不是外行说的花拳绣腿。当前,国家对武术文化很重视,武术的发展生态环境非常好。

现如今,武术在其流传、研习的过程中,形成了套路练习和对抗性练习(如散打、摔跤)这样两种运动形式,以及围绕这两种运动形式而存在的许多功法,它们共同组成了完整的武术技术体系。以拳术套路为例,早在宋代就有了把套路称之为“套子”的记载。而把单势实用性练习和对抗性练习称之为散手。武术套路练习虽然按照固定的动作顺序进行演练,不能直接将其完整用于实战对抗,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武术套路练习仅是一些艺术性表现,仅是一些“花拳绣腿”的简单组合,仅是一种单纯的健身和表演的运动形式,我们仍应该看到它所具有的攻防技击价值。这不仅是因为套路练习和对抗性练习本来就是相互补充的,并且套路练习所具有的攻防技击性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知行合一”思想的体现。套路训练是对抗性训练的基础,是攻防技术的概括和提高。对抗性训练则是直接进行攻防能力的训练和积累,它是检验在套路训练中所获得的各种技能运用于实际對抗时水平高低的手段。套路的基本内容及其规格、劲力、招法、精神、节奏等都是以技击特点为要求的。笔者师父是当地文体中心总教练、每周组织当地的套路队和散打队每周上擂台实战数次,其结果可以说各有输赢,并不能说套路就没有实战能力了。有的套路运动员练时就没有技击意念的注入,动作又不合法度,所以实用时茫然不知所措。有道是“学未到家终成废,品非足色总成浮”。切记平素训练时要让队员练套路时从起势到收势就是一个与敌搏击的全过程,动作精准到位,一开一合附和法度,不然如何体现学员的精气神、魂魄灵?只有注入技击的思想,才有实战应敌的技击招法,所以岳武穆讲应敌实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眼要光明视见,纳山川之大及毫芒之細,悉云霄之高,尽泉水之深,皆光明之所及也。眼力到处,洞察万物,有不可思议之神妙;手脚出击,威如猛狮;身法之快,锐如雄鹰;意念发动,立体进攻;制敌只在一寸间,放人十丈不为远。其中奥妙需揣摩心悟,实战中身法骤变,一拳一脚一开一合,胜负已见分晓,甚至生死已成定势。像自然现象,落叶之灵深锁秋意,当然叶落知秋。不然,一字之差,一句为之蹉跎;一句有误,通篇为之梗塞。所以,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不会装会。笔者现在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为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套路代表队队员,在平日的训练和比赛之中,笔者调研了解武术套路动作从编排到成型的完整过程现状,发现武术的演练渐渐淡化了这样的实战意识。套路动作应该是攻防技击的精炼提纯,而实战搏斗则是检验套路练习效果的实践途径。随着科学训练的日渐深入,生活条件的大幅改善,当代运动员身体素质代代加强,更应该将中华武术实战技击这条生命线融入到套路演练之中。因此在套路动作编排的时候,对于动作姿势应该有以下疑问:一、能不能将这一姿势取消?二、能不能将这一姿势与别的姿势合并?三、能不能用更简单更合理的姿势取代这一姿势?四、是否合乎攻防技击的合理性要求。明清之际的吴殳所著的《手臂录》是一本有关武术的重要典籍。他反对能说不能练的“嘴把式”,“理论脱离实践,知行分离”的现象,认为这必然是“斯为下矣”。这说明古人在研习武术的理论和技艺时,总是着眼于实用,这是知行合一为其哲学特点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必然现象。

文化具有多样性,武术也在共树分条形式多样的发展着,其哲学思想、生活理念在春秋代序中不断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武术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历经岁月洗礼,在今天仍然焕发着强大的迷人的魅力!今后武术运动员的兼修我认为应不失本真注意三点:第一:精熟标准的掌握成型的优秀套路,进而千锤百炼不打自转,像背诵唐诗三百首一样达到不会写来也会吟的程度,自能除繁去滥,睹迹明心,坚持练习,不可放逸懈怠。不论何种功法拳法,贵在得人,应机施教,用时自有妙用。第二:端正态度熟知标准,掌握拳、掌、脚、摔拿、靠点的正确使用方法,经常喂手实践,明其意、适其势、用其形。连招法名称也要知意达神,证悟其精要。达到套路精、招法灵、发力整、搭手赢的境地。如此则可以自由地掌握身体,同时让思想自由翱翔。第三:讲武德、通易医、行养生、养气血、壮体魄、益长寿。俱备学修以上三点我认为是最好的武学修炼者,反之则是偏废不全面。

只有修成精技击、善演练、明易医的境界方可更好的开启生命思想的更高层次,不辜负祖国的培养和恩师的教诲。知正、守正、行正、走人生正大光明之大道,弘扬以技击为武学生命主线的民族传统文化。离开技击武学发展无依无存,只有以技击思想作为武学发展生命线方可不失真意,才能更好的传承历史传统文化。愿我们深入调研、科学探索,踏上新征程,谱写新篇章,共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武术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岗,吴松.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7,(2):21-23.

[2] 胡万祥.论以套路为主要技术传承方式的传统武术对技击的超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4):326-329.

[3] 李忠京.中国传统武术技击对抗模式的异化与回归[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2):65-68.

作者简介:郭泽儒,1998-,男,山西大同,本科,北京体育大学,国家级健将运动员,研究方向:武术套路

猜你喜欢

生命线技击武术
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工程质量是农田建设的生命线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武术
民营医院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