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程原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环境问题的实践尝试
2016-05-30雷世刚
雷世刚
【摘要】水利工程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农田灌溉、防洪防涝、水资源调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水利工程建设涉及的范围广,建设面积大,施工周期长等,因此,在建设期间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鉴于此,合理地采取措施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尤为重要,其中,运用生态工程原理能有效地减少不利影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本文将以此作为论点,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工程原理;水利工程;施工;环境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水利工程加大了建设力度,其给人们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言而喻。然而,在建设的过程中,破坏环境的现象频繁发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环保意识、呼声越来越涨的大背景下,亟需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新兴学科生态工程的出现,很好地缓解了矛盾的激化,最大程度地减轻因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破坏。因此,相关人员要致力于将生态工程原理应用到实践中,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一)对水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一部分施工是在水上或者水岸边作业,在其施工期间,都会对水资源造成一定的污染。例如:水利工程中需要用到的机械设备所产生的废水,其中废水中含有油污,化学剂等,排入到水中不仅影响到下游的水质,还会对水中的各种类生物构成生存威胁,特别是稀有物种,由于数量稀少,在污染的水源生存极有可能频临灭绝。此外,混凝土浇筑时所产生的废渣掉入水中同样会降低水质量,并逐渐沉淀到水底,长期以往会造成水底地面的污染,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原来的生态状况。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会实施拦河筑坝,这一措施致使下游的水量有所减少,会直接关系着居住在下游的人们日常生活。且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建设还会改变土壤的酸碱性,使其逐渐盐碱化,对作物的产量存在不利影响,进而导致农民收入不如预期。另一方面,下游的地下水位因拦河筑坝而上升,在遇到汛期时,发生洪涝灾害的几率要大于以前,这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对空气环境的影响
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大型的机械设备来运作,大货车、大吊车必不可少,它们在运输、转移各种原材料时,包括石料、金属材料、混凝土等,会产生大量的扬尘和废弃物,除此之外,机械设备运作时所产生的尾气,使得施工现场灰尘弥漫夹杂着刺鼻的汽油味,在一定范围内加重了空气的污染。值得注意的是,大型的水利工程所需的原材料会就近择取,例如开山取石,准备火药对山体进行爆破,从而获得石料,这期间,由于爆破产生的颗粒物会悬浮在空中,短时间内很难散去,空气污染程度加重,这对长期在施工现场作业的施工人员来说,对身体造成危害,特别是对呼吸道的影响。
(三)噪音影响
噪音的影响主要来源于机械设备的运作。水利工程建设是一个不间断的施工过程,因此,噪音也会源源不断,只会随着工程的完工而逐渐减少。施工现场的噪音来源主要包括车辆行驶的噪音,混凝土搅拌的噪音,开山炸石的爆破声等,这些噪音污染的力度以及范圍远大于其他噪音,这对周边居住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严重甚至会影响到日常的生活起居。
二、生态工程原理的应用原则
(一)协调共生的原则
协调公生原则是指两者之间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合作共存,使得双方达到共赢的目的。这个原则在自然界中不少见,动植物为得以更好地生存,会依赖其他动植物,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样,这个原则也被应用于人与自然当中,在水利工程建设期间,水利工程施工与周边的生态环境,需要人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和协调,将两者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最佳的组合状态,使得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发展。譬如,水利工程施工期间必然会有废弃物的存在,而它将占据一定的空间,此外,在建设过程中,生产场所也会占据一定的空间,倘若将两者分开考虑,作为两个独立体来占用土地,则会造成土地空间的浪费,而如果将两者结合,符合共生的模式,一方面资金和劳动力可以节省不少,另一方面,也节约了一定量的土地资源。
(二)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原则
自改革开放后,工农业的快速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然而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因人类生产活动无节制的索取与破坏,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行为,自然将反作用于人类,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伤害,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坚持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不容动摇。因此,国家在大力发展水利工程事业时,也要谨遵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原则。一方面,建设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期间,尽可能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作用,促使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例如,在水利方面发展相关的旅游业以及生态用水业。
(三)循环利用的原则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且资源分布不均匀。资源的匮乏会阻止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以及资源的循环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的激化。因此,必须将循环利用原则积极引入到水利工程建设中。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巨量的原材料,在使用原材料时必然会产生多余的废弃物。在贯彻循环利用原则时可将废弃物进行合理分类,利用相关科技技术对建筑废弃物重新处理加工,加工后所得的材料可再次投入使用,这种循环利用不仅可节省了材料费的资金投入,这些建筑废弃物的处理还降低了对环境的破坏程度。
(四)主体空间的利用原则
生态工程具有种群分布的原则,水利工程也具有自己的建设理论,将两者结合而得出了主体空间的利用原则。物种种群一般分为两种模式,垂直模式和平面模式。合理的种群分布对水利工程的实施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科学全面的统筹规划能解决水利工程在空间组织、土地利用、水资源调配等方面的棘手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的高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近些年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让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开始深刻反思,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进一步地实现发展。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要充分、全面地考虑环境因素,将生态工程原理积极地应用到建设当中去,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最大地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将环境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实现两者共赢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梁川.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 6) : 202.
[2]程飞.应用生态工程原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J].水利学报,2002,( 3) : 55 - 58,63.
[3]杨志义.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0)253.
[4]黄连.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施工的探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8)4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