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成年礼
2016-05-30陈雍
陈雍
在中国民俗中,男女青年步入成年的礼仪因民族不同而各具特色。古代汉族青年的成年礼俗,男孩称为冠礼,女孩称为笄礼,几乎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其核心是束发,在传统礼制下,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他们头发往往扎成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称“总角”。但到成年之期,就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把头发整理起来,男子戴上冠,女子要加上笄。
我国古代汉族的成年礼在先秦时已很完备,《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周代冠礼在祖庙中举行,男子20岁行冠礼,在带“冠”的同时他还会获得自己的“字”,“字”的获得意味着他已经不再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而是一个开始担负一定社会责任的成年人,从这时候开始,他的活动范围开始由家扩大到社会,他必须参加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由于不同的身份对应着不同的行为要求,因此为了与自己家庭生活的身份相区别,他们需要另一套身份标识,这就是“字”,从此以后,除了自己的至亲外,其他人就不再称他的名而要称“字”了。《礼记·檀弓篇》:“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疏曰:“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至五十,耆艾转尊,又舍其二十之字,直以伯仲别之,至死而加谥。”
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因此冠礼之行远比笄礼为庄重。古人认为,冠礼是“礼之始”,是“嘉事之重者”,因而受到极高的重视,并且规定了一整套周密和严整的仪式。冠礼的大略情形如下:冠礼在宗庙举行,将加冠的青年的父亲先用筮(一种占卜方法)决定行礼的日期,俗称“筮日”。筮日之后,主人要亲自登门告诉亲友,邀请他们参加冠礼,俗称“戒宾”。冠礼的前三天,用占卜的的方法在所邀请的客人中用筮决定请哪一位宾来为青年加冠,这是冠礼上的正宾,俗称“筮宾”。冠礼的头天傍晚,冠礼的主持人“摈者”在庙门外宣布第二天冠礼的时间,并把日期通知宾家,俗称“告期”。到行礼那一天,早晨将一切准备好,将加冠的青年立于房中。其父请宾进门,入庙就位,将加冠的青年出房就位。首先是束发,束发之后,摈者为受礼人加冠。周代加冠一般是三次,称为“三加”。第一冠是加缁布冠,以示“尚质重古”“不忘本”。加冠完毕后,宾给冠者要换上玄端服,系上赤而微黑的色的蔽膝。第二冠是皮弁冠,表示“行三王之德”,勤政恤民。加冠完毕后,宾给冠者换上白色而腰间有褶皱的裳,系上白色蔽膝。第三冠为爵弁冠,表示冠身以后可以参与祭祀,敬事神明。加冠完毕后,宾给冠者换上 裳,系上赤黄色的蔽膝。随后加冠青年由西阶而下,去拜见他的母亲。见母后,回到西阶以东,由宾给他起一个字,并说一番祝福的话。于是礼成,青年之父送宾出庙门。被加冠的青年见他的兄弟姑姊,随后再见君和乡大夫、乡先生等。其父以酒款待所请的宾,送他束帛、俪皮,最后敬送出家门。
女子到15岁,行“及笄”礼,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簪子的样式繁多,质地多样,有骨笄、木笄、竹笄、玉笄、铜笄和金笄等。《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仪礼》载:“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女子许嫁之后,要举行笄礼,笄礼和冠礼的仪式差不多。相对冠礼的三加,笄礼也有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无邪;端庄的深衣,象征着花季少女的明丽;最后隆重的大袖礼衣则反映了汉族女子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与冠礼不同的是,举行笄礼地点是在庭堂,由受笄者的母亲和女宾主持,母亲给受笄女子著笄,即是以笄固髻,女宾执礼,给受笄女子取字并对该女进行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教育。笄礼以后,女子便可以出嫁。
到秦汉时代,男子二十岁的冠礼,女子十五岁的笄礼仍沿袭上述先秦的仪式,“三加”的仪式大体不变。汉代皇帝的冠礼,所加的四种冠为缁布冠、爵弁冠、武弁冠和通天冠。到了东汉时期,则改缁布冠为进贤冠。在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传统儒学的式微,冠礼已经渐渐淡出士大夫的生活,冠已为巾帽所取代。及至宋代,为了恢复古礼,司马光、朱熹均主张恢复冠礼,提倡“年十五已上”,“然后冠之”。至于笄礼,宋代也已经很少了,朱熹等主张“女子许嫁,笄。年十五,虽未许嫁亦笄”。
明代男子十六岁被视为成年,要将头发梳起盘在头顶,叫“笼起头”。冠、笄礼不流行,但在某些地方还是可以见到,《台州府志》:“男子年十六以上始冠,亦有及婚而冠者,此礼惟士族间一行之;女子嫁前数日,行笄礼听训诫。”清代前期,部分文人痛感“少长之节废,而俗不知让”是由于冠礼的废驰,故提倡恢复冠礼。至于女子的笄礼,此时已经多和婚礼结合在一起,只是在女子出嫁前“上头”、“开脸”,以示成年。清后期,男子成年的冠礼风俗已经基本废驰不用,但有些地方仍有简单的仪式,如直隶深州,“士民家自十五六至二十余岁择日加帽,其醮宴诸仪久废”;有些地方已经则附于婚礼。民国时期,冠礼已经极为少见,但仍有其余绪。
古代“冠礼”由于极其繁缛复杂,因而后来渐渐被简化,甚至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是它作为传统文化中对生命关口的一种仪式,在一些地区仍以相似的形式保留下来,比如说云南彝族地区的换裙礼,西双版纳布朗族行报告礼,藏族女子行戴巴珠礼等等。这样形式各异的成年礼的共同的功能就是,把不能切断的时间用一种象征的意义人为的分开,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来告诉青年,已经告别孩童的无忧无虑的生活,要开始肩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而仪式本身更为青年在这种强烈的转变中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和缓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