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河西走廊》的叙事结构研究

2016-05-30黎梦茹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叙事结构河西走廊纪录片

黎梦茹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我国加强沿线与欧亚非各国互利的需要,也是我国扩大对外交流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河西走廊》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以“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为主题核心推出纪录片,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多个叙事角度,展现出了河西走廊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本文试从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与叙事策略的角度对纪录片《河西走廊》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纪录片;河西走廊;叙事结构

一、纪录片《河西走廊》的叙事结构

1、故事情節设置

在影视类作品的研究中,对叙事内容的研究即是对叙事结构的研究。本节将具体分析《河西走廊》是如何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来推动情节发展。

矛盾和冲突是故事情节构成的基础。在以历史人物故事为主体的纪录片中,情节的跌宕不仅吸引受众注意,而且打破了故事在整体上的平衡状态。情节的变化促成故事悬念,矛盾和冲突在其中出现并解决。电视纪录片《河西走廊》在内容叙事上遵循着由平衡到不平衡最终回归平衡的基本规律。

以纪录片第一集《使者》为例,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的张骞临危受命出使西域,途中不幸被剽悍的匈奴骑兵俘虏,十年之后才回到中原。在本集的情节设置中,包含有以下几点冲突:⑴汉帝国长期受到匈奴侵扰,却无力出兵赶走匈奴。⑵张骞在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俘虏。⑶汉帝国对匈奴进行第一次反击。⑷同受匈奴困扰的大月氏拒绝和汉帝国一起对抗匈奴,使者无奈返回。

2、故事时间轴分析

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将故事叙述时间与文本叙事时间的不一致称之为“时间倒错”。通常情况下,纪录片中时间跨度越大,故事叙事越复杂,自然流动时间的次序变动也就会越大。从两千年前的古代延续至今,故事叙述者为了讲述好一个故事,不得不历史往事与未来情景相结合。

2.1逐渐融合的时间轴

纪录片是在用镜头讲述故事,采用了线性的叙事方式呈现历史的发展。在本纪录片中含有两条主线:古代故事叙述的时间轴;与现代平行的时间轴。在文学叙事作品中会涉及到故事的叙事时间和文本的叙事时间。而从叙事结构的来看,这两条时间轴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含义。

古代叙事时间轴。《河西走廊》采用了编年体的形式,从两千年前的时间轨迹一直延续到现代,并在其中融入不同的人物故事。以此方式呈现的的叙事时间,是存在于叙事文本中的时间状态,与我们当今的生活脉络不同。这是拍摄者通过对故事的加工改造提供给我们的一个不同于当下的故事的文本秩序,即叙事时序。在纪录片中,叙述者依據文本展开叙事的先后次序,将不同人物故事由时间轴开端到结尾顺序排列讲述。古代叙事时间轴是《河西走廊》最主要的一条时间线,按照时间顺序由古代穿越到现代。

现代叙事时间轴。整部纪录片中多以往昔人物故事为主体串联,但是在纪录片背后有一条暗线,与我们现代生活相平行,遵循着现代故事的发展轨迹,是故事发生时的自然时间状态,可以与日常生活逻辑相连结。在故事叙述中,他们是按照自然时间顺序排列,故事时序在纪录片的行进过程中保持固定不变。

纵观整部纪录片,两条叙事时间轴最初相隔了两千年的时间距离,现代叙事时间轴始终在一条平稳的轨道运行,古代叙事时间轴随着故事的发展推进,不断地向现代叙事时间轴靠近,最终两条时间轴走向融合。这是一场在时间中展开又走向融合的艺术表达。

2.2历史与现实的交错

索绪尔在语言学框架内提出了历时和共时概念。他指出,历时语言学是各项不是同一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相连续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构成系统,目的是要挖掘文本中隐含的两两对立模式。而共时语言学则是同一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目的是探讨叙事的各个事件之间的关系。[1]

从叙事学角度看,融汇了历史与现实,通过不同人物故事产生矛盾冲突等因素的变动而造成不平衡的发展状态的交替,主要体现为历时关系。一旦故事情节发展矛盾冲突的动力,就需要借助共时关系,例如与事件相关的历史背景等元素进行补充。历时与共时两种方式交替前行,相互补给,促使事件更完整地呈现。

《河西走廊》从整体结构上来看都是将历史与现实交错进行。由现实境况引出历史脉络,历史故事沿着时间轴不断贴近现实,历史与现实相互融合促进。通过对时间线的分析,我们发现:《河西走廊》将历史事件与现实境况进行结合,历史不断靠近现实。但河西走廊的地位却一直未变,关乎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大计,牵动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

3、镜头语言

3.1色调搭配

《河西走廊》在色调搭配上采取了明、暗两种搭配方式。纪录片整体的配色与光线呈现上,古代与现代截然不同。片中演员穿着演出服装,演绎历史人物的真实生活,演员表演与现实生活交错进行。以古代汉代帝国为例,整体光线较暗,服装、背景配色厚重,主要以黑色、褐色为主,给人以一种压抑、沉闷的感觉。这也是与当时汉帝国的政治制度、生活环境戚戚相关的,纪录片以这种暗色系良好的呈现出了两千年前的时代特征。而在与现代相关的场景配色与光线上,均呈现的是一种明亮的光线,给人以希望和力量,预示着中华民族的美好发展前景,即虚拟历史与现实生活对立存在。

3.2叙事结构蒙太奇

纪录片中,运用蒙太奇语言能够相对打破时空完整性的限制,将人物形象、纪录片结构的建立放置在一个更加广阔的整体运动模型中。运用蒙太奇语言将现实的自然空间解构成大小不同的荧幕空间,可以将实际时间压缩或扩展,将不同时空上展开的形象交叉组合。

《河西走廊》将历史镜头与现实镜头串联,呈现出一种新的叙事结构,纪录片中的人物、故事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牵连起历史长河发展的节点。将历史与现实打破时空的限制重新组合,赋予纪录片新的意义。

同时本片采用了外倒叙的方式,即时间起点和全部时间幅度都在第一叙事时间起点之外。例如,纪录片《河西走廊》是当今“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产物,但是片中具体内容是由2000年前的汉代帝国开始倒叙至今。这种外倒叙的方式通常通常用来回顾人物的历史或经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发生在第一叙事中的时间状况。

4、叙事视角

基于文学视角的考量,任何文学作品都必须具备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即一个故事和一个故事叙述者。叙述者与故事有着最本质却又异常复杂的关系。在纪录片中,叙述者的讲述方式会在读者身上唤起独特的视听反映和情感效果,因此用怎样的方式讲述这些故事直接决定着传播效果能否得到良好的实现。

《河西走廊》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叙述者置身于纪录片人之外,在视听者面前呈现的是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叙述者,这样的叙事角度更加客观、真实,视听者不易被故事中的感情所影响。[2]叙事者在描绘叙事情境时选取的特定角度,反映真实情境和感性事件的观念立场称之为聚焦。在本纪录片中,聚焦的方式以叙述者的叙述为主。

热奈特将全知型的叙述者成为“零度聚焦”,在这部纪录片中叙事者属于“中立的全知”类型。叙事者以上帝的全知视角,并未在作品中发表议论,也未直接干预故事进展。纪录片中人物言谈和思想活动均发自内心,不受叙事者的影响。叙事者的“本我”意识收敛,但不可避免地是,叙事者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解释人物的外貌与行为动機。叙述者雄厚的声音彰显出历史的厚重感。以旁白的身份,描述演绎路径,与无声的演员表演相辅相成,牵引情节的发展。

纪录片《河西走廊》以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生态以及历史与现实的人物故事为基本视点和拍摄制作的出发点,将我国自然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点滴发展相结合,以声像、故事的形式呈现给用户,这种叙事模式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美)杰拉德·普林斯(Gerald Prince)著.徐强 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67-71

[2] 罗钢.叙事学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174-180

[6]蔡之国.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8-10.

[7]任颖子.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特征与叙事结构模式透析[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8]朱学兵. 浅析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J]. 新闻研究导刊,2015.

[9]周司遥. 环绕关中塔庙之祖 紧扣历史文化之谜——简评纪录片《法门寺》的叙事结构及风格特点[J]. 电影评介,2015.

[10]高瑜,王明昕. 科学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创新[J]. 西部广播电视,2013

[11]程丹. 電视纪录片平行叙事结构[J]. 西部广播电视.2013

[12]林琳. 探析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J]. 知识文库,2015.

猜你喜欢

叙事结构河西走廊纪录片
河西走廊的风
在河西走廊聆听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电影《明日边缘》叙事动力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