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导学生开展拓展性阅读的教学体会

2016-05-30白瑞龙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3期
关键词:拓展性阅读教学体会阅读教学

白瑞龙

【摘要】指导学生开展拓展性阅读就是立足于教材,立足于课堂让学生掌握阅读、思考的方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重构中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加深与拓宽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就如何在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延伸中开展拓展性阅读进行探讨。

【关键词】阅读教学 拓展性阅读 教学体会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贯彻这一教学理念,就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实施拓展性阅读。本文就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拓展性阅读提出几点教学体会,供同仁参考。

一、课前预习中开展拓展性阅读,增加文本学习的广度

在预习中开展拓展性阅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相关材料和与课文相关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起到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的作用,让文本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彼此联系,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奠定基础。如学习《登山》一文,让学生搜集有关登山的资料,特别是自己登山的体会,许多学生写或说了自己登山的体会,“有一次去华山游览,望着天梯般直上直下的石路,还有右侧的悬崖深谷,外侧虽有栏杆、铁链防护,父母还紧拉着我的手,但我还是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半天才敢迈出一步”。“下山时感觉比上山还难,父母一直鼓励我,我怎么这么不争气?”有的学生收集了列宁的一些资料,指出他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导师,时时刻刻不忘锻炼自己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意志。课前的拓展性阅读,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另外,许多文本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相关资料学生了解不多,课前多读一些背景介绍资料或作者的其它作品,为学习文本储备下知识能量。如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学生对李白的诗风有所了解,特别善于表情达意,还学过他的诗《赠汪伦》和从上学前班就会背诵的《静夜思》。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李白和孟浩然感情怎样呢?学生收集了李白所写《赠孟浩然》一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据此诗学生又找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从“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以看出二人志趣相投,思念之情犹如长江之水,滚滚东流无穷无尽。这些课前开展拓展性阅读收集的资料,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

二、课中指导学生开展拓展性阅读,增加所学文本的深度

教学中有许多难点、疑点,如果只凭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很难奏效,如果实施拓展性阅读,学生掌握相关的资料、信息,难点、疑点犹如以汤沃雪,迎刃而解。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好好活“的含义,窦老师引入了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的一段话,让学生仔细揣摩、思考:“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学生深刻感受到史铁生就是一个用生命写作的作家,尽管受着病痛的折磨,但始终笔耕不辍,表达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窦老师的拓展性阅读拓展了课堂,融通了作家,超越了文本,将喷涌着作家真实、纯粹的思想的生命解读原汁原味地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思想深处接受了本质的熏陶和感染。再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学生对“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普遍感到难于理解。教师可适时将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国民党反动统治下,到处充满白色恐怖,许多革命志士惨遭反动派杀害,鲁迅也是反革命政府所痛恨的革命斗士,自然也在迫害之列。学生很快了解“四周围黑洞洞”指社会非常黑暗,“碰壁”并不是真的碰到墙壁上,指鲁迅先生用笔无情地揭露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反动派对鲁迅先生又恨又怕,不但禁止他发表文章,而且还要逮捕他,使鲁迅先生遭受了许多挫折和迫害,鲁迅先生把这比喻成碰壁。再如《挑山工》一文,学生对“挑山工走的路程多一倍,并不比游人慢”不容易理解,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来计算时间,按照课文记叙的顺序:回马岭、五松亭、山路上,极顶小卖部,游人走的时间,游玩的时间,挑山工走的时间,休息的时间进行比较,感悟挑山工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

三、课后指导学生开展拓展性阅读,提升文本学习的高度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精典之作,语言精炼简短,但内涵丰厚无限,学生学来往往意犹未尽,教师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后、课外拓展性阅读,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把文本知识进一步内化,理解更深刻,充分享受阅读文本的精神大餐,使文本主题与学生感悟同步升华。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作者在文中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与少年闰土的深厚而纯真的友情,最后与闰土伤心别离,教师可引导学生:“成年之后的作者再回故乡,再见儿时的伙伴,根据你的理解,会是怎样的呢?”学生依据自己的想象,说出各种各样的老朋友相见时热烈情景。教师再引导学生:“课下你们读一下鲁迅先生的《故乡》,看一看到底怎么样了”。学生带着无限的兴致读《故乡》,感到大出意外,引发深刻的思索:作者写了三个故乡:记忆的故乡——充满温馨与希望;现实中的故乡——到处冷漠与凋零;未来的故乡——满是迷惘与困惑。学生对伟大的思想家鲁迅有了更深刻直接的感受,产生了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刘国正先生在《语文教学与生活》中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通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生活息息相通。”语文教学要把课内外语文的学习相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天地,加强语文的综合实践和应用,体现语文的价值。拓展性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外阅读针对性、目的性不强的缺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的结合点,让课内、外阅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自主阅读实践中发展自己的个性,陶冶自己的情操,发展自己的语言,不断提高阅读和欣赏能力。

猜你喜欢

拓展性阅读教学体会阅读教学
关于职业教育的一点教学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改革体会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高职“生物药物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体会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