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不倒”和“张慢慢”
2016-05-30梁鹏华
梁鹏华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年,我被分到了一个偏远派出所,这个所民警平均年龄达到了50岁,最年轻的除了我,就是39岁的杨所长了。别看杨所长岁数小,但是在所长的位置上已经干了几个年头,在辖区是出了名的能人,就连当地公安系统也有“杨不倒”的雅号。“杨不倒”是说他工作卖力,为件案子可以三天三夜不合眼。
杨所长是个勤快人,每天五点准时起床锻炼,白天依然精神抖擞,做事雷厉风行,有着使不完的劲儿。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所里的其他“大爷”们,已经53岁的片警张叔就是其中的典型。说起张叔,曾经也是战绩辉煌,破过杀人案,立过功、负过伤,也是当地公安系统的名人,但不知道为什么,张叔始终还干着片警。张叔的“慢”所里人都知道,比如张叔年轻时因为“慢”,差一点没赶上入警考试;搞对象时因为赴约“慢”,女朋友一气之下回了老家;如今子女因为他的“慢”,想陪他吃点饭都要提前预约。
面对这样的警力配置,我从内心为杨所长着急,但是看他却始终信心满满。直到一次出警,让我改变了这个看法。
那年六月的一天,万里无云,几万人口的小镇,生活节奏是那样的舒缓、安然。突然,派出所接到指挥中心指令,说辖区有一名重伤害“网逃”人员使用一台不明号码座机与河北的家人进行了通话,要求立即布控、抓人。
线索只有一台不明号码座机和河北区号,调查难度大。杨所长将全所民警分为三组,换上便衣,重点检查有座机的公共电话亭、商店、饭店,杨所长、我和张叔分到了一组。
我们巡查的是当地一片小型商业区,商铺较多,我和杨所长精神紧张地快速行进,而“慢”张叔则不慌不忙地跟在后面。当我们已经走过大半个街道时,回头看突然发现张叔停在了一个不起眼的书报亭旁,漫不经心地翻起了杂志。我刚要喊他跟上,当即被杨所长制止。杨所长似乎读懂了张叔的眼神,拽着我向报亭的后门走去,节奏比张叔还要“慢”。
我们停在了报亭后门。里面一个阿姨正向对面的张叔兜售报纸刊物,她旁边有一部公用电话,一个20多岁的强壮青年坐在椅子上,旁边放着一个旅行包,最主要的是“脸生”。杨所长若无其事进入报亭,拿起公用电话,装着按了几下号码后,轻轻地按下了重播键,电话上显示出这名“网逃”家乡的区号。就是他,没错!不动声色的杨所长向着张叔使了个眼神后,张叔也“慢”悠悠地来到门前,会合后二人突然向猛虎一样冲向嫌疑人,嫌疑人没来得及做出任何反应就被按倒在地。原来犯罪嫌疑人本想着给家里打个电话就继续流浪天涯,怎么也没有想到警察来得这么快。
这次抓捕堪称完美,让我了解了杨所长的信心来源,那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默契;更知道了张叔的“慢”也不是容易练成的,更多的“慢”来自对工作的执着,也正是因为对工作的热爱而屡屡爽约自己的家人。
(作者系内蒙古阿尔山森林公安局苏河派出所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