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借贷理论的研究方法

2016-05-30郝强

中国经贸 2016年13期
关键词:社交网络

【摘 要】社交借贷来源于社交金融,社交金融是指基于社交网络和互联网的新形金融业态。它不同于传统的金融中介的传统金融,又不同于模糊金融中介的互联网金融,它是互联网和社交网络融合的产物。它使用线上金融的模式,又有线下社交关系的基础。所以,可以把它看成是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的过渡形态。

【关键词】社交网络;社交借贷;微型金融

一、社交借贷的发展背景

社交借贷的理念来源于2007年Leading cub在Facebook上的推出的“合作性P2P贷款服务”。与此同时,美国P2P巨头Prosper也推出了自己的Group群组借贷和朋友投标功能。这些都没能形成一个独立的概念,但是为后来的社交借贷的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2011年美国Sofia公司向斯坦福商学院MBA校友募集了200万美元资金,以6.24%的利率借给100名在校学生,由于利用了学校社交网络的优势,并严格规定特定社交范围的贷款对象,这次成功的小额借贷成为社交借贷的首次实践。紧随其后的是一个专注于小微企业的PC端融资的平台Able Leading,以及其他通过借款担保人与FICO分来评估借款利率的PC端贷款平台。

进入2015年,我国的互联网P2P平台也开始引入社交借贷的概念,借贷宝、支付宝借条、熟信、好有钱等社交借贷平台逐渐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与国外社交金融产品不同,中国的社交金融平台更加注重保护借款人和出借人的隐私,降低借款信息而导致的借款人面临的社交尴尬,增加了借款有效需求。2015年1月13日,我国首款社交借贷APP“熟信”问世,截至2015年11月,授信105,700笔,授信金额1,326,238,500元,利率13.64%平台,采用借款人和出借人双向匿名模式。不同于熟信的双向匿名模式,成立于2014年12月22日的借贷宝(只做熟人借贷)则首创熟人间单向匿名借贷模式(即借款人实名、出借人匿名)。2015年7月18日,支付宝推出支付宝借条,支持朋友之间一对一的借款。熟人贷是一款依托于微信推出的社交信贷产品,借款逾期可以通过自动发布朋友圈来进行监督。2015年9月上线的“好有钱”采用所谓F2F的运营模式,即Friend To Friend。“好有钱”作为信息中介平台,是借贷信息和后续服务(公证、催债、催收、证据留存、法律援助等)的提供商,帮助互为“好有钱”用户且为熟人或朋友的用户完成资金的借贷过程。

借贷宝成为用户使用量最多的P2P平台,然而这款只做社交借贷的APP因其采用的激进的朋友圈式网络营销而遭人诟病,并被举报为传销,涉及多项违规。但其引发的对社交借贷的思考才正式开始:社交借贷作为互联网金融和社会网络结合的新形式,社交借贷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有哪些研究曾经是涉及这些理论?

二、新经济社会学的解释

经济从人与人的交换开始,在交换发生的地点——市场,有一种基本的假定被忽略了,市场上充满了信息的交互,而信息交互又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为基础。不管是第一次交往还是有一定的社会关系,都可以说是联系的。在比较经典的理论界,经济学家从事纯“经济学”的研究,认为经济是与社会关系脱钩的,这只是自由竞争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双发不存在或者较少存在社会关系的表现。这个假定在互联网络和社交网络蓬勃发展改变世界的今天,已经存在根本性的偏误。不论是共享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交借贷,亦或长尾市场的发展,在以前交易成本较高阻碍社会网络构建的基础崩塌之后,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机会。

有学者说社会学或者人类学是经济学的剩余科学,也许有一定的道理,确实可以从中发现经济学理论模型假设放宽之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费孝通(1937)提出中国的社会网络结构存在这一种“差序格局”:人们以自己为中心,构建一个基于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圈型人际关系,“如同一枚石子投入水中形成的波纹”(1985《乡土中国》)。费孝通认为人们在社会网络中处于自己社交圈子的中心位置,以血缘和地缘的远近程度以圈内人和圈外人两种不同的心态处理人际关系。在面临利益分配问题时,由于受圈子严格限制,个体行为不是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得不倾向于圈子整体的利益最大化。差序格局体现了社会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家庭和家族垄断了个体成员几乎所有的稀缺资源,对如“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物质资料的财产,精神资源的名望与信誉”等一切社会资源进行配置。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模式,十分契合中国社会网络的特点。社会网络结构“差序格局”的理论确实对如今经济生活的有影响,但是社交基础上的借贷关系不是只用“差序格局”一词可以完全解释的。

根据格兰诺维特的“嵌入性”理论,经济关系嵌入在社会网络之中,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出现经济关系“脱嵌”的现象。这时候就需要通过社会学和人类学引入社会结构和社会网络的概念。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都是属于非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概念,从根据林南(Lin Nan)的观点,社会资本是指嵌入在网络之中的对未来的投资。另外,嵌入型和结构洞理论都能正确地反应人的社会关系在经济交换过程中对经济行为的影响途径。因为没有一个非常具体的概念,研究者对社会资本或者社会网络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对描述关系的数学基础的涉及还不够,对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只能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

三、社交借贷的提出

随着金融业向互联网金融的不断演进,社交金融可能会逐渐脱离社交网络,到时金融市场也许真的达到了无金融中介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在现实中,互联网金融仍旧出现很多问题,在一些被“金融排斥”和“信贷配给”的地区,社交金融会有用武之地。

社交金融是通过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交互产生现金跨时期的供求的行业。社交金融包含的范围很大,可以通过社交网络进行借贷,证券投资和金融产品的推荐与销售,也包括共享金融等,这是一个非常需要研究的领域。如同银行业务的基础是负债业务,其中最重要方面的是社交借贷。社交借贷不限于人与人个体之间的短期借款,也可以包括企业间的借款,企业间合作融资等。这方面在最近几年已经有文献在研究,所以本文并不会选取每个方面都加以论述。诸多文献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上都做的不错,但是都存在就事论事的弊端。没有社交网络这个重要概念提取出来,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总体性的概念。我试图从金融学、新经济社会学、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基础上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同时提出社交借贷的理论基础,以期对社交金融理论研究做出借鉴。

四、社交借贷的研究框架

社交借贷尽管是新出现,但是由于其存在社会网络和经济结构的关系,它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历史上出现。其中就包括3个方面的研究:社会资本对经济行为的影响(特别是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社会资本或社会网络对P2P群组或朋友借贷的影响,以及微型金融理论中的团体贷款。

社会资本对经济行为的研究。林南认为社会资本是嵌入在社会网络关系中的可以带来回报的资源投资。这点在对社交借贷的模型中作为借贷双发的跨期转为单期模型中被使用,但是人存在假定“情感等价交换”的心理契约基础上,但是这个心理契约明显是存在问题的。

社会网络与P2P群组贷款理论。偏于实证研究了在P2P平台上,群组贷款中社会网络因素的影响,提出朋友或群组贷款的优越性,以及影响偿贷率的因素。并对社会网络的价值以及假设进行了描述。

微型金融理论研究。张伟(2008)年突破了信息完全和契约执行完全的假设,建立了一个包括连带责任、停贷威胁、横向监督和横向监督成本、侧契约执行(社会制裁)在内的较为现实的理论框架,分析团体贷款中借款人工作努力水平、横向监督水平、利率水平和偿贷率的决定。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三联书店.1985

[2] 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

[4] 冯必扬.人情社会与契约社会[J].社会科学.2011.9

[5] 零壹研究院.社交借贷行业研究报告[R].2015.9

[6] 曹旭斌.P2P在线借贷平台社会资本测量及作用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4

[7] 冯必扬.人情社会与契约社会[J].社会科学.2011.9

作者简介:

郝强,(1990—),男,汉族,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15级金融学研究生,兰州大学经济学学士学历,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社交网络
口碑信息传播对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启示
社交网络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应用
社交网络推荐系统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基于五要素理论的视频自媒体盈利模式
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社交网络中的隐私关注及隐私保护研究综述
社交网络自拍文化的心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