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其课程结构探讨

2016-05-30戴国良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13期
关键词:电子商务教学改革互联网

摘要:为适应“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和企业战略对人才结构的需求,根据互联网产品开发与运营过程将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方向划分为互联网产品管理、互联网产品交互设计、互联网产品技术开发、运营和职能管理等几个方向,高校可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以上一个方向或两个以上方向的组合,同时改革知识结构及其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工作过程和知识应用情境设计课程结构。

关键词:电子商务;互联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3.076

0 引言

随着国家层面“互联网+”战略的提出和推进,互联网对企业、社会的影响进入到新的阶段。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互联网+”带动了互联网/电子商务的人力资源需求,34.0%的企业在设置了互联网直接相关的专职岗位,24.4%的企业设置了互联网专职团队。社会对互联网/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很大且很迫切,但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本科毕业生却出现就业难现象,电子商务专业为教育部公布的近几年全国就业率较低专业。社会对互联网/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很大,而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率低,因此其主要问题不是人才培养的数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互联网+”较低层次的应用是作为企业营销渠道,深层次应用则是作为企业战略,本文从“互联网+”企业战略角度探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其课程结构。

1 “互联网+”企业战略环境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目前高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培养目标定位问题。高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定位于技术与职能管理之间,即所谓的偏“技术”还是偏“管理”。“互联网+传统产业”其人才需求结构可以分为互联网产品类、设计类、开发类、运营类和职能管理类,对拉钩网等互联网招聘网站的职位需求、职位工资、供求比、招聘周期等统计调查显示,目前最紧缺的是产品类、设计类和运营类人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失衡在劳动力市场表现为结构性失业。(2)知识的教学组织问题。在知识的组织上主要以学科维度进行组织,而不是根据工作过程、知识的具体应用情境维度进行组织。电子商务涉及的学科知识按教育部学科分类有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目前的培养方案课程结构都是按学科进行组织,学科课程结构见表1。知识按学科组织有利于培养掌握系统知识的学术科研人才,但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需要根据知识的行业应用、企业应用和岗位应用对学科知识进行二次组织加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这个过程短则需要2-3年,长则需要3-5年,这加大了学生学习成本和企业培训成本。(3)知识与技能协调问题。中国文化有重道轻术的传统,认为知识高于技能,因此教学中存在强调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而缺乏足够知识具体应用的技能训练,学生给用人单位的感受是眼高手低、不接地气。

2 适应“互联网+”企业战略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改革

“互联网+传统产业”具体需要怎样的人才目前没有定论,但有一点得到广泛认同,适应“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人才必须既有互联网/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又有传统产业知识,是集信息技术、产业知识和经营管理等多种知识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改革的切入点可以从知识结构及其教学组织入手,进而解决目标定位问题和知识与技能的协调问题。

(1)对“互联网+”企业战略的认识。从经济学角度,“互联网+”是在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难以大幅提高效率的现实情况下,充分发挥信息要素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强调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并促进实体经济的结构转型,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工具的经济新形态、新结构。从宏观经济角度,互联网是基础设施和工具,对“互联网+”简单的理解就是“互联网+传统产业”,例如,“互联网+零售”产生了网络零售,“互联网+媒体”产生了新媒体,“互联网+金融”产生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社交”产生了网络社会,“互联网+”是产业结构转型的助力工具;从微观经济角度,互联网是企业的渠道或战略,是企业降低成本、拓展市场、提升竞争力的有力工具。

(2)“互联网+”企业战略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结构。“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其主要作用是实现市场参与者随时随地地无缝连接,连接任务目前主要由通信运营商(移动、电信)和业务运营商(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承担。“互联网+”对传统企业而言主要作为战略和战术工具,在战略层面引入“产品开发快速迭代、黏住用户、参与、互动、口碑”等互联网精神,在战术层面则需要开发互联网产品与企业业务深度融合,因此互联网产品的开发与运营是互联网在企业应用的关键。

通过对拉勾网招聘网站、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和传统企业调查表明,“互联网+”人才需求结构一般是按互联网产品开发与运营过程划分的(见图1),具体分为互联网产品管理、互联网产品设计、互联网产品技术开发、互联网产运营和职能管理。可以根据互联网产品开发与运营过程的角色/岗位、岗位要求来设计新的知识结构和课程结构。

(3)按互联网产品开发与运营过程定位培养目标和设计课程结构。

①互联网产品开发与运营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互联网产品管理,对应的岗位、岗位要求和新课程结构设置见表2。互联网产品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横跨多个学科专业的复合型,目前没有相应的高校专业与之完全对应。电子商务专业如果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互联网产品管理,有希望办出特色。互联网产品管理相关知识设计和运营角色也需要,因此建议开设为专业模块课或专业必修课。

②互联网产品开发与运营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是互联网产品设计,对应的岗位、岗位要求和课程结构设置见表3。

互联网产品设计类人才需求量很大,但由于设计类人才市场存量很大,不少传统设计类人才转向互联网行业,目前用户界面设计人才供需总体均衡,但用户交互设计人才短缺。建议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交互设计方向,这是由于互联网产品多是面向消费者用户的,这与面向企业内部用户的企业应用软件截然不同,消费者对互联网产品的需求千差万别,消费者使用要求很高但忠诚度很低,且互联网产品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转移成本几乎为零,所以交互设计对互联网产品运营成败具有重要影响。互联网产品设计知识对互联网产品管理、运营等角色也是必要的,建议相关课程开设为专业模块课或选修课。

③互联网产品开发与运营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是互联网产品技术开发,对应的岗位、岗位要求和课程结构设置见表4。互联网产品技术开发类人才需求量也很大,但由于传统软件开发类人才向互联网行业转型几乎没有障碍,且计算机类专业人才总体过剩,因此不建议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此。互联网产品管理和运营等角色均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开发知识,建议相关课程开设为模块课或专业选修课。

④互联网产品开发与运营过程的第四个环节是互联网产品运营,对应的岗位、岗位要求和课程设置见表5。

互联网运营类人才的需求也很大,互联网运营类人才的知识结构也是跨学科专业的复合型,目前没有相应的高校专业对应,培养目标定位于互联网产品运营同样有希望办出特色。互联网产品运营知识对互联网产品管理也是必要的,建议相关课程开设为模块课或选修课。

⑤职能管理对互联网产品开发和运营起辅助、支持作用,对应的岗位和课程设置见表6。职能管理类人才有较多的存量,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可以培养足够的增量,供给充足,不建议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定位于方向,但互联网产品管理和运营需要掌握一定的职能管理知识,建议相关课程开设为任意选修课。

从知识专业化程度来看,互联网产品管理和运营的知识综合型的,互联网产品设计、技术开发、职能管理是专业型的,因此互联网产品管理和互联网产品运营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难度要高于互联网产品设计、互联网产品技术开发和职能管理三个方向。

3 结束语

为适应“互联网+”企业战略对互联网/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本文根据互联网产品开发与运营过程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分为互联网产品管理、互联网产品交互设计、互联网产品技术开发、互联网产品运营和职能管理等方向,高校可以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区域产业发展分布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其中一个方向或两个以上方向的组合,并采用相应的课程结构。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结构的剧烈调整与技术变革与会带来人才需求结构的复杂性与快速变化,产学研协同是适应这种复杂、变化的有效方法,本文给出了不同方向的校企合作类型与形式。

参考文献

[1]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1601/P0201601224691 300598 46.pdf,2016122.

[2]中国教育报.教育部公布就业率较低本科专业名单[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47/201410 /175978.html,20141015.

[3]戴国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网络社交电子商务消费行为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05),6870.

[4]曹细玉,陈本松等.独立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探讨——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例[J].电子商务,2015,(03),6061.

[5]崔敬东,徐雷.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影响和制约因素及其化解途径[J].电子商务,2016,(02),7980.

猜你喜欢

电子商务教学改革互联网
《电子商务法》如何助力直销
电子商务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关于加快制定电子商务法的议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