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学生考试作弊反思高校教育

2016-05-30唐清亮付秋萍石铁玉

科教导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考试作弊高校教育人才

唐清亮 付秋萍 石铁玉

摘 要 当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严重,这极大影响了高校的形象和培育人才的质量,也使我们对高校教育产生了更多的思考。高校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骨干人才的重要责任,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为大学生的成才提供必要的氛围,适当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稳定的人格,成为一个真正的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大学生 考试作弊 高校教育 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5.016

Abstract Undergraduates' cheating phenomenon is quite serious at present, which greatly affects the image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quality of talents, and we have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college education. College, under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training the key talents of society, should create a suitable environment for education according to undergraduates' characteristic, properly guide them to form correct values and healthy and stable personality, and make them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with truly high quality talent.

Key words undergraduates; cheating; college education; talents

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一种主要手段。它对于学校了解教师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状况以及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等具有重要意义。①但是随着最近几年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日益凸显,考试这一主要考核手段,已逐渐失去了它的意义,并引起了教育者对大学考试作弊行为的重视。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把自然人变成社会的人,而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骨干人才。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所以真正反映一个学校水平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②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是具备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大学生被家长、企业和社会寄予厚望。但是,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日渐普遍,让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大打折扣,不少学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高校诚信教育的缺失所导致,③④⑤而笔者认为这既与大学生本身的特点有关,也和高校教育的特点密不可分。

1 大学生的特点

1.1 可塑性很强

青年大学生,刚由中学进入大学,思想还没完全定型,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可塑性很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也容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大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宿舍成员之间,朝夕相处,潜移默化的作用明显。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宿舍学习很用功,成绩普遍都很好,有的宿舍课余时间喜欢集体打游戏,有的宿舍都各自忙于做兼职,等等。各种现象多数以宿舍为单位,集体出现,不同宿舍之间差别明显,同宿舍内部差异不明显。

初入大学,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在考试过程中,如果有人作弊,其他同学就容易出现这种盲从心理,认为别人作弊,我也可以作弊。而且在以成绩作为评判标准的高校教育体系中,成绩的高低关乎奖学金和各种荣誉,人都具有趋利的心理,在此种功利的诱导下,学生更容易失去自我,铤而走险去作弊。

1.2 自律性差

中学和大学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就是,中学期间家长、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对学生管得很紧,这就导致他们一直处在高压和严监管的状态,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自律性差。学生基本上完全按照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到了大学期间,这些压力突然都不存在了,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也突然消失了。上课想去就去,去了想听就听,不听就倒头睡觉或者玩手机、神游等等,这种现象在大学课堂上非常普遍,尤其是课程人数多达上百人时,任课老师根本监管不到每个人。所以大学旷课的人不在少数。不少学生知道这种学习状态不好,但是就是管不住自己,往往下了决心,下学期一定好好学习,但是下学期仍然是这种状态,不见有大的改观。平时不认真学习,期末考试来临,报佛脚也及格不了,最终铤而走险选择以作弊的方式,投机取巧过关。

1.3 目标不明确

不少大学生对以后的目标不明确,很迷惘,不知道以后要干什么,对将来也没有任何打算。一部分学生对专业将来从事的工作领域不清楚,也没有兴趣去了解,认为毕业时有什么样的工作就找什么样的工作。一部分学生是按照家长意愿选的专业,自己本身对该专业并无兴趣,将来也是按照家长的预期发展。还有一部分学生期望毕业后,通过亲戚朋友找工作,因此也不把学习放在心上。因此,多数学生对大学没有规划,学习没有动力,存在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这就导致,学生上课不想学习,身在曹营心在汉,而课余时间又基本上荒废了,没有合理利用。

从以上对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所具备的这些特征,固然是导致考试作弊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根本原因。从百度学术上分别检索“中学生作弊”和“大学生作弊”,可以发现前者为350条检索结果,或者为1990条,后者为前者的5倍多。从与学生的谈话中也可以发现,在中学期间作弊是比较少见的。那么同样的一群人,为什么到大学期间更倾向于作弊呢?笔者认为,这跟高校教育本身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2 高校教育的特点

2.1 奖惩制度不合理

纵观各大高校的规章制度,基本上是关于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若违返,就有相应的处罚措施,从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分为不同的处罚等级。但是,正面的,应该被鼓励的行为却没有任何条例。这种制度在导向学生的行为上是不利的。

此外,学生在获得奖学金、评优、推免资格等过程中,参考的标准却几乎只有成绩,这无形中给了学生压力。事实上,成绩的高低只是表明了自己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在这种制度下,成绩被过高标榜了。这也就无怪乎大家为了取得好成绩,不择手段去作弊。以至于有些学生认为,我成绩好,就应该得到奖励,而诚实、守信、公正、助人为乐等这些优秀的品质却不被重视,有时还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被认为太傻。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学生成绩好,品行不好,但是仍然可获得各种荣誉的原因。试问,这种只有成绩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吗?这种人才,如何去适应社会?

2.2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大学生活,更像一个小的社会。在这里,除了课程表上满满的课程,还有学生会各个部门举办的活动,有不同兴趣爱好的社团活动,有挣点外快的各种兼职等等。这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不能心无旁骛的专心于学业。这种与中学时代的差异,带给初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新奇与迷茫。

多数学生从一个只关注学习的中学时代,突然进入如此丰富多彩的大学,他们心理上没有任何准备,也没有任何人在初入大学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却需要自己在短时间内学会在学习和课余生活中迅速完成切换,学生有点迷茫,不知道如何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于是乎,学生们在课程和其他活动中来回奔波,忙忙碌碌,期望寻找平衡。最终,当大量课程的期末考试来临时,他们才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上不尽如人意,需要采取非常手段才能过关。

2.3 教学和考核方式单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那种认为只有通过老师“教”学生才能“学”,并期望在短短四年时间内,把某一专业的全部知识灌输完毕的旧的教育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⑥网络技术的发达和普及,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方式增加,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但是无论是“教”,还是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这些知识都是外在的,只有通过个人努力,这些知识才能变成学生内在的价值,成为创造的源泉,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学相长”。

目前各大高校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授课方式枯燥,授课内容陈旧,与社会脱节,与学生难以产生共鸣,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了情感和实践教育,学生参与少,只是被动接受,挫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⑦目前高校考核评定的方式,主要是期末的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多是记忆性知识点,还是中学时代的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并不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种考核一是容易诱发学生的作弊动机,⑧二是使学生不得不花大量时间用于记忆,并且这些知识只是学生为应付考试而临时记忆的,并未转化为内在的知识,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结语

大学作为连接学生时代和社会的桥梁,在人才的培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与教育,使大学生成长为一个完整的、成熟的、高素质的、能够独立自主地从事活动的主体。大学作弊之风盛行,所反映的不仅仅是诚信教育的缺失,而是现行环境下,高校教育与人才培养的不一致。高校的职责不仅要培养具备过硬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关注大学生身心的成长,并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培养具备创新能力、高素质、高品质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杜绝作弊绝不是高校的终极目标,也不仅仅是通过诚信教育就能纠正的行为。高校应该:(1)努力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奖励应被倡导的行为,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并且不以成绩作为唯一衡量标准;(2)革新教学和考核方式,使之能够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3)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和价值取向。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为大学生的成才提供必要的氛围,适当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定位,形成健康稳定的人格,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

注释

① 陈利华.高校考试作弊与诚信教育[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04.24(12):57-60.

②⑥母国光.我对大学教育的理解[J].高等教育研究,2000(4):7-12.

③ 刘晶,张翃滔.从考试作弊谈大学生诚信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6(S4):229-230.

④ 刘亮军.大学生考试作弊反思与诚信教育管理[J].考试:教研版,2013(1):13,15.

⑤ 王成,翟东波.以大学生考试作弊为切入点浅谈大学生诚信教育[J].青年时代,2015(11):154-154.

⑦ 朱艳.从考试作弊现象谈大学生诚信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7):22-23.

⑧ 教学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试作弊成因探析——以北京某高校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3.7(4):72-77.

猜你喜欢

考试作弊高校教育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中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分析及其管理对策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职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的探讨与应对策略
大学生考试作弊动机分析及对策
动机和态度对学生考试作弊的影响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