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旅寿宁的前世今生

2016-05-30

福建人 2016年12期
关键词:寿宁禅寺野兽

1958年,福建省文物普查组在武曲乡进行野外考察。他们背着工具,东挖西掘。突然,他们的手停住了,在长时间的静默中,万余年的时光悄悄回归。人们这时候才知道,这个地方万余年之前就有人类的足迹。

武曲镇,这个“红色少年”张高谦的故乡,其实一点都不繁华。海拔最低不足60米,最高却达1100多米,谷深山高让这里的人望山兴叹。为了生计,壮汉挑着担,走在瞧不见尽头的蜿蜒山路上。“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挑,半世光阴在路忙。”直到上世纪90年代前,白岩等村的村民生活仍十分艰苦。

现代尚且如此,那么万年之前呢?

他睁开眼睛,举目四望,除却高山,便是数不尽的树木。他捡树木生火,取了溪中的水饮用。不小心在森林里遇见野兽,他惊慌失措奔跑却摔倒在地,眼见野兽的嘴巴里流出口水,离自己越来越近。求生的本能让他抓起身旁的石头,用尽全身力气扔向野兽。只听见哀嚎一声,石头在野兽的头上砸出一个大窟窿。来不及仔细思考,他抄起手边能拿到的东西,爬了起来,对它怒目而视。野兽在凌人的气势中,调头逃跑。

他怔怔地盯着手里的石头,这才明白,有了石头,他的力量会更强,可以不再惧怕深山里的野兽,可以走到更远的地方为女人孩子寻觅食物。他没有时间思考他们究竟从哪里来,摆在他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活下去。

人类的智慧散发出最大的光芒。为了食物,为了抵御野兽,石器产生了。磨制石器、陶器也随后出现在人类文明中。

我站在遗址前,看着远古人类生活的最原始面貌。遗址昭示沧桑,让人窥视到人类步履的蹒跚。这里没有高床软椅,没有琼浆玉露,更没有金樽玉盘,有的是看起来粗糙不堪的硬陶,像涂鸦似的彩陶,奇形怪状的工具。可是正是这些看起来极简的东西,才是最淳朴的艺术。出土的这些东西,还历史以真相,还生命以过程。

时间的力量,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年轮,在车道间碾碎凹凸。这里曾经是人类居住的地方,如今成为遗址,宣告着人类的昨日,没有昨日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在这样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感笼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这是文化的悠久魅力,要摆脱也摆脱不了。

寿宁县城西郊有一座巍峨山峰,是鳌阳镇最高峰,叫做西山。从西山的山巅鸟瞰鳌城,只见一条山脉像藤蔓一样由西向南蜿蜒而去,其中一支犹如瓜蒂一样垂向鳌城,结出一个硕大无朋的匏瓜垂挂在鳌城中心,将鳌城一分为二,东边是旧城区,西边则是茗溪新区。三峰寺就坐落在大匏瓜的中心。

1000多年前,一个和尚来到这里。他叫东政,戒行清虚,执心恬静,手持一支锡杖,云游四野。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的。也许是见这风景绝佳,这个和尚来到这里,停下了他的步伐。历史滚滚,只有在零星的纸片之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僧东政建东和禅寺。

寿宁居深山,建寺着实不易。花了近30年,大雄宝殿才竣工。又过了两年,佛像才塑成。现在已经无法得知,东政是如何筹的款,如何为建寺奔走。

漫步寺中,我忍不住猜起千年之前那个和尚的心思。

他穿着僧衣、草鞋,行在崎岖的山间。可他心绪平静,累了便随意找一块平坦的石头,盘膝闭目。

万籁俱寂,清风徐徐,他悟出了他的佛。

历史关注的向来是英雄豪杰,当东和禅寺建起来,它偶尔垂眼,看看这座凝聚东政毕生心血的寺庙。至于一个和尚的生死,历史不屑一顾。就像东政来时那样安静,他悄悄离开了人世。

又过了几十年,大唐王朝灰飞烟灭,这块土地属于后梁。东和禅寺重修,朝廷敕名为“三峰大梵宝林禅寺”。至此,东政留下的最后一点痕迹,全被抹去。

历史是最有趣的。“三峰大梵宝林禅寺”这个名字,就像后梁一样短暂而不得人心。百姓嫌弃难记难写,只将这座寺唤为“宝林寺”。又过了几十年,天下又换了主人,“三峰大梵宝林禅寺”被北宋朝廷更名为“三峰寺”。

如今的三峰寺,经过几次重修、几次扩建,与千年之前已经大不同。

进入三峰寺,要经过山门牌坊。穿过牌坊,由西向东走过百米金街,再折转90°由南向北走进有12根朱漆大柱的山门亭,这才可以看见寺院大门。

寺庙之中,也不再是孤零零的一座大雄宝殿,有门楼、有石拱橋、放生池、万寿宫、药师殿、钟鼓楼、天王殿,规模大了许多。我站在前人站过的那些方位,用与先辈一样的黑眼珠打量着,静听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莫名就觉得心安。

正午的阳光照耀下,这座被竹林环绕的寺,被历史遗忘的寺,在金光闪闪之中,宁静,祥和。它就这样不言不语地,与清风绿竹相伴,度过了千年时光。

江山换代,始终不变的是文人。他们追求兼济天下,却也寄情山水。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然能镌刻山河。文字的魔力也许就在此,能把偌大世界的一个角落,变成人们心中的故乡,变成世世代代的心灵之所。

我不是文人,但也对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念念不忘。来到寿宁,听说这里有个古镇,唤曰“西浦”,是状元缪蟾的故乡,便忍不住前往。

我慢慢地走近它,拨开重重历史烟云,拼凑其旧时的容貌。

宋绍定二年,从临安皇城里传来一道旨意,赐缪蟾特奏名第一。西浦村只是这崇山峻岭之中的一处小村庄,河岸边“浣衣女子语如弦”,山道上“牧童短苗韵盈冈”,柳枝梢黄莺百啭,成群的雀鸟噪鸣。村中最大的事情莫过于东边汉娶了西边妇,谁家的猪又多生了几只崽,何曾见过来自皇城中的人。

西浦的人还没从这份荣耀之中醒过神来,又接到一个消息。理宗皇帝为皇姑临安公主择婿,选定缪蟾,并将缪蟾特奏名第一正名为“状元”。

皇家公主竟然成为西浦村的媳妇了,小村庄弥漫在一片喜庆之中。村民们将山前的水潭更名为“蟾潭”,把这份荣耀镌刻在西浦的山水里。

蟾潭水深面阔,水流漫漫,碧波荡漾,阳光照射下,水光潋滟,倒映出两岸空蒙山色,春江水暖之时,白鹅戏波,点点如雪,沿河两岸垂柳葳蕤,绿意袭人。

西浦之美,美在“三步一柳,十步一桥”。当地有民谣“西浦风光瞧一瞧,三排碇步十座桥”,桥是西浦一大景观,走过一座桥就像品读一首诗。徜徉河畔,在匝地的柳荫中,不时有各式各样的桥梁如虹,横跨两岸。在人口聚居处,不到2000米长的河段上,各式各样的桥有13座之多,平均每七八十米一座。

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有一座美丽的“汴水虹桥”。据桥梁专家考证,廊桥是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一带的虹桥的延续和发展,建桥技术并未失传,全世界现存廊桥不到200座,西浦就有好几座。

缪蟾曾写道:“半恋家山半恋床,起来颠倒着衣裳;钟声远和鸡声杂,灯影斜侵剑影光;路崎岖兮凭竹杖,月朦胧处认梅香;功名苦我双关足,踏破前桥几板霜。”当时缪蟾还居住在犀溪村下东皋老屋,并未迁往宅底,家门口的桥成为日后他回忆故乡最浓的一笔。

烟雨渺渺,蒙蒙的水雾中,青山环绕着宁静的村,村依偎着碧绿的水,日暮时分,缕缕炊烟袅袅升空,散入山间。

千百年来,人世间的凡尘烟硝不曾改变这座村庄的容貌,它始终以淳朴的方式演绎着自己的传奇,以水乡独有的清新脱俗之美步入人们的视野,在喧嚣的都市之外,为行在旅途的人寻得一片可以归属的心灵净土。

寿宁的古道,遍布于山中、水旁、村边,纵横交错,密密麻麻,有如硕大的脉络,铺在寿宁1424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文明从这里走进的大山的每个角落,寿宁人也通过这些古道走出大山,融入世界。

后记

文明和历史总是不经意的散落在这里的千山万壑中,目前已发现寿宁有古遗址16处,古建筑12处,石刻碑记9处,革命遗址7处,革命文物12样,历史文物18种。数字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可以证明,这里曾经发生的……

卓家大宅,也叫“武翼第”,地处清源乡清源村,为清钦赏参将卓麟英所建,总面积约 4亩,建筑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

卓家大宅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工程历时40多年,至今尚未完善,故整座房屋模仿城墙、城门楼建筑,土匪来袭时便于防御和避难。围墙高10余米,墙面宽2.6米,宽可跑马。至今墙体没有出现一丝的裂痕。

卓家大宅院里房间多得惊人,曾有人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还算不清有几个房间,就连长期住在该屋的房主卓俊标也搞不清究竟有多少间。

猜你喜欢

寿宁禅寺野兽
隐藏的野兽
雨中游禅寺
德云禅寺(楷书112cm×36cm)
高傲野兽
最聪明的野兽
寿宁获评“中国木拱廊桥文化之乡”
东魏凝禅寺三级浮图碑
华丽天成的寿宁石雕艺术
行走寿宁
聚焦寿宁 打造生态新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