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梦龙:比寿宁人更寿宁人

2016-05-30

福建人 2016年12期
关键词:寿宁冯梦龙知县

冯梦龙并非寿宁人,但他与寿宁的关系却非同寻常。他不仅出任过寿宁父母官,还为寿宁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说,寿宁是冯梦龙当官为民的“用武之地”,而冯梦龙则是寿宁这个山区小县的最佳“名片”。

冯梦龙,苏州人,明朝著名文学家、戏曲家;其代表作品《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任寿宁知县5年,后在闽浙一带追随南明政权抗清,据传于清顺治三年,卒于寿宁平溪。

明崇祯七年六月,61岁的冯梦龙升任福建寿宁知县。他一路奔波,八月十日方才到达寿宁。呈现在他眼前的,却是这样一副景象——

这时候的寿宁,岭峻溪深,山高水冷,城关城墙崩塌,“四门”荡然无存,残破不堪;民智闭未开,溺女婴,信巫不信医;学校虽然设立,读书人却不多,自设县以来,科第几乎空白,典籍寥寥,连书商都很少来;加上荒旱连年,甚至有百姓因交不起赋税,举家逃亡。

那时,寿宁人还不知道,他们迎来的是福建地方史上首位文学家县官,他们也不知道,寿宁即将被深深烙上冯梦龙的印记。

除虎患

冯梦龙刚迈进县衙,茶水还没有喝上一口,就有里正匆匆来报:“最近老虎为患,昨天西门外又咬伤多人,现伤亡累计已达100多人,请求知县大人速速派人捕虎除害。”衙役们也七嘴八舌地报告,由于城门久废,老虎经常夜晚进城咬死猪犬,全城人心惶惶。

第二天,冯梦龙即前往蟾溪桥头踏勘城墙修复工程。下午4时,只见黄云朵朵,自西而东,良久忽成五色,最后变为满天绚烂的红霞。虽说人生已逾花甲,但冯梦龙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美丽的景象。这是一个好兆头啊!冯梦龙喜而赋诗:“出岫看徐升,纷纶散郁蒸。莲花金朵朵,龙甲锦层层。似浪千重拥,成文五色凝。不须占太史,瑞气识年登。”

随后,他四处寻访捕虎高人。听说平溪有位姓周的木匠,善于制作誘捕老虎的木制陷阱,冯梦龙顶着炎炎烈日,下九岭,走芹洋,过尤溪,来到平溪村,实地考察捕虎陷阱。

只见这个陷阱,就好像是一个隔成三间的小屋,内外都用坚固的木条打造成羊栏一样,在其中设置机关,然后左右两间各放一只羊引诱老虎,当老虎入屋后触及机关,闸门就会落下将老虎困住。

冯梦龙觉得这个陷阱设计得十分合理,可是县财政缺钱,根本拿不出钱来打造。除虎之事不能耽搁,冯梦龙二话不说,自己出资打造了数具陷阱,安置在老虎常去处,并安排村民守视,规定捕获一只老虎奖赏三金。半年时间,村民就在山后、溪头及平溪捉到3只老虎。

同时,冯梦龙多方筹资,对明嘉靖、万历以来被倭寇毁坏的城墙、城门、谯楼等予以重建,并置大鼓一面,安排专人负责夜间打更巡察。危害一方的虎患就这样被消除了。

转眼到了年终,短短不到5个月时间,冯梦龙修县衙,修仓库,储粮谷,修复东坝,修监狱,标铺立坊,复关隘。看着寿宁的面貌有了一些改善,他心里深感欣慰。

智断凶案

一天午后,冯梦龙正在衙中整理《游闽吟稿》书稿,只见衙役急慌慌地闯进后衙报告,青竹岭村人姜廷盛到衙门来告状。

冯梦龙放下书稿来到大堂。只见姜廷盛满脸忿怒,说他和弟弟到三望洋村收粮,刘世童不仅抢走他的粮食,还砍伤其弟。

冯梦龙忙升堂问案,勘验刀伤,只见刀口伤的不轻。询问与姜廷盛一起来的证人,证人也言之凿凿,说是刘世童抢粮伤人。冯梦龙命令衙役速将刘世童带来问审。一会儿工夫,刘世童来到衙门,可他却说是姜廷盛将自家弟弟砍伤,然后以此诬赖他。

光天化日之下,哥哥怎么会无缘无故砍伤弟弟,以诬赖他人呢?刘世童所说不合常理。但是观察姜廷盛、刘世童二人,只见姜廷盛蓬头垢面,满脸凶光;而刘世童衣履如常,应对从容,完全不像伤人之徒。到底真相如何?冯梦龙一时无法决断,只得先令衙役将姜廷盛、刘世童二人分别看管起来。

第二天,冯梦龙坐上小轿出门,说是去拜客,实际上却是前往三望洋村查案。到了三望洋,问遍村中男女老幼,大家都说是姜廷盛自己砍伤弟弟。冯梦龙还打听到一条线索:姜廷盛的亲姨吴氏,因为所居不远,当时曾在现场劝解。冯梦龙将其召来询问,吴氏则说姜廷盛是误伤弟弟。而现场目击者、当时跑去报知吴氏的学童姜正传,则与村人所说相同——是姜廷盛自己砍伤弟弟。

姜廷盛为什么要砍伤弟弟呢?冯梦龙进一步追査。

原来,姜廷盛与刘世童曾有过节,前些日子姜廷盛又以里役之事苛责刘世童,被刘世童告到县里,他就怀恨在心。他弟弟是个瘸手的残疾人,姜廷盛觉得弟弟只会吃不会干活,增加了他的负担。因此,他带着弟弟去和刘世童寻衅斗殴,想让刘世童在混战中打死弟弟。没料到,刘世童对他的无理蛮橫处处避让,使他预定计划无法实施。恼羞成怒的姜廷盛失去理智,见肉案上有一把屠刀,拿起来便向弟弟掷去。弟弟被刺中额头,顿时血流满面。然后姜廷盛反诬刘世童砍伤了他的弟弟。

经过调查,案情终于大白。冯梦龙当堂重打姜廷盛三十大棍,并责令他将弟弟领回治疗。如果其弟不死,可以考虑宽大处理,否则杀人偿命!姜廷盛为求活命,唯唯诺诺地将弟弟领回家中细心调护医治。

现在我们无法回溯到百年前的寿宁,但从《寿宁县志》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在那5年任期里,冯梦龙励精图治做实事,除暴安良戒陋俗。他胸怀大志来到寿宁,也确实在寿宁实现了他的理想和抱负。

福建当时57位县令,没一个在文学上比冯梦龙更有造诣;而冯梦龙不仅崇尚文教,为政也颇勤勉,政平讼理,政绩在全省57个县令中,名列前茅。

用文学家徐火勃的话来说,寿宁虽然是新设立的县份,文献不多,但借冯梦龙的如椽之笔一一题咏,则寿宁的山更高了,水更深了。寿宁不能为冯梦龙增加知名度,可寿宁却因为有了他,大大提高了知名度。

冯梦龙当了5年寿宁知县。5年时光,在漫长的历史中,或许只是一瞬,但因为这是属于冯梦龙的5年,短暂即永恒。他的名字早已与寿宁融为一体,在寿宁形成了独特的“梦龙文化”。

这本奇特的著作,冠以“志”名,又以第一个人称“余”出现,并不断发表言论。按志书的体例,这两点都不符合规矩。然而正是它的“违规”,成就了其不同凡响的价值。

志中材料,除引用官方文书及参考旧志外,大部分是冯梦龙亲身经历或亲自调查研究得到的,所作评述论断,完全代表他的个人观点。因此,《寿宁待志》是一家之言,是冯梦龙5年寿宁生活的实录,而不是出于“智囊团”之手的官样文章。

冯梦龙发现寿宁非常重男轻女,民间遗弃女婴、溺死初生女婴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了彻底禁止这一陋习,他动笔写下《禁溺女告示》,并命书吏抄写了几十份,盖上大红公章,派衙役们到全县各村去张贴宣传,并要求全县严格执行《告示》规定。这是最早反对重男轻女的福建地方文告。此后,寿宁溺女之风渐息,拯救了无数女婴的生命。

告示全文:“寿宁县正堂冯,为严禁淹女以惩薄俗事:访得寿民生女多不肯留养,即时淹死,或抛弃路途,不知是何缘故?是何心肠?一般十月怀胎,吃尽辛苦,不论男女,总是骨血,何忍淹弃?为父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妻从何而来?为母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身从何而活?况且生男未必孝顺,生女未必忤逆。若是有家的,收养此女,到八九岁过继人家,也值银数两,不曾负你怀抱之恩。如今好善的百姓,畜生还怕杀害,况且活活一条性命?置之死地,你心何安?今后,各乡、各堡但有生女不肯留养,欲行淹死或抛弃者,许两邻举首,本县拿男子重责三十,枷号一月,首人赏银五钱。如容隐不报,他人举发,两邻同罪。或有它故必不能留,该图呈明,许托别家有奶者抱养,其抱养之家,本县量给赏之钱,以旌其善,仍给照。养大之后,不许本生父母来认。每月朔望,乡头结状并入‘本乡并无淹女等语,事关风俗,毋视泛常,须至示者”。

时至今日,一部《寿宁待志》,一道《禁溺女告示》,仍影响着寿宁人。“升平桥”下,冯梦龙当年为了预防蟾溪水患而修的东坝,至今还在发挥作用。在寿宁著名的风景区南山顶上,立有冯梦龙的塑像。寿宁人的吃穿住行都深深地烙上了“梦龙文化”的印记,喝的有梦龙春酒,住的有梦龙宾馆,玩的有梦龙公园、梦龙湖。寿宁人提起冯梦龙,也总是自豪地说:“我们寿宁的冯梦龙。”

过去常见“冯梦龙在寿宁为官4年”的说法,而资料中也有“为官5年”之说,冯梦龙究竟在寿宁为官几年?

为了还原历史本来面貌,宁德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寿宁方志委原主任黄立云多方奔走,实地考证,纠正了“冯梦龙在寿宁为官4年”的说法:“明崇祯七年(1634年)六月,冯梦龙由丹徒训导升任寿宁知县;八月十一日,冯梦龙抵达寿宁履新;崇祯十一年(1638年),冯梦龙任满归里,一共在寿宁当了5年知县。如果要说4年,也应该说是4周年。”

而冯梦龙留给寿宁最大的谜,却仍未形成定论:他究竟是否真的死在寿宁平溪?又是葬在何处?

很多人知道冯梦龙在寿宁为官,但不知道他在古稀之年又回到寿宁。据黄立云介绍:“冯梦龙在72岁那年返闽抗清,卒于寿宁平溪,葬在蟠龙山。”

明崇祯十七年(1644)十月,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定鼎燕京,改元“顺治”。随后传檄江南各省“剃发投顺”,不服即加兵镇压。

故国沦亡,冯梦龙没法眼睁睁看着山河破碎。刚过完春节,72岁的冯梦龙就告别家人亲友,一路南行。他决心到浙江、福建一带追随南明政权抗清。

黄立云考证后还原历史:“冯梦龙与王祁有着共同的反清志愿,在寺院相遇后一见如故,遂成忘年之交。在寿宁当过5年知县的冯梦龙告诉王祁,寿宁地处闽浙边界,险隘雄关易守难攻,于是两人一同潜至寿宁待机举事。”

史料记载,清顺治三年(1646年),朱元璋的第十代孙——郧西王朱常湖在寿宁平溪仙崖寺剃度为僧,在距仙崖寺约5公里的一个天然石洞——鬼足洞避难。

据黄立云推测,机缘巧合让冯梦龙、王祁与朱常湖在寿宁平溪相逢了。共同的“反清”大业将三人的命运维系在一起,他们在平溪点燃了八闽“反清复明”的烈火,史称“白头变乱”。

黄立云的推测是有依据的。明史记载,顺治四年(1647年)春,朱常湖命王祁率众首攻寿宁县城,随后又相继克复政和、建瓯、崇安及浙江庆元诸府县。尽管他們后来被清朝廷残酷镇压,但也让立足未稳的清朝廷十分震骇。

黄立云的家乡正是寿宁平溪,在他小时候,村里“有见识”的老秀才曾提到,明末清初,有个“龙知县”在平溪从事“反清”活动,用“天灯”为抗清人士报平安,平溪人敬重他,将他死后埋葬的山丘称为“蟠龙山”。

这个“龙知县”是何许人?黄立云查阅史书,发现从明崇祯到清顺治年间的寿宁县令,没有一个姓“龙”的,而名字中带“龙”字的,只有冯梦龙一人。于是,他大胆推测,“龙知县”就是冯梦龙,他在古稀之年重返寿宁抗清,逝后安葬于平溪蟠龙山。

“研究冯梦龙的学者,绝大部分都认同冯梦龙晚年返闽抗清,死在福建,但具体死在哪里,无人知道。我是第一个提出他死在平溪的。苏州的冯梦龙研究学者也认可这个结论,认为寿宁人民十分爱戴冯梦龙,冯梦龙为抗清而死,魂归第二故乡——寿宁,死得其所。”黄立云如是说。

如果黄立云推断是正确的,那么历史的真相应该是这样的:

清顺治三年夏,此时冯梦龙已经73岁了。常年奔波,风餐露宿,他终于扛不住,一生的疲惫都涌上来,击垮了这位老人。他的心还在燃烧,他拉着朱常湖的手,留下人生最后一个谋策:“首攻寿宁,次取政和,然后夺取建宁府为基地,最后恢复大明江山。”

为了不让冯梦龙身后寂寞,抗清义士在平溪村头寻了一方风水宝地,墓坐西朝东,面向故乡苏州。青山有幸埋忠骨,这座原本无名的小山包,因冯梦龙在此长眠,从此有了“蟠龙山”这个名字。

后来,清军占领寿宁,强令百姓剃发易服,并且四处缉捕抗清人士。为了让冯梦龙逃过清兵的挖坟凌辱,平溪百姓偷偷把他墓前的碑记除去,并将数十位抗清志士的遗体悄悄安葬在其附近,以混淆真伪。

谁知,当年这一保护冯梦龙之墓的无奈之举,后来竟然在平溪相沿成俗——人们仰慕冯梦龙等抗清志士的耿耿丹心、浩浩正气、铮铮铁骨,纷纷将“蟠龙山”视为掩埋亡者的首选之地,这一方圣地,最后竟变成了乱坟岗。

猜你喜欢

寿宁冯梦龙知县
东周列国志
作品赏析(1)
寿宁获评“中国木拱廊桥文化之乡”
“三言”与冯梦龙的“无讼”梦
华丽天成的寿宁石雕艺术
没头脑
青石碑
青石碑
聚焦寿宁 打造生态新茶乡
疯老爹打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