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隐性教育在高师音乐教学改革中的先锋作用

2016-05-30俞婕

艺术评鉴 2016年14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

俞婕

摘要:本文通过充分把握社交网络平台的功能优势,梳理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隐形音乐教育的内涵及特征,进而研究高师院校开展隐性音乐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明确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隐性音乐教育的长效能动性,以达到更新教学理念、优化学习过程、促进自主性与创新性学习的目标,为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理论。

关键词:社交网络平台 隐性教育 音乐教学改革

2011年,伴随着新一轮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修订版)》的正式颁布执行,高师音乐教育培养“全面、均衡发展的综合型应用人才”的教育理念日益得到重视和提倡,一大批音乐教育工作者从实践出发,坚持不懈地从音乐教学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等多方面探索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力图使其摆脱传统师范音乐教育的单一性、局限性和盲目性,逐渐发展成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一门学科。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虽然历经多次改革,目前高师传统音乐课堂教育受到历史思维、课堂条件等人才培养因素的制约,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重灌输式课堂教学,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二是重单向知识传授,轻双向互动学习;三是重纯知识机械记忆,轻探究式(创新)思维培养;四是重标准化教学,轻个性化培养;五是重阶段化教学,轻终身能力培养。因此,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上网便利性、互动参与性、海量信息与多媒体呈现的永久保存性,探究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体验感知为主要方式的渗透性音乐教育实施途径,不仅是对当前音乐教育存在问题的有效解决,更是未来信息化带动音乐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基于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的隐性音乐教育的内涵

关于隐性教育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论专家杰克逊于1968年在《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他认为在校学生不仅接受了读写等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心理的成长,后一方面是通过非学术途径,潜在地、间接地传给学生。随后,众多教育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尤其在德育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推广,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发展与迅速普及,人们通过移动便携终端接入互联网络,从而获取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享受多样的应用和服务,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信息接受和交流的同步能力不断增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网络教育得以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进一步突破了传统教育时间、地点、进度等条件的限制,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无时无刻”。作为人类教育活动的一个分支,音乐教育同样不能孤立于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潮流以外,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隐性音乐教育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界定:

1.以主体的需求和信息的暗示为基础,提倡以人为本,尊重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课程的个性化,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及社会的教育功能,为学生营造探索与创造的广阔空间;

2.通过有意或无意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获取非预期的音乐经验,并将各种生动的信息资源和媒体形式综合运用呈现同一音乐教学内容,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主辨识力,挖掘属于个体的音乐信息资源;

3.借助行动研究,教师和学生不断反思与解决课堂教学上遇到的各种问题,跨越机械和被动学习的鸿沟,促进自主性与创新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和“教师学会教学”的统一。

二、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隐性音乐教育的特征

1.教育受众的广泛性。基于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的交流摆脱了小组、班级课堂的限制,鼓励更多的学生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开展积极的探索与延伸,在各抒己见中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2.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充分利用移动社交平台通过便携终端接入互联网络的便利性,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对时间、地点的局限,让参与者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相关学习和分享,大大提高了碎片化时间的使用效率。

3.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在深受大学生青睐的社交平台上发布相关教育主题的丰富信息资源,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兴趣进行主动选择和主动参与,在多向互动中去除了显性教育灌输式机械记忆的弊端。

4.教育结果的非预测性。教育实施者将主动权交还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在交流中常常碰撞出新的火花或者面临新的问题,这都是难以事先知晓的,完全出乎预料。

三、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隐性教育在高师音乐教学改革中的先锋作用

传统的高师音乐教学是一种以学科为本位的“目中无人”的教学,即单纯教授音乐的知识和技能,它倚重课堂上的知识灌输,谨守严格的师生秩序,以完成教学任务为追求,常常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需要、情感和经验背景等方面。因而,在我们培养的高师音乐教育学生身上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普遍存在着專业口径狭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对音乐教育工作缺乏科学的理解、教学缺乏个性、难以适应新教材等等。针对传统高师音乐教学的不足,基于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的隐性教育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为当今高师音乐教学改革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发挥了先锋作用。

1.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打造沉浸式的音乐学习氛围。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隐性音乐教育以图、文、视频等信息呈现方式极大地丰富和增强了音乐艺术的感染力,从而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宽松的沉浸式音乐环境中以更加富有娱乐化、趣味化、艺术化的感受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进而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键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潜隐化的教学形式有利于营造渗透式的音乐学习体验。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隐性音乐教育以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最感兴趣和最喜闻乐见的互联网社交平台为教学载体,不带有教育者思想倾向和特意安排的痕迹,内容不需要刻意让学习者去接受,而是以潜隐化的形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渗透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碎片时间,不露声色却又耳濡目染,将学生日常生活的泛审美与教学中倾向的纯审美进行有机链接,从生活化、实用化、通俗化的体验中获得更全面的音乐审美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式音乐学习体验。

3.互动化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育创造性的音乐学习能力。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隐性音乐教育运用网络双向交互功能,改变过去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单一和学生孤立学习的状况,注重发挥群体的创造智慧,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沟通,使得整个学习在思辨过程中充满愉悦感、灵活性和自由性,而学习者个人对音乐艺术的体验也变得更新锐、更宽泛,这无疑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4.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实现终身化的音乐学习理念。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隐性音乐教育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有利于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审美标准。通过积极、充分、无拘束地参与音乐知识和技能表现的交流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作为一个有独特个性的思维实体存在的,由此产生成就感,从而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价值,保持一种向上、乐观、开朗的健康心理状态,为个体自主发展需求的满足和终身化学习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5.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推动信息化的音乐教育改革。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隐性音乐教育紧贴现代社会发展潮流,是一个具有开放思想和先锋意识的教育理念,既有效发挥信息化教育个性、自主、平等化的优质特性,打破了传统音乐教育在时间、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限制,为辅助高师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教学理念中对教育范式的转换和教育权利的让渡,使师生双方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信息的获取、资源的利用,审美意识的更新,从而实现双方共同进行知识建构,达到师生间的相互影响和学习促进,是对新时期人才培养规划中“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求的切实履行。

当然,作为一种全新的辅助教学的改革尝试, 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隐性音乐教育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一方面需要实施者建立一套具体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初期也难免会有些不适应,或者缺乏足够的恒心与积极性,这些问题都亟待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地探索与调整。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方式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试论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的效能扩展
中职思想政治课隐性教育探讨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美国隐性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浅谈隐性教育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我见:如何做好隐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