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卫星城:调整工业布局 缓解人口压力

2016-05-30王雪冰

艺术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卫星城闵行

王雪冰

摘 要:卫星城建设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重大战略抉择。“大跃进”时期,上海闵行卫星城的建设促进了上海城市工业布局调整,改变了城市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引起了市区人口的外流,缓解了城市中心区人口过度增长的压力。然而,卫星城工业和人口的快速膨胀也存在严重的隐患。

关键词:卫星城;闵行;工业布局;人口压力

1958年是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总路线”和“大跃进”思想的指引下“乘风破浪”,在全国掀起了巨大的高潮。就上海来说,正确贯彻市委关于上海城市建设改造方针,充分利用上海附近地区建设条件,合理布置工业,调整工业布局,分流市区人口,缓解城市发展压力,成为了当前工作的迫切要求和首要任务。以此为契机,由市政府统一规划,上海卫星城建设轰轰烈烈拉开了帷幕。而工业基础相对良好的闵行地区便成了这次建设的先行者,成了上海市着重建设的第一个卫星城。

笔者在查阅上海城市建设及闵行发展的相关档案和对有关人士进行口述采访的基础上,试图就“大跃进”时期(1958~1961)闵行卫星城建设对上海工业布局调整及城市人口变迁方面的影响作一简要的分析,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1 工业布局的调整

上海工业在其发展初期主要是沿江沿河分布,工业布局不合理,由此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工业化战略及城市建设方针的指引下,上海步入新的城市转型时期,即由消费性城市逐渐向生产性城市过渡。这一城市定位的变革刺激了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工业布局调整,“在‘一五时期,上海重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一五计划完成时,上海工业结构开始向重、轻、纺织并举的方向发展”。[1]在此过程中,基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考量,1958年起,按照“大分散,小集中”的规划原则,上海市政府因地制宜,陆续兴建了一批卫星城镇(表1)。①它们往往是在某一行业主导下,以工业建设为灵魂,以居住生活设施相配套,逐渐发展并趋于完善,“因工而兴”的属性及显著的工业化特征使其常常被冠以“工业卫星城”的称号。

闵行位于上海市南郊,黄浦江上游左岸,原是上海县管辖的一个市镇,是县的政治、经济中心和农产品集散的市镇,解放初人口约6000余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来闵行建厂,随着工厂、学校的不断发展,至1957年底,闵行镇已由先前的农业市镇渐渐转变为一个小型的工业城镇,人口达3万余人。

1958年,闵行被规划为一个新的工业卫星城,一批工厂企业按照政府统一规划,或就地新建,或直接将厂址从市区迁入闵行。1958年下半年,计划来闵行建厂的企业有17家,包括锅炉厂、重型机器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等。后来,尽管一些厂因计划变更,不来闵行,但截至1959年,闵行已有工厂22个,包括国有工厂7个,地方国营工厂7个,公私合营工厂4个,自作工厂4个,总体厂房建筑面积为324000平方米,比1949年增长

31倍。同时,为了适应工业人口的迅速增长,闵行新建了18万平方米的工房和三万平方米左右的商业网。

闵行这些工厂大多是一边生产,一边基建,一边迁厂。其中,原来在这里正常生产的基础上进行扩建的有汽轮机厂、电机厂;原来在市区生产,迁到这里来扩建,进行两头生产同时扩建的有上海锅炉厂、重型机床厂、重型机器厂;原来在市区生产,开始到这里来扩建,但生产仍在市区的有上海机器厂、新民机器厂等。

将闵行规划为工业卫星城镇,有其有利条件:第一,在现有工厂的基础上组织产品配套、工艺协作;第二,利用现有建筑、水电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基本建设;第三,利用现有的公路、航道与上海以及各地区的经济联系。闵行的工业生产是配套协作的,闵行是以机电制造工业为主的卫星城镇,在上海,机电工业的发展是与产品配套、工艺协作、设备共同利用、原料综合利用等有关的。根据调查,在产品配套方面,电厂设备主要有四个部分,其中锅炉部分和汽轮发电机部分在闵行已经配套生产,由锅炉厂、汽轮机厂、电机厂共同承担,在这两部分中缺少的开关、仪表,则是与上海市区工厂合作。在工艺协作、设备共同利用方面,目前电机产品的大型配件和热处理是以重型机器厂为中心,与汽轮、电机厂协作解决,但有些大型配件,现在还要依靠上钢五厂供应。闵行卫星城与城市中心区之间的“共生”发展,有利于市区工业的“有机疏散”,促进了工业布局的调整,对上海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受主客观因素制约,闵行卫星城的工业规划及建设也存在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一般而言,城市规划在国家大政方针及政策的指引下,还需要依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如规划布置采取适当措施,留有余地,对城镇发展可以不致发生困难。但是规模确定过大,对近期建设就会造成不良后果。闵行的城镇人口规模一度估计发展到三四十万人,安排的建设项目过多,预留的工业备用地过大,就扩大了规划范围,使近期建设安排框框过大,工业建设不够紧凑。此外,对于公共建筑的建设,有些偏早、偏多,有些偏迟、偏少,有些标准偏高,有些标准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许多不良影响。最后,由于市区重型污染企业向卫星城的转移以及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卫星城的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的威胁。

2 市区人口压力的缓解

1950年,“有关部门公布了上海人口的精确数字:全市共有4980992人,其中市区4141229人,郊区人口839763人。”[2]从1950到1957年,由于人口出生率大幅度提高以及外来人口的迁入,“上海人口增长了近200万,达6896948人。”[2]人口的高速增长对于城市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卫星城设立后,市区工厂企业的外迁以及工厂的大规模招工,使市区人口大规模外流,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人口增长的压力。

1957年底,闵行人口31000余人。1958年闵行被辟为卫星城后,从市区来闵行建设的工业项目剧增,大批工业基建人员及家属迁入闵行,闵行的工业职工人数比去年增长近一倍。随着工业建设的持续跃进,闵行工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如表2②所示),直到1961年精简职工,这种趋势才得以缓解,而此年4月,闵行总人口已達76600人。

闵行卫星城工业职工数量的大幅上升,主要是源于卫星城工业“大跃进”时期工厂的大规模招工。1958年闵行卫星城建立时,工业发展速度较快,某些岗位对职工技术水平要求较低,一些工厂企业为了加快生产速度,纷纷进行了大规模招工。

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也不例外,1958年,两厂进行了大规模招工,学徒工数量剧增(如表3②所示)。后来,随着生产的逐步稳定,虽然学徒工数量有所下降,但在程度上较为缓和,没有出现剧烈下滑的局面。

下面将对“大跃进”时期电机厂及汽轮机厂的具体招工情况作一简要介绍,来说明工厂招工对于人口变迁的影响。

第一,上海电机厂的招工情况。自1952年上海电机厂以上海市内的公兴厂为基础迁来闵行开始建设后,由于自身发展需要不时招工进厂,1958年由劳动局统一从社会招收一批工人,多以学徒身份进入,学徒三年后转正。原上海电机厂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徐金宝先生回忆说:“1958年,我20岁,正读高中,因为身体不好,休学在家,恰逢大跃进,上海电机厂招人,当时不知道闵行在哪里,就知道去当工人,很光荣,后来就成为上海电机厂的第五届新工人。”③据上海电机厂厂史记载,上海电机厂在58年这届招收进厂的艺徒共有2700人。当时的招工,鱼龙混杂,据徐先生回忆:“我当时作为高中毕业生,在厂里面就是很少的了,大部分工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初中毕业,有的在社会上做小生意,有理发的,有摆菜摊的,这些从社会上招收的工人大部分都没有念书,所以进厂之后会进行统一的培训。”③

第二,上海汽轮机厂的招工情况。上海汽轮机厂,前身是通用机器厂,1952年以来经过多次扩建,尤其58年以后发展较快,对工人需求量大。据姜良鉴先生(1950年分配到汽轮机厂人事部工作,后曾相继担任区党委办公室主任、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区劳动局局长)回忆,“汽轮机厂的招工由市劳动局、失业救济委员会、军人专业委员会三部门统一负责,一般由三部门安排,厂里也可申请招工。有的也自己找,私人介绍的也有。1958年招了800多人,已经很多了,这一年招职工的汽轮机厂厂车到徐家汇,人山人海,一人工作全家来送,后来只好人满了车子马上走。汽轮机厂在‘大跃进时期招了很多人,职工来了,有的住草棚子、单人宿舍。”④

上述两厂的招工盛况,反映了“大跃进”时期卫星城的工业建设对社会劳动力的巨大吸收能力。城市中心区的广大无业者、自由职业者、高校毕业生被吸纳到城市的边缘地带,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这对于当时城区人口的外迁与缓解市区人口压力意义十分重大。

另外,闵行人口的这种大规模机械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政府的推动有关,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卫星城人口规模远景的估量上。1954年,由华东工业部主持的“闵行镇市政规划委员会”曾对闵行发展进行过规划,当时确定闵行是一个以机械工业为主的小城市,估计远景人口是60000人。1958年,闵行开辟为上海市的卫星城镇后,又进行多次规划,初步确定远景人口规划为15万人,至1958年下半年,曾估计将达30万—40万人。这种人口规模远景的夸大,某种意义上使得闵行人口的增长受到较小限制。

闵行卫星城人口的大量增长,虽大大缓解了城区的人口压力,但就卫星城本身的发展而言也造成一定的负担。服从于工业化优先的原则,轻视和限制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设施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职工反映“四大难”:第一,买菜、看病、找对象难(重工业多,男青年职工多,女青年少);第二,文体活动难;第三,乘车难;第四,住房难。这四大难使很多职工从向往闵行,转而想离开闵行迁回市区。闵行区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的情况,未形成多元发展状态,基础设施建设和娱乐公共设施亟待完善。

总之,闵行卫星城的发轫,是上海市政府在城市转型和工业化进程中为调整工业布局、缓解人口压力而采取的重大战略选择。这一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業的发展,虽然在具体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但在当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已实属不易。

注释:①表中资料来源于《关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初步意见》,上海市档案馆,A54-2-718。

②《关于闵行规划和建设问题调查研究报告》,闵行档案馆藏,档案编号:A6—1—0076—002。

③对徐金宝先生的采访整理资料,内部资料。

④对姜良鉴先生的采访整理资料,内部资料。

参考文献:

[1] 熊月之.上海通史(第12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4.

[2] 熊月之,周武.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533.

猜你喜欢

卫星城闵行
奇妙的蛋壳
摘桃子
闵行博物馆之旅
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永德实验小学:为少先队员的幸福童年添彩
轨道交通新格局对卫星城发展的影响研究
卫星城里的房地产投资
卫星城里的房地产投资
TOD发展模式下卫星城内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吸引范围的研究
闵行的大数据革命
为什么要建设开发卫星城